"For a bag?""it's not a bag.... it's a birkin"
日前,愛馬仕Birkin(鉑金包)的首個原型在巴黎蘇富比拍賣行以驚人的700萬歐元(約合5864萬元人民幣)價格成交。這個價格不僅使其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包袋,也是歷史第二貴的時尚單品,同時打破了愛馬仕手袋拍賣的最高紀錄。
該包袋的競拍起價為170萬歐元,隨后迅速突破200萬歐元、300萬歐元、400萬歐元和500萬歐元,價格一路飆升。最后,一名來自日本的私人收藏家通過電話競拍,以700萬歐元的出價成功將該款包收入囊中。如果加上傭金和手續(xù)費,這位神秘買家將為這只包支付高達858.25萬歐元(約合7200萬元人民幣)的成本。
名人故事賦予獨特價值
這款風靡全球的經典包袋,源自知名演員、歌手簡·柏金與愛馬仕集團掌門讓-路易·杜馬斯1981年的偶遇,其與后續(xù)的商業(yè)化版本有多處區(qū)別,例如這是唯一一款帶有不可拆卸肩帶的柏金包,同時包上還附有一把指甲刀,在正面翻蓋上也印有簡·柏金姓名的首字母J.B。
圖源:蘇富比
據Jane Birkin在采訪中回憶稱,她曾在一次航班上偶遇Jean-Louis Dumas,并抱怨沒有一款手袋能滿足她的日常生活需求。她在航班座椅的“清潔袋”上手繪了理想中手袋的草圖,此后Jean-Louis Dumas以這款原型包讓她的夢想成真,并以她的名字將其進行商業(yè)化推廣。
從1985年到1994年,Jane幾乎每天都背著這只包。劃痕、污漬、皮革褪色,這些歲月的痕跡,不僅沒有削弱它的價值,反而讓它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時代印記。1994年,這只包被捐出用于艾滋病研究基金的慈善拍賣,后來被巴黎一家奢侈品店收藏保存了超過25年。
圖源:蘇富比
2024年,前述原型包曾在蘇富比全新巴黎旗艦店的開業(yè)展覽中亮相,今年初于香港蘇富比展廳亮相,之后又于6月6日至12日登陸紐約蘇富比展廳。
事實上,愛馬仕的部分稀有款常常溢價數(shù)倍,在拍賣市場也屢創(chuàng)高價紀錄。即便沒有名人光環(huán)的加持,通常一只稀有款的包袋拍賣價也不菲,一只包賣到百萬元價格也是屢見不鮮。
此外,這與品牌豐富的文化與歷史內涵密不可分。比如鉑金包因簡?柏金而得名,凱利包與格蕾絲?凱利王妃緊密相連,這些名人故事賦予包包獨特的情感價值與文化魅力。它們不僅僅是實用的手袋,更是時尚歷史的見證者與文化符號。
一直都做頂級富豪的生意
作為頂級奢侈品牌,愛馬仕無論是在收藏界還是消費圈都可謂是一騎絕塵。
2025年年初,愛馬仕完成新一輪漲價,漲幅在6%-12%。漲價對于愛馬仕來說是慣例,品牌每年都會對其產品進行價格調整。以鉑金包為例,自問世以來,該款包的價格每年平均漲幅高達14.2%,甚至被譽為“會賺錢的資產”。
目前,最經典的鉑金包價格已突破10萬元人民幣大關。
圖源:品牌官網
5月,愛馬仕領銜歐洲奢侈品牌集體上調美國市場售價,平均漲幅6%-10%。這場看似針對關稅的漲價,實則暴露了奢侈品行業(yè)的深層策略轉移:從討好中產到“收割”富豪。當美國消費主義神話褪色,漲價成為奢侈品牌篩選客戶、鞏固高凈值人群忠誠度的殘酷工具。
另據瑞銀集團估計,美國對歐盟商品征收20%的進口關稅,對瑞士商品征收31%的進口關稅,預計這將促使歐洲奢侈品牌將商品在美國市場售價平均提高約6%。
愛馬仕無情漲價,當真不在乎市場感受了嗎?
有一點需要注意,雖然奢侈品牌在消費升級的鼎盛時代習慣通過中產階層來擴大市場規(guī)模,但過去兩年間,全球奢侈品消費者群體縮減了約5000萬人,全球的中產群體都開始理性消費,奢侈品牌也將銷售重心更多落在了VIC(超級貴賓)高凈值客戶身上。
貝恩發(fā)布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奢侈品消費者有4億,其中VIC客戶占比不到1%,卻貢獻了高達30%的奢侈品牌收入。這類人群,不僅消費能力高,且對價格敏感程度低,而意大利奢侈品行業(yè)協(xié)會估計,全球約50%的超高凈值人群居住在美洲。
他們或許不在乎愛馬仕漲價,而漲價又恰好能緩沖愛馬仕們在關稅下的壓力,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只不過,曾經想用愛馬仕來提升身價與地位的中產階層,便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本文由胡潤百富綜合整理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