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緬甸軍政府要干一件大事!
那就是權力交接,根據(jù)公開的報道,大體上就是由國管委主席,三軍總司令敏昂來大將軍把權力交給國安委臨時總統(tǒng)敏昂來,神不神奇?奇不奇葩?
追溯起來,緬甸軍政府搞這套"換湯不換藥"的把戲早有傳統(tǒng)。
2011年丹瑞大將退居二線,把權力交給吳登盛當總統(tǒng),自己躲在幕后當"指導者",當時也搞了場聲勢浩大的交接儀式,結果吳登盛簽的每一份文件都得先送丹瑞辦公室畫圈。
現(xiàn)在敏昂來依葫蘆畫瓢,只不過連中間的"過渡人"都省了,直接自己接自己的班,等于告訴外界:"以前是我管,現(xiàn)在還是我管,就是名片上的頭銜多了行字。"
國管委改叫國安委,聽起來像換了套新班子,實則換湯不換藥。原來國管委的11位成員,現(xiàn)在9位進了國安委,剩下兩個被調去當軍區(qū)司令,等于把牌桌上的人換了個座次。
最關鍵的國防部、內(nèi)政部、邊境事務部,還捏在敏昂來的嫡系手里——國防部長妙吞烏是他軍校同學,內(nèi)政部長梭圖是他當副總司令時的參謀長,這些人跟敏昂來的關系,比緬甸的翡翠礦脈還牢不可破。
去年緬甸軍費預算占GDP的4.8%,比教育和醫(yī)療加起來還多,這些錢流向哪里,還不是敏昂來說了算,管他頭銜是"總司令"還是"臨時總統(tǒng)"。
這種操作簡單來說就是給國際社會演的戲。2021年政變后,美國、歐盟凍結了緬甸軍方的海外資產(chǎn),東盟暫停了緬甸的成員國資格,連中國都呼吁"盡快恢復民主進程"。
敏昂來搞這出權力交接,就是想對外宣稱"我們在向文官政府過渡",好讓制裁松點口子。
國內(nèi)反抗勢力也沒被這出戲唬住??藗愖逦溲b在交接儀式當天就襲擊了仰光郊區(qū)的軍工廠,把剛出廠的300支步槍搶了個精光;曼德勒的市民在街頭貼滿諷刺漫畫,畫著敏昂來左手遞權給右手,配文"辛苦您了,另一個我"。
但經(jīng)濟爛攤子才是敏昂來最該操心的,可他忙著換頭銜。緬甸盾對美元匯率這兩年跌了67%,一袋大米的價格漲了3倍,仰光街頭的乞丐都比政變前多了兩成。
去年外貿(mào)額下降18%,主要靠賣玉石和天然氣撐著,而這些資源的開采權全在軍方控股的公司手里。敏昂來當國管委主席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換個"臨時總統(tǒng)"的頭銜照樣解決不了。
有消息說,彭德仁的部隊最近多了不少中國造的無人機,這些裝備顯然不是通過軍政府的正規(guī)渠道來的。
敏昂來搞權力交接,或許也想借機敲打這些"不聽話"的將領,告訴他們"就算換了頭銜,我說了算的規(guī)矩沒變",可效果怕是適得其反——現(xiàn)在連仰光的出租車司機都在傳"敏昂來怕部下奪權,才自己給自己升官"。
這種自我任命的戲碼,在緬甸近代史上能找到不少翻版。1962年奈溫將軍政變后,先當革命委員會主席,再當總統(tǒng),最后搞成終身執(zhí)政。
1988年蘇貌將軍接管政權,也是先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自己當主席,幾年后換個"國家和平與發(fā)展委員會"的牌子接著干。
敏昂來不過是把前輩的劇本改了改,連臺詞都沒換多少——當年奈溫說"軍隊是國家的根基",現(xiàn)在敏昂來說"國安委要維護國家穩(wěn)定",本質上都是一個意思:軍隊說了算,換個說法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