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大藥膳糕點,我賭你最多吃過6種……
糕點,是舌尖上的時光印記。
商周時期的 “糗餌粉糍” 開啟了谷物制糕的歷史,
漢代 “稻餅” 隨絲綢之路傳向西域,唐代 “巨勝奴”(芝麻糕)在長安酒肆飄香,宋代《吳氏中饋錄》里的 “糖薄脆” 已見精細工藝。
蘇軾筆下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道盡中式糕點的雅趣。
這些米面團裹的香甜,早融入民俗血脈。
春節(jié)年糕討 “年年高” 彩頭,中秋月餅寄 “團圓” 之意,
端午馓子似 “長命縷”,重陽花糕插茱萸避災。
《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七夕 “果食花樣”,至今仍在江南街市延續(xù)。
如今,稻香村的京八件藏著宮廷技藝,蓮香樓的廣式月餅裹著嶺南風情,
各地老字號用新味詮釋傳統(tǒng)。
一塊糕點,既是時光的琥珀,也是流動的鄉(xiāng)愁,讓千年滋味在齒間生生不息。
八珍糕
是浙江嘉興西塘的傳統(tǒng)名點,誕生于1920年,由老中醫(yī)鐘道生參照明代古方改良而來。
這糕點用糯米粉配八味藥材做成,2009年還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八珍糕的藥材配方很講究,
有茯苓、蓮子、芡實、扁豆、薏苡仁、山藥、黨參、白術。
把這些藥材研磨過篩后,和糯米粉混合蒸制,就做成了八珍糕。
這八珍糕吃起來口感松軟,有淡淡的藥香和米香,味道淡甜適宜。
要是加上陳皮,還會有陳皮的香味。它不僅美味,還能滋補身體。
在江浙滬一帶,人們都夸它“靈光”“贊來兮”。
做八珍糕的時候,先把藥材炮制好,糯米粉炒制后,和藥材混合蒸煮定型,再切片包裝。
金槐芡實糕
是廣西全州縣的特色藥膳糕點,2023年入選廣西“區(qū)域民族特色藥膳”。
其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外科正宗》的八仙糕,后經(jīng)改良,
融入本地金槐與芡實、茯苓等藥材,制成這道健脾益氣的養(yǎng)生點心。
此糕點以大米粉、糯米粉為主料,配以芡實、山藥、蓮子、茯苓及金槐,佐以蜂蜜與紅棗。
制作時,金槐煮水調(diào)甜,藥材研粉混入米漿,裹棗泥蒸制而成。
口感軟糯微甜,帶著金槐的清香與藥材的回甘,
既無傳統(tǒng)藥膳的苦澀,又保留了滋補功效。
全州人講:“吃塊金槐糕,賽過喝碗湯?!?/strong>
這道糕點將“藥食同源”理念融入日常,既滿足口腹之欲,又兼顧養(yǎng)生需求,堪稱嶺南飲食文化的智慧結晶。
四神糕
其歷史得從乾隆年間說起。
當年皇帝下江南時水土不服,四位大臣接連病倒,幸得高僧獻上"四臣湯"(茯苓、山藥、蓮子、芡實燉豬肚),喝完立馬生龍活虎。
閩南老藥工靈機一動,把湯方磨成粉混進米漿里蒸成糕,
既保留藥效又方便攜帶,"四神糕"這名兒便隨著閩南語"真呷意"(真舒服)的贊嘆傳開了。
這糕點看著像琥珀色軟糖,咬開是糯米香裹著淡淡藥香,甜得恰到好處。
泉州阿嬤做糕時總念叨"四神入糕,濕氣跑掉",用的都是溫縣鐵棍山藥、建寧白蓮子這些講究食材。
現(xiàn)代人加班熬夜后啃兩塊,比喝十碗小米粥還管用。
做法也簡單,四神粉混著糯米粉一蒸,25分鐘就出鍋。
現(xiàn)在市面上還有加了桂花蜜的改良版,冷藏后吃更Q彈。
太和餅
是清代宮廷秘傳的藥膳糕點,載于《清太醫(yī)院秘錄醫(yī)方配本》。
山藥、蓮子、白術等九味藥材焙干研末,摻蜜糖揉制成餅,吃起來藥香混著甜絲兒。
這餅子軟和易化,小孩兒蔫兒吧唧沒胃口時,掰半塊含嘴里,
慢慢就咂摸出麥芽糖的甜,連帶著肚兒也舒坦了。
山西太谷餅雖名兒帶“太和”,卻是另一路子——慈禧逃難時被這金黃酥脆的餅子“拿捏”過。
高粱面混著胡麻油,爐子里一烤,外皮酥得掉渣,內(nèi)里軟乎帶甜,冷吃熱吃都“真得勁”。
老匠人講究“五不準”:料不準亂,火候不準急,
連捏餅時蘸芝麻的勁兒都得拿捏準,這才有了“冷酥熱軟”的絕活兒。
橘紅糕
"糯篤篤,甜津津,吃了咳嗽不作聲",這句嘉興老話藏著橘紅糕的奧秘。
清嘉慶年間,紹興人孟憲正以陳皮入饌,將糯米蒸透后拌入橘紅絲,
創(chuàng)出這味"藥膳點心"——白如羊脂的糕體裹著橘紅絲,
咬開是薄荷般的清涼,甜中帶點橘皮特有的微苦。
做法講究"三蒸三曬":
糯米需先泡足十二時辰,橘紅要選新會十年陳,蒸制時火候拿捏得比繡花還細。
老底子嘉興人辦喜事,總要在喜糖盒里塞兩包橘紅糕,取"紅紅火火、甜甜蜜蜜"的彩頭。
如今藥膳鋪子改良配方,用木糖醇替代蔗糖,竟也做出"低卡版",成了年輕人養(yǎng)生的新寵。
"這糕點靈個!"蘇州阿婆用吳語夸贊時,總愛捏一塊配碧螺春。
糯米香混著橘紅氣息在舌尖化開,像咬住了整個秋天的柑橘園。
桂花糕
相傳明代狀元楊升庵夢摘月宮桂枝,后新都小販劉吉祥受啟發(fā),以鮮桂花、糯米粉創(chuàng)制此糕,取“糕”升之意,寓意步步高。
桂林王氏家族自清咸豐年間傳承的“秝園”古法,
更將分層蒸制與木模雕刻技藝發(fā)揚,如今已被列入廣西非遺,年銷超百萬盒。
這糕點可是個“養(yǎng)生高手”!
搭配粳米與糖桂花,入口軟糯香甜,米香裹著桂香在舌尖跳圓舞曲,甜得恰到好處,連牙口不好的阿婆都能“糯嘰嘰”嚼得歡。
傳統(tǒng)做法講究得很:糯米粳米2:1磨粉,溫水揉團,蒸透后淋上蜂蜜調(diào)的金桂蜜,熱乎時切塊,香得能勾住魂兒!
按古法來:粉要篩三遍,蒸時火要旺,最后撒把干桂花——嗲得來,眉毛都要鮮掉嘞!
綠豆糕
可是咱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
打唐朝那會兒就有了,道士李冶在山里修煉時發(fā)現(xiàn)綠豆能解毒,就搗鼓出這糕點給皇帝嘗鮮,后來慢慢傳到民間。
您瞅瞅《本草綱目》里都寫著呢:“綠豆解諸熱,厚腸胃”,夏天吃它,比喝十碗酸梅湯還舒坦!
北方的京式綠豆糕,講究個“清清爽爽”,
綠豆粉拌上綿白糖,過篩蒸熟,咬一口松香不膩,配壺茉莉花茶,那叫一個“透心涼”!
南方的蘇式可就“油潤細膩”了,綠豆沙裹著豆沙餡,印成小方塊,甜得“甜絲絲”的,
湖州人端午節(jié)必吃,
民諺說“吃了綠豆糕,夏天不長包”,您說神不神?
做法也簡單,綠豆泡一宿,蒸熟壓成泥,加糖加油一拌,模具一壓就成了。
山藥紅棗糕
據(jù)史書記載,它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時候的楚國大夫屈原,
在流放期間發(fā)現(xiàn)了這美味又滋補的糕點,還傳給了當?shù)匕傩铡?/p>
不過,更讓人熟知的,還得是《紅樓夢》里的典故,賈母送給病中秦可卿的棗泥山藥糕,那可是開胃健脾的好東西!
這糕點啊,特點鮮明,山藥的綿密加上紅棗的香甜,口感軟糯卻不膩人。
做法也簡單,山藥去皮切片蒸熟,紅棗煮熟去皮去核,
搗成泥后一層山藥一層棗泥地鋪好,用模具壓個型就成。
吃起來啊,那叫一個“真得勁”,甜而不膩,暖胃又暖心。
在山西靈石,人們還管這叫“棗糕”,
發(fā)音可獨特了,你聽聽,“棗糕”[tso213ko2?],是不是挺有意思?
茯苓杏仁酥
這道源自唐代《千金翼方》的藥膳糕點,可是老祖宗留下的養(yǎng)生智慧。
傳說獵人小伏追兔時發(fā)現(xiàn)"松樹樁旁的球體"治好了妻子的風濕,這才有了"茯苓"之名。
蘇東坡曾夸它"九蒸胡麻配白蜜,百病自去",
連慈禧都拿它當御用補品,如今北京茯苓餅還是非遺呢!
這酥餅講究個"藥食同源":
云南茯苓祛濕安神,承德杏仁潤肺降燥,混著低筋面粉一烤,表面金黃酥脆,咬開是沙沙的茯苓香混著杏仁甜,像咬住了秋天陽光。
吳語區(qū)老饕吃完準要嘆句:"落胃!適意!"
做法不難:茯苓粉杏仁粉1:1拌面粉,加糖油雞蛋揉成團,
按扁刷蛋黃液,頂顆杏仁入烤箱,170度廿分鐘就成。
瞧瞧這灶頭爐火,聽聽那街市叫賣,哪一塊老糕不是煙火里煉出的寶貝?
您得空掰半塊放嘴里,甭管是京腔的“真地道”還是吳語的“糯篤篤”,
任那藥香米香混著煙火氣,悠悠然在舌尖化開,
舌尖上的暖,心尖上的甜,
老輩子傳下來的這點兒念想,它就在這一口里生生地甜著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