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文 |
《——【·前言·】——》
提起白居易,大家都熟悉他的《長恨歌》《琵琶行》,可很少有人知道,28歲的他有過一次讓人難忘的遭遇,那年他剛出道,途經(jīng)宣城,無意間走到李白的墓前。江風(fēng)吹著雜草,年輕的白居易站在墓前,竟忍不住熱淚直流。
那一刻,他寫下了一首悼亡詩,句句沾著淚,既是為李白,也是為自己未卜的命運。這首詩背后,藏著怎樣的辛酸和反轉(zhuǎn)?兩個大詩人,雖然生不同時,卻在一場命運的對望中,留下了千年不滅的感慨。
為什么白居易在李白墓前泣不成聲?他的人生經(jīng)歷又與李白有哪些交集?
白居易的“苦日子”成長路
白居易這個名字,在唐朝幾乎無人不知。他的詩,讀起來就像說話一樣通俗,可他的人生起點其實并不高。
要說家里祖上也算是讀書人,可那會兒做官和現(xiàn)在不一樣,做個小官,收入和咱們普通人差不多,碰到亂世還得四處逃命
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鄭,小時候趕上戰(zhàn)亂,家里經(jīng)常要搬家躲避兵災(zāi)。他的父親是個老實巴交的縣令,既沒什么顯赫的背景,也沒什么權(quán)勢。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緊巴。
最難的時候,白居易還不到十歲,就跟著家人從北方逃到南方,背井離鄉(xiāng),吃了不少苦
他母親是個特別能吃苦的女人,哪怕生活再難,也從不放棄對兒子的要求。家里沒錢買紙筆,她就自己做竹簡,讓白居易練字。家里沒有燈油,她就教兒子借月光讀書。這樣的母親,在那個時代實屬少見,也難怪白居易后來說起母親,話里都是感激。
白居易小時候沒什么特殊待遇,穿的舊衣服,吃的粗糧,跟街坊鄰居家的孩子一樣,天黑了才敢回家。有一回,家里實在揭不開鍋,母親卻還讓白居易堅持去私塾,哪怕一天就吃一頓飯
白居易也爭氣,越是苦,他越能讀進去書。
他12歲學(xué)詩,13歲能背百家姓,到了16歲已經(jīng)能自己寫詩文。比起那些世家子弟,白居易算得上“草根逆襲”的代表。別人笑他出身寒微,他卻把所有壓力都化成了動力
長到二十來歲,白居易才開始真正走上科舉路。他不是那種天資過人的神童,但勝在不服輸。參加鄉(xiāng)試,差點名落孫山,第二年又考。
后來好不容易才以“宣州貢生”的身份進京趕考
那一年,他28歲,不算年輕,可他心里比誰都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考上,出人頭地!
一場“詩人”的無聲對話
28歲那年,白居易上京趕考。他走的是南方的路線,必經(jīng)宣城。當(dāng)時的宣城不大,算是個安靜的小地方,卻因一個人而出名,李白。
李白的詩在唐朝家喻戶曉,可惜他死時落魄,在安徽當(dāng)涂留下了一座簡單的墓。白居易年少時就聽母親說過李白的事:“那是個敢想敢做的詩人,不跟權(quán)貴低頭?!?/strong>
白居易一直把李白當(dāng)成偶像,他自己性格溫和,心底卻也藏著不服輸?shù)膭艃?/p>
這一天,白居易沿著宣城江邊慢慢走,遠遠看到一塊低矮的土丘,墓旁雜草叢生。問了路邊砍柴的老人,才知道那正是李白的埋骨之地。
天色正好,江風(fēng)帶著潮濕的味道,吹得人心里一陣發(fā)緊。白居易走過去,站在墓前,沒跪也沒燒香,就那樣直直地望著墓碑
墓碑早被風(fēng)雨侵蝕,看不清上面的字??伤闹艿囊安蓍L得又高又密,仿佛在守護著李白的魂魄
白居易心里一下子翻江倒海,忍不住摸了摸墓邊的青石,覺得冰涼刺骨。他想起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灑脫,也想起自己一路的辛酸,突然鼻頭一酸,眼圈都紅了。
他心里明白,李白雖有大才,卻一生漂泊,最終歸于寂寞。詩人的命運,多半都是這樣。白居易默默地感嘆:原來才華橫溢的人,也躲不過命運的捉弄
這時,江對岸傳來漁夫的吆喝,白居易被拉回現(xiàn)實。他沒有哭出聲,卻覺得胸口堵得慌。隨身帶的紙筆正好派上用場,他就地坐下,寫下了一首詩: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br/>
寫完之后,他沒有回頭,抬腳就走。那一天,白居易從李白墓前離開,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樣。他明白,李白的才情無人能比,可命運卻如此多舛。白居易突然覺得,自己的奮斗路上,不再孤單
從李白的悲劇看白居易的選擇
離開宣城,白居易繼續(xù)趕考之路。他沒想到的是,剛寫下悼亡詩不久,自己的人生就迎來第一個大轉(zhuǎn)折。進京趕考那年,他總算榜上有名,成為長安城里有頭有臉的進士。可沒過幾年,仕途并不順利。官場里的明爭暗斗,讓白居易很快嘗到了世態(tài)炎涼
剛進入仕途,白居易意氣風(fēng)發(fā),寫詩寫得比誰都多,也敢說敢做??蓹?quán)貴們不喜歡太直的言官,他勸諫朝廷節(jié)儉、為百姓說話,有人拍手叫好,有人記恨在心
仕途一波三折,還被誣告不孝、生活作風(fēng)有問題,這些流言蜚語一度讓他陷入低谷。
尤其是后來母親去世,白居易被迫離職守孝,家里一貧如洗。曾經(jīng)的朋友,有的躲得遠遠的,有的假裝不認識。他自己感嘆:“我不過是個靠寫詩吃飯的人,怎么就招來那么多禍事?”
可回頭一想,李白不也一樣?李白活著的時候,和天子喝過酒,也被人抬舉,可到頭來還是個落魄詩人
白居易意識到,詩人的命運,注定要經(jīng)歷更多坎坷和孤獨。可正是這種孤獨和坎坷,成就了他們的詩。
白居易沒有就此消沉。被貶后,他在江州靠近廬山一帶過起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在詩里把民間疾苦、生活不易都寫得淋漓盡致。比如那首人人都會背的《賣炭翁》,就是他和底層百姓同甘共苦的真實寫照
這時候,他想到在李白墓前流淚的那一幕,心頭多了幾分坦然。他說過:“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strong>可這句話既是哀嘆,也是自勵。哪怕世道再難,詩不能停,良知不能丟。
人生最難的地方就在于,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風(fēng)口在哪里
白居易晚年,反倒活成了“詩魔”,一生留下近三千首詩。比起李白,他命更長,官也做得大,還在晚年榮歸洛陽??刹还茱L(fēng)光時還是低谷時,他都沒忘記李白墓前的那一場動情流淚。
每次寫詩,白居易都能回憶起年輕時的那股不服輸。
那時候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命運不會總眷顧你,詩歌卻會一直陪你走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