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美國還在街頭喊著“比亞迪滾出加州”;2024年,巴黎奧運官方觀光大巴,清一色換成中國制造。
從被圍攻到被爭搶,中國大巴用十年時間,在歐美市場打了一場漂亮的“技術翻身仗”。
現(xiàn)在的歐洲公交系統(tǒng),外表還是西方式樣板,底盤早已換成中國動力。
先被轟走,現(xiàn)在被歡迎
在美國加州,有條不太起眼的街道,叫比亞迪路。這名字不是美國人起的,是因為這條街盡頭有一家比亞迪的大巴工廠,總占地4.1萬平方米,相當于6個足球場大,生產的是純電動公交車。
但就在2013年,這家工廠還差點被轟出美國。那年春天,比亞迪在長灘市贏下了10輛電動大巴的訂單,成為首個打進美國公交市場的中國品牌??蛇@剛拿到合同,還沒交車,美國方面就火急火燎地“開了鍋”。
洛杉磯勞工局突然發(fā)難,指控比亞迪違反勞工法,連公司辦公室都被查了個遍。接著就是游行、抗議、媒體炒作,一句“滾出加州!”喊得震天響。連“電動大巴會不會起火”這種問題都成了輿論焦點。一家正經做技術的企業(yè),硬是被按上“質量堪憂”的標簽。
可笑的是,就在這場風波的第4年——2017年,美國眾議院多數(shù)黨領袖Kevin McCarthy親自跑來剪彩,為比亞迪的蘭卡斯特工廠三期投產站臺,說了一句特別熟悉的話:“比亞迪正在改變美國公交格局?!?br/>
這變化不能說不快。從被趕走,到被請進來,短短四年,劇本完全翻轉。
靠的是什么?不是低價,更不是情懷,而是扎扎實實的產能和技術交付能力。
比亞迪在蘭卡斯特的工廠年產能達到1500輛,成為整個北美最大的純電動公交車生產基地。不僅制造,還做售后、維修、調試,甚至連培訓司機也包了。美國市場上的電動公交,有超過80%是從這家工廠里開出來的。
而且,總投資超過2.3億美元,在本地直接創(chuàng)造了上千個就業(yè)崗位,這比什么政治正確都更能打動人。
美國的選擇是務實的:能不能跑得遠,能不能用得久,能不能少維修,才是他們真正看的。喊口號沒用,車要跑得起來。比亞迪交上來的答卷,撐起了整個美國的“電動公交換代”。
所以現(xiàn)在回看,2013年那些質疑的聲音,不是被駁倒了,而是被“交付記錄”和“運營數(shù)據(jù)”吞沒了。車一天天在跑,訂單一年年在加,態(tài)度自然就變了。
而這個態(tài)度的變化,不是美國人的專屬。歐洲那邊也開始悄悄動手了,只是不吭聲罷了。
歐洲人嘴上不說,車卻全換了
2020年9月,希臘首都雅典街頭,一輛紅白相間的電動大巴行駛在從阿吉奧斯·伊奧尼斯地鐵口到阿諾·基普斯利終點站的試運行線路上,全程26個站點,兩周測試。
這輛車是比亞迪造的,它搭載了行業(yè)首創(chuàng)的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tǒng)、360度全景影像和故障預警功能。這在當時,是歐洲公交車里頭最“卷”的配置。
測試過后,希臘公共交通組織專門發(fā)出一份聲明:電動公交車將成為未來改善空氣質量、提升市民出行體驗的關鍵設備。
這句話說得很官方,但實際操作更狠。2024年,比亞迪和宇通的電動公交車,已經進入了歐洲超過100個城市,累計銷量近2000輛。
而這事,早在2013年就在荷蘭“試點成功”了。當年,荷蘭西斯蒙尼克島把島上所有公交車全部更換為比亞迪電動大巴,成為全歐洲第一個“純電公交島”。
芬蘭也不含糊。2019年,一口氣采購33輛宇通純電動公交,成了全國家里唯一的電動車隊,市民還給它起了個外號,叫“大海鱸”。
再往南,法國人不聲不響搞出了歐洲首條“純電動城際公交線路”,全車清一色:宇通制造。比亞迪在瑞典最大公交運營商諾比納集團那兒,也是大單接不停。
關鍵是,這些國家沒有媒體宣傳,沒有站臺儀式,做得悄無聲息。嘴上不說,采購文件卻早寫好了。
為什么?因為歐洲人很清楚:大巴車不像小汽車,壞一次,影響的是全城通勤。要換車,就必須換那種技術成熟、運營穩(wěn)定、維護簡單的。而中國制造正好全都占了。
更何況,歐洲各國還面臨一個更大的“隱形倒計時”——碳中和。為了減碳,必須淘汰柴油車,用電動車替代??杀镜仄髽I(yè)造不出合格的電動公交,那就只能進口。進口誰的?答案已經寫在公交車輪胎上了。
所以,這不是哪個品牌的勝利,而是中國制造的集體出擊。當歐洲人在公交站臺上刷卡上車的時候,沒人會關心這是哪個國家的產品——因為它跑得順、坐得穩(wěn)、不起火、不拋錨,這就夠了。
中國電動大巴,用的是市場投票,不是宣傳片。
巴黎奧運開車的是中國,沙特機場擺渡的也是
2024年7月,巴黎奧運會開幕。香榭麗舍大道上,來了一批敞篷雙層大巴車,游客興奮地排隊拍照,沒注意到引擎蓋上的Logo:中國安徽制造。
這些大巴可不是擺設,它們是巴黎奧運會官方觀光車輛。搭載了360°全景系統(tǒng)、八國語音導覽、零噪音電驅系統(tǒng),專門為奧運游客定制路線服務。
這不是法國人的偶然選擇。要知道,巴黎是雷諾、標致、雪鐵龍的大本營,從不缺本地汽車品牌??蛇@次,他們選的是從中國海運來的大巴。為什么?一句話:更適合現(xiàn)代城市需求。
同樣的事情,正在全球各地發(fā)生。2024年上半年,中國大巴出口迎來大爆發(fā):宇通:1月至5月出口4921輛,同比增長64.2%;中通:向沙特出口1022輛客車,創(chuàng)中國史上最大海外訂單;比亞迪:交付比利時500輛公交;金旅、金龍、中通:分批向越南、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國出口超過550輛。
這不是幾家企業(yè)火,而是整個行業(yè)起飛。2023年,中國客車出口總量達到43515輛,創(chuàng)歷史新高;2024年前5個月就賣出21828輛,再次突破記錄。
而資本市場也給出明確回應:宇通股價一年內上漲474%,金龍上漲270%,行業(yè)估值整體翻倍。
這股浪潮還沒停。中國大巴正在登陸南美洲機場、北非學校、中東石油城市,甚至是北極圈附近的礦區(qū)。跑得了沙漠,也抗得住寒流。什么場景都能適配,什么氣候都能運作,這是別人學不來的綜合能力。
所以現(xiàn)在回看,比亞迪當年在美國“挨罵”的那10輛公交,只是一個序章。真正的主旋律,是它們在全球幾十個城市安安穩(wěn)穩(wěn)地跑著,用里程、故障率、乘客滿意度,一點點贏回話語權。
從巴黎大道到麥加機場,中國大巴開出去的,不只是輪子上的距離,更是產業(yè)鏈話語權的延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