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paceX公司負責執(zhí)行運輸者-14任務的獵鷹9火箭成功發(fā)射,將一顆來自英國的特殊衛(wèi)星送入了軌道。它的目標既非通信,也非遙感,而是要在距離地球500公里的軌道上,嘗試完成一項前所未有的任務:制造半導體芯片。太空制造時代真的要來臨了嗎?
重力歸零 制造升級
這顆名為“鍛造星1號”的衛(wèi)星由英國初創(chuàng)企業(yè)太空鍛造公司研制,是英國首個旨在測試太空制造核心技術的航天器,也是第一顆獲得英國民航局頒發(fā)太空制造許可證的英國衛(wèi)星,同時使得英國成為全球首個開展空間制造的國家。
火箭發(fā)射后的幾小時內,衛(wèi)星就成功激活并與英國加的夫太空鍛造任務運營中心取得聯系,成功建立在軌通信,標志著歷時4年的設計與測試工作完成,也意味著天基工業(yè)制造的新篇章正式開啟。
太空鍛造公司發(fā)布的太空制造衛(wèi)星示意圖
“鍛造星1號”任務旨在利用近地軌道的微重力、超潔凈真空等獨特環(huán)境,測試在太空中生產先進材料的可行性,并驗證熱防護盾、在軌氣動控制,以及軟件支持的包括軌道跟蹤與再入測繪在內的多項返回技術。不過,鍛造星1號衛(wèi)星本身并不會返回地球,但其在執(zhí)行任務中獲得的關鍵數據,將為未來的太空制造任務奠定基礎。
太空鍛造公司之所以要不遠萬里將工廠搬到太空,是因為太空中的微重力、真空和超低溫條件十分有利于半導體制造。
微重力環(huán)境是太空制造的核心優(yōu)勢。在軌道上,微重力僅為地球表面的百萬分之一左右,幾乎消除對流和沉淀效應,可生產出更大、更純、缺陷更少的半導體。超真空環(huán)境下的分子密度極低,可以避免材料氧化或污染。宇宙背景溫度接近絕對零度,有利于材料快速穩(wěn)定成形。鍛造星系列衛(wèi)星的有效載荷將被精確放置在地球上方500~800公里處,位于太陽同步軌道上,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太陽照射。
太空鍛造公司聲稱,這些在太空中制造出來的半導體晶圓,理論上可將電動汽車充電時間減半,并為量子計算機提供更穩(wěn)定的基礎元件。而芯片價值甚至有望“超過衛(wèi)星入軌成本”。在該公司看來,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制造新型合金和高溫合金的機會幾乎是無限的。特別是氮化鎵和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在這種極端環(huán)境中反而更容易制造出來。此外,在軌研發(fā)可以加速新藥物的研發(fā)速率,提高現有藥物的生產效率。
此外,太空制造更加清潔、環(huán)保。在地球上生產半導體時,需要消耗數千升超純水和有毒化學品。而據太空鍛造公司估計,在軌道上制造半導體可減少高達75%的碳排放。
開啟加速 面向未來
太空制造的發(fā)展歷程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蘇、美兩國率先探索在太空環(huán)境下進行材料加工的可行性,早期聚焦微重力對材料特性的影響及大型桁架結構制造,但因技術限制多停留于地面研究。
歐空局航天員在太空中展示金屬部件的3D打印
20世紀60、70年代,美、蘇兩國先后完成電子束焊接試驗,推動了空間焊接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航天員在外太空修復航天器密封艙體成為可能。
進入21世紀后,太空制造技術的發(fā)展速度進一步加快:2012年,美國宇航局提出千米級結構在軌制造概念;2014年,國際空間站首次部署3D打印機,完成塑料零件在軌制造;2020年后,激光增材等技術進入工程驗證階段。我國自2016年起加速發(fā)展太空制造技術,2020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連續(xù)纖維復合材料的在軌增材制造,并計劃在2030年完成“月壤磚”原位熔融驗證,逐步從技術跟隨轉向并行創(chuàng)新。
對太空鍛造公司而言,研制并發(fā)射“鍛造星1號”并非其首次進行太空制造嘗試。此前,“鍛造星0號”于2023年1月9日,由維珍軌道公司的運載器1號火箭從康沃爾航天港發(fā)射。遺憾的是,此次發(fā)射以失敗告終,“鍛造星0號”未能進入軌道。
根據太空鍛造公司的發(fā)展規(guī)劃,未來的鍛造星2號衛(wèi)星將成為首款把太空制造的半導體安全運回地球的航天器。該公司還計劃未來每年發(fā)射10~12顆衛(wèi)星,在完成為期1~6個月的制造任務后回收利用,最終實現每年超過100次的衛(wèi)星發(fā)射,使得太空工廠像地球上的半導體工廠一樣實現流水線生產。目前,在北約創(chuàng)新基金牽頭,世界基金、國家安全戰(zhàn)略投資基金和英國商業(yè)銀行地區(qū)天使計劃的共同參與下,太空鍛造公司獲得了2260萬英鎊的A輪融資。
專注高端 前景廣闊
那么,太空制造的發(fā)展前景如何?
未來,太空制造將徹底改變航天系統設計范式。其核心價值在于突破發(fā)射體積與質量限制,實現超大型結構(如千米級天線、空間電站)在軌建造,降低深空任務成本。同時,美國宇航局的“地外原位資源利用”計劃可支撐月球/火星基地可持續(xù)發(fā)展,利用月壤制氧、將火星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等技術已進入驗證階段。
實驗室里的“鍛造星1號”
目前,美國將太空服務組裝制造列為國家戰(zhàn)略,歐盟“月球村”計劃將整合建筑與機器人技術,我國的《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也明確了在軌制造能力建設目標。隨著材料、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的融合,太空制造將向智能化、標準化方向發(fā)展,催生太空經濟新形態(tài)。
太空制造絕非簡單移植地面工藝,事實上,國際空間站已開展的實驗暴露出諸多挑戰(zhàn)。2024年1月,首臺金屬制造工藝的3D打印機運抵國際空間站進行測試。這臺180公斤重的設備不得不縮小至洗衣機大小,并被密封在一個類似保險箱的金屬盒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內部激光溫度超1200攝氏度,必須嚴格控制熱量,以及制造過程中產生的煙霧和其他有害物質,防止產生安全隱患。
此外,為適應微重力環(huán)境,工程師被迫放棄常用的粉末加工技術(粉末會飄散),改用金屬絲材打印。打印一個9厘米尺寸的零件需要40小時,且還需每日限時4小時運行,以防噪音干擾航天員。雖然太空3D打印任務的注意事項很多,但其在太空按需生產零部件的優(yōu)勢,為空間站提供了應急維修能力,因此仍然是必要的。
如今,太空制造正在突破技術經濟臨界點。隨著“鍛造星1號”的成功運行,人類工業(yè)生產開始從重力束縛中解放。未來十年,近地軌道可能出現首批具備商業(yè)量產能力的太空工廠。不過,太空制造不會取代地面制造,而是專注于生產地面環(huán)境無法實現的高端產品。
當第一塊全流程在軌制造的芯片通過質檢,工業(yè)生產將正式進入太空時代。這不僅是制造場所的遷移,更是人類利用空間環(huán)境突破材料極限的技術革命。未來的芯片可能誕生于宇宙而非硅谷;空間站里的機械臂正組裝著下一代望遠鏡;而某個月球基地的打印機組,正用月壤鑄造新的艙段外殼。
來源/《中國航天報·飛天科普周刊》
文/林胤之
編輯/靳晴
審核/楊建 楊蕾
監(jiān)制/索阿娣
本文轉載自公眾微信號:中國航天報
訂購
風上風云|云端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