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那里有座山;
天氣晴朗的時候,整個邢臺城,向西望去都能看到她!那大大的豁口,那平坦的山頂,那俊美又柔和的山的曲線。
太行山東出邢臺,她是橋頭堡,順德府西觀太行,她是第一景;玉泉夕照,她是背景板;西山晴雪,她是留白痕!
千年不干的玉泉池,憑的也是這屹立萬年的馬鞍山;而今,玉泉池水干了,馬鞍山也早已沒了舊時的模樣,這尊被歲月磨舊的石佛,竟要任妖風(fēng)掃過豁口,把記載了千年的故事嚼成碎末撒向虛無。
那豁口還是老樣子,晴天時照樣吞進半壁斜陽,只是再照不亮池底的青苔。從前池邊的老人們總說,馬鞍山是馱著玉泉池的,山骨縫里滲的水,順著石脈流成了池,流成了邢臺人碗里的清冽。如今池底裂著蛛網(wǎng)似的紋,陽光直挺挺扎下去,照見泥里嵌著的碎瓷片 —— 許是哪朝哪代的僧人掉的碗,許是民國時孩童丟的玩具,都在干硬的土上泛著白,像沒哭出來的淚。
山頂?shù)钠教固?,曾有樵夫歇腳時望見的炊煙,有文人題詩時壓彎的竹筆,如今只剩幾叢倔強的酸棗棵子,把根須往石縫里鉆。山的曲線依舊俊美,只是少了玉泉池的倒影,倒顯得輪廓更清瘦了些,像幅被揭去了下半卷的古畫,留白處反而讓人更記掛那曾有的濕潤。
太行山的風(fēng)掠過豁口時,還在講述著馬鞍山的倔強。磨箭溝見過戰(zhàn)國時的烽火,那石頭上還留著鑄箭人的目光;十二井見過隋唐的僧人們在池邊鑿刻經(jīng)文,水珠順著石刻的字跡滾成念珠;三里坡見過明清的商隊牽著駱駝從山下路過,鈴鐺聲驚起池里的魚。這些它都記在巖層里,記在豁口處風(fēng)蝕的凹痕里,就是記不住她自己從什么時候開始變了模樣。她要一點點消逝了,帶走她的哪些記憶,就想不曾來過一樣。
以后??!邢臺人路過城西,還是會望一眼那山。多希望那山還在,望那豁口時、望那曲線時......望著那山在晴日里依舊清晰的輪廓,望著它作為太行橋頭堡的沉默姿態(tài) —— 就像一位守了千年的哨兵,即便槍里的子彈沒了,可站姿還在,風(fēng)骨還在。
風(fēng)又起了,從豁口穿過,帶著城西工地的塵土味,也帶著遠(yuǎn)處孩童的笑鬧聲。馬鞍山不動,它知道玉泉池的水或許滲進了更深的地下,或許變成了云朵,正從它肩頭飄過,往邢臺城的方向落。而它,還要繼續(xù)蹲下去,等下一個千年,等某個雨后的清晨,石縫里再冒出第一滴清露時,把豁口張得更開些,好讓全城人都看見 —— 它還在,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