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棵“松”,融入這片林
——三個年輕人成長在塞罕壩
萬畝林海連綿起伏,8月的塞罕壩,翠色欲滴。
60余年前,這里曾是一片風沙漫天、荒涼無人的高寒荒漠。300多名平均年齡不足24歲的青年來到這里,將荒漠變林海,締造了人間奇跡。
如今,一群80后、90后接過接力棒,他們秉持著“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扎根于此,從林場“小白”逐漸成為塞罕壩的一棵“松”,融入到這片林。
7月22日,王雪萌在測量樹木胸徑。 河北日報記者 李佳澤攝
為塞罕壩添新綠
7月22日,身著深綠色迷彩服,挎上工具包,90后林場技術(shù)員王雪萌進入林地進行回測作業(yè)。
她掏出卷尺,從左邊開始向右邊拉出,環(huán)繞樹干,熟練測量出樹木胸徑。這片林地剛完成撫育間伐,這次回測將更好了解樹木生長情況。
從小在塞罕壩長大的王雪萌,是一名“林三代”。聽著爺爺講當年創(chuàng)業(yè)造林故事長大的她,2019年回到林場,和父親成了同事。
春季造林期,是最忙的時候。作為技術(shù)員,王雪萌和工人們每天早晨五點半到達作業(yè)地塊,中午在山上吃面包、啃火腿,直到下午六點才結(jié)束一天的工作。
抬苗、撒苗、挖坑、栽苗……不同苗的技術(shù)規(guī)范不同,各個流程都需要細致把關(guān),確保苗木成活。
王雪萌介紹,栽苗時用的是容器苗,第一次會下意識地把容器杯的塑料外皮先去掉,再把土坨放進樹坑。其實,應該帶杯一起放進樹坑,先蓋上一層土,再把塑料外皮剪掉撤出來。
“看似有點多此一舉,實際是怕土坨散掉。因為上山之前已經(jīng)給容器苗澆了水,如果土坨散了,很可能會失去水分,降低成活率?!蓖跹┟冉忉?,技術(shù)規(guī)范必須要較真。
要在壩上真正扎根,不僅要有體力、技術(shù),更要做好思想準備。
王雪萌參加工作時,林場石質(zhì)山地攻堅造林大部分任務已完成,剩下的都是難中之難、艱中之艱。
石質(zhì)山地造林是在坡度25度以上、土壤貧瘠、巖石裸露的石質(zhì)山地進行造林?!巴翆又挥袃扇迕缀?,下面都是大小不一的石塊。這就是在石頭上種樹,為啥非要這么折騰?”王雪萌曾發(fā)過牢騷。
“我們那會兒,把牛糞晾干摞起來搭張木板,下邊就是睡覺的地方,喝的是雪水?!睜敔斦Z重心長地開導她,講自己年輕時造林,根本不會想累不累,所有人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把事干成,把樹種活。
聽著爺爺?shù)脑挘跹┟热粲兴肌?/p>
面對坡陡、少土、保墑難等種種挑戰(zhàn),王雪萌和同事們潛心攻關(guān),尋找突破。造林地塊位置偏僻,車子無法抵達,他們就利用騾馬甚至人力將樹苗運上山;缺土的亂石坡上,他們從別處取土來填……
2024年,10.6萬畝石質(zhì)山地攻堅造林任務全部完成,經(jīng)過實地調(diào)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別達98.9%和92.2%。
“我不僅要守好這片林,還要看著自己親手種下的那一株株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如今,已在塞罕壩扎下根的王雪萌,有了自己的期待。
7月29日,周建波在千層板分場采集幼蟲樣本。受訪者供圖
給森林“把脈開方”
和人一樣,樹也會生病。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周建波就是一位給樹木“把脈開方”的“森林醫(yī)生”。
7月29日10時,千層板分場山林間,周建波走走停停。他圍著一棵老樹轉(zhuǎn)悠,發(fā)現(xiàn)蟲孔,拿出本記錄,又蹲在一個落葉松樹樁前,剝?nèi)∫粔K樹皮,采集幼蟲。
“前面還有一個捕捉收集昆蟲的馬氏網(wǎng),今天要把樣本收回去,進行有害生物監(jiān)測分類?!敝芙úò咽占糠胚M背包里,邊走邊說。
塞罕壩森林覆蓋率高,物種相對單一,成林面積占比大,容易發(fā)生病蟲害。為了讓樹無恙,周建波和他的同事們,一年到頭忙不停。
冬去春來,越冬病蟲蘇醒,5月防治鞘蛾;6月前后防治落葉松毛蟲、白毛樹皮象;小蠹蟲、葉甲類害蟲7、8月活躍;10月氣溫下降,進入防山鼠時期……
就這樣,周建波在林子里,跟蟲子、山鼠“戰(zhàn)斗”了十余年。
周建波大學就讀于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森林保護專業(yè)。一心想發(fā)揮專長的他,2008年畢業(yè)后,選擇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他在山里林里跑,觀察各種害蟲生活習性,尋找有效防治方法,一路走來,已成長為林場病蟲害防治專家。
2019年,林場遭遇皮象蟲害,成蟲爬到松樹幼苗上,啃食樹干和枝梢的韌皮部,導致主梢枯黃甚至死亡,嚴重影響苗木長勢和造林成活率。
為了找出防治辦法,周建波進入蟲情最嚴重的林區(qū)觀察取樣,展開防治篩選試驗。掌握蟲子習性后,他用多種農(nóng)藥進行混合比對,配合地膜覆蓋、液體覆膜等方法,反復進行試驗。
起早貪黑3個月,他終于找到農(nóng)藥最佳配比。
“不防治,樹會死;過度防,也會影響生態(tài)。”這些年,無公害防治、生物防治是周建波的研究重點。在他看來,防治森林病蟲害前,必須經(jīng)過科學綜合評估,根據(jù)蟲種、蟲情,采取合適的防治措施。
周建波說,跟蟲“斗”也暗藏挑戰(zhàn)。
“比如遇到蜱蟲要小心,萬一被叮咬,可能引發(fā)腦炎,還有一些幼蟲的茸毛,掉在人身上就會導致皮膚紅腫?!比ゲ蓸?,周建波和同事們要長袖長褲全副武裝,走出林子,大家也會習慣性地抖抖衣服。
“要說苦,確實苦,但看著這郁郁蔥蔥的林子,一切付出都太值得了?!敝芙úㄕf。
7月31日,王雪彥(右)在塞罕壩展覽館給參觀者講解。受訪者供圖
講好塞罕壩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館參觀。塞罕壩位于河北省北部,被譽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7月31日9時,在塞罕壩展覽館,90后講解員王雪彥正向參觀者講述塞罕壩三代人艱苦奮斗的故事。
展覽館分四個展廳,完成一場完整的講解大約需要50分鐘。1萬多字的基礎解說詞,王雪彥牢牢記在心里。
2024年,王雪彥從林場陰河分場調(diào)入塞罕壩展覽館,成為一名講解員。她翻資料,了解王尚海如何帶著369名創(chuàng)業(yè)者戰(zhàn)天斗地,在這個荒涼的地方白手起家;了解第一批大學生怎樣克服艱苦的自然條件、技術(shù)難題,留在這里造林,把青春獻給塞罕壩……
“說實話,做這份工作前,我并不了解塞罕壩?!蓖跹┑睦霞以谛聵肥?,在承德上大學時曾到塞罕壩游玩,那時只是覺得,這片林子真美,并不知道百萬畝林海背后,有那么震撼人心的故事。
下決心講好塞罕壩的故事,王雪彥查閱了大量書籍、文獻,拜訪老前輩聽他們講創(chuàng)業(yè)故事。這些挖掘整理的資料,都被王雪彥記在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上,讓她不斷豐富細化自己的講解詞。
一名優(yōu)秀的講解員,要讓觀眾把故事聽進去,產(chǎn)生共鳴。為了找到“抓人”的技巧,王雪彥學習氣息控制、口腔操,反復觀看專業(yè)講解員的講解視頻,對著鏡子練習表情動作,一遍遍模擬講解,尋找最佳的講解節(jié)奏和狀態(tài)。
“剛開始時,有被觀眾問住的情況嗎?”記者問。
“有,很多。”王雪彥說,“比如林場1977年發(fā)生的雨凇災害是怎么形成的?某張圖片上的樹木是哪個樹種?一開始我都答不上來?!?/p>
王雪彥會把講解中遇到的這些問題記下來,任務一結(jié)束,就到林場氣象站、防火辦、森防站,找專家逐個問明白。
“最近在補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知識,我得把我們林場投入的新技術(shù)、取得的新成果,準確又生動地分享給參觀者?!蓖跹┱f,希望大家通過講解,了解一段歷史,從中獲得向上的力量。(河北日報記者 桑 珊 孫 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