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不久的西泠春拍中,一塊 明天啟二十五兩金錠,長8.7厘米,重894.4克,最終成交價含傭金高達322萬元!
上面刻著的字,寫明了是四川布政使司交上來的足金。這玩意兒可是寶貝,明代這種大個兒的官錠存世極少。
每一塊都是研究古代的稅收、鑄錢或者怎么跟外國人做買賣的歷史資料。
天啟二十五兩金錠 西泠2025春拍:322萬
看拍賣圖片,這塊金錠黃澄澄的,成色應該很不錯,能拍這個價也正常。
不過,這里頭藏著一個挺冷門的知識:明代很多官方的金錠,其實成色嚴重不足!
翻翻各大拍賣行的記錄,你會發(fā)現(xiàn)不少明代金錠的標注里,會老老實實地寫著“八成色”、“七五成色”甚至更低。
這就奇怪了,明明是上繳給朝廷或者官府用的“官錠”,金子怎么就不純了呢?
銘文欣賞
要知道,唐宋時期很多金錠的純度都能達到九成、九五成了,技術根本不是問題。
像這次拍出天價的天啟金錠,成色都這么好,雖然明朝那時已經有點走下坡路了,但更早的永樂盛世時期鑄造的官錠里,也有不少成色不足的。這顯然不是國力不夠導致的。
那為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就要說到明代(以及清代初期)對黃金的一種特殊分類和管理方式了。
那時候的金子,大致分成兩種。
起源明代發(fā)揚于清代的“寶泉局”(老建筑)
一是足色金: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純度比較高的金子,通常能達到九成(90%)或者九五成(95%),是當時的“高標準”。
二是成色金: 這個就是純度低于九成的金子了,低到七五成(75%)、七成(70%)甚至可能更低。
這種“摻了水”的成色金,官府也認?也流通?
認!但是有規(guī)矩。當時的辦法是:先稱重量,再按純度打折換算價值。
你交上來一塊標明“二十五兩”但只有八成的金錠?官府收下,記賬時按二十兩足金的價值算。金錠上標注的重量是實實在在的,至于純度,大家心知肚明,按規(guī)矩折算就行,這在當時是被官方和市場認可的體系。
明嘉靖五十兩金錠 保利2020拍賣:805萬
各種成色不同的金子,顏色上也能看出區(qū)別,古人還總結了個順口溜:七青八黃九紫十赤,四六不呈金!
七成金顏色偏青黃、八成金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正黃色”、九成金是淺黃帶點紫,純度再高到接近純金顏色會更偏紫黃。
足赤金(接近100%),就是純正的赤黃色!而六成以下的黃金顏色泛白,已經不成金色了。
其實想想,我們現(xiàn)在買首飾常說的18K金(含金量75%)、24K金(理論上99.9%),本質上也是“成色金”概念的延續(xù),只不過現(xiàn)在標準更統(tǒng)一、標識更清晰了。
北宋靖康款官制十兩金錠 西泠2010拍賣:179.2萬
考古發(fā)現(xiàn)和傳世收藏都證明,明代官方發(fā)行的金錠里,“成色金”的身影有很多。比如著名的“江口沉銀”遺址,出水的金器里就既有成色不足的小金錠、金首飾。
也有像“長沙府足色五十兩金錠”這樣標明“足色”的大金錠。這說明官方體系內,不同純度的金子是并存且各有用處的。
官府為啥要接受甚至“生產”這種不太純的金錠呢?其實從漢代大量黃金“消失”(墓葬戰(zhàn)亂等因素)后,黃金的產量就一直嚴重不足。歷代的來源大多都是稅收、課稅(礦課礦稅)、地方或藩屬國的進貢(貢金、進呈)。
明代黃金雖然貴重,但流通性遠不如白銀。朝廷的黃金征收任務中,地方官府也層層盤剝,那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明 「周王賞功」金錠 154.7g克 嘉德2024拍賣:42萬
由于中國本身金礦資源并不豐富,明代的金錠無論成色高低,留存至今的都極為稀少。尤其是標著“足金”的,那基本都是天價!
歷代的各種黃金造像、首飾、祈福錢等皆是如此,也因為稀少所以催生了鎏金這種高超的技藝。
一直到崇禎年間,白銀依然大量存在,黃金也不鮮見。不過收不上來也沒用,發(fā)不起工資的后果,就是誕生了李自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