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時期,大量的游牧民族進入中原,主要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并稱“五胡”。這些游牧民族推翻了西晉的統(tǒng)治,史稱“永嘉之亂”。此后,他們在長江以北建立了大約20個政權,史稱“十六國”。許多人將這段歷史稱為“五胡亂華”,并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之一。然而,游牧民族真的要為永嘉之亂背鍋嗎?我們來看看歷史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這些游牧民族是不是侵略者。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并非都是侵略,很多是被中原王朝吸納了。東漢時期,南匈奴投靠漢朝,被安置在漠南地區(qū),為漢朝守衛(wèi)邊疆。東漢末年,曹操將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是的南匈奴完全編入了曹魏政權。不只是匈奴,漢末各大軍閥都將匈奴、烏桓、西羌等編入軍隊。也就是說,這些民族早已進入內(nèi)地,成為了北方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大部分游牧民族并非是主動愿意南遷的,而是末軍閥,以及魏晉政權為了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強制將他們遷徙到中原,讓他們當兵、種地。唯一特殊的是鮮卑。鮮卑長期活動于塞外,在兩晉時期,見到中原衰落,才不斷內(nèi)遷。這些民族居住在中原,和漢族雜居在一起,不斷吸收漢文化,開始了最早的漢化歷程。
其次,我們要知道北方的民族矛盾到底是由誰挑起的。西晉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數(shù)量已經(jīng)非常多。當時關中地區(qū)“戎狄居半”。針對這樣的局面,西晉許多大臣主張將他們遷徙到塞外,這種主張顯然無法推行。西晉官方推行的主要政策有:(1)設置管理少數(shù)民族的職官,如護羌、夷、蠻等校尉等;(2)采取懷柔政策,對游牧民族貴族進行冊封、賞賜、撫慰等。當然,對于不聽從命令的,就采取征討的政策。(3)將游牧民族編入戶籍,征收賦稅。內(nèi)遷的民族只需要繳納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的稅收。
但是,西晉的門閥士族,官僚在民族問題上犯了重大的錯誤。西晉的是門閥士族強盛的時代,他們占有大量的田莊,往往販賣奴婢,用來耕種。根據(jù)統(tǒng)計,該時期,中國大約一半的平民淪為了奴婢或者依附民。不僅漢族大量成為了奴婢,游牧民族也是如此。當時的匈奴人就說:“晉為無道,奴隸御我”,羯族人石勒早年就是被販賣的奴隸。當時,人們普遍將游牧民族的奴婢稱為“胡奴”。
因此,當時的北方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并存,而罪魁禍首當然是西晉的門閥士族。
290年,晉武帝去世,西晉很快陷入了內(nèi)亂。291年,爆發(fā)了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這場內(nèi)亂席卷了整個北方地區(qū),一直到306年才結束。經(jīng)過內(nèi)亂,中原的經(jīng)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八王之亂后,北方的百姓大規(guī)模流亡,饑殍遍野,易子相食,《晉書》記載,“人多饑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shù)”。這場內(nèi)亂,徹底將北方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發(fā)了。
八王之亂后,推翻這個腐朽無能的西晉王朝,不僅成為了漢族的任務,也成為了游牧民族的目標。于是漢族和游牧民族在全國各地一起發(fā)動了起義,讓西晉土崩瓦解。如關中流民在氐族李氏的帶領下進入了巴蜀,建立了成漢政權;匈奴劉淵在山西一帶起兵,建立了前趙;漢族張氏割據(jù)河西走廊,后來建立了前涼;山東半島的劉伯根、王彌、曹嶷等發(fā)動了農(nóng)民起義,割據(jù)齊魯;羯族石勒割據(jù)河北,后來建立后趙……
317年,劉聰和石勒、王彌等聯(lián)合消滅了西晉王朝,史稱“永嘉之亂”。實際上,“永嘉之亂”是站在統(tǒng)治者角度說的說的,按照現(xiàn)在的觀點來說,應該叫做“永嘉農(nóng)民起義”。消滅這個西晉王朝,是符合各族的共同利益的。
最后,我們還要看這些游牧民族政權在北方推行的政策?!鞍送踔畞y”后,北方就已經(jīng)進入了“十六國”時代。十六國的歷史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各族割據(jù)到前秦的統(tǒng)一和崩潰;后期,主要線索是北魏的統(tǒng)一??傮w趨勢就是走向新的統(tǒng)一。
總體而言,游牧民族政權主要推行幾大政策:(1)穩(wěn)定秩序,保境安民;(2)推行漢化,崇尚儒教;(3)對外征戰(zhàn),力圖統(tǒng)一。許多人認為,十六國時期,北方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屠殺,漢族幾乎滅絕,這是多么荒唐的說法了。例如當時的前燕統(tǒng)治了華北平原,慕容鮮卑大量招納漢族的流民,給與土地耕種,讓此地成為了樂土。前燕的戶籍人口達到了998萬,而當時的東晉也才1050萬。
北方經(jīng)過了長期的戰(zhàn)亂,其人口比西晉時期有了大規(guī)模下降。西晉太康年間,北方人口大約是2400萬。此后,西晉內(nèi)亂,人口大規(guī)模下降。而十六國的人口也比較非常難以統(tǒng)計,《中國人口通史》推測十六國初期人口:劉聰漢國人口300萬,劉曜前趙280萬,石勒后趙200多萬,慕容氏燕國130多萬,拓跋氏代國100多萬,張氏前涼100多萬,河套匈奴20多萬,黃淮之間200萬多,總共1300多萬。到了十六國中期,北方人口為1588萬,十六國后期為1540萬。
以上人口的減少,主要是因為“八王之亂”,西晉末年的饑荒,以及十六國的混戰(zhàn)。從人口統(tǒng)計角度來說,漢族幾乎滅絕就是一個天大的謊言。但是,北方到底存在屠殺嗎?我認為的確是有,主要出現(xiàn)在后趙石虎在位期間。之后便是冉閔對羯族的屠殺活動。石虎和冉閔并列為最大的屠夫,其他的統(tǒng)治者如劉聰、赫連勃勃等雖然昏庸殘暴,但是也未出現(xiàn)大量的屠殺行為。
綜上所述:五胡亂華,實際上就是一個假命題。五胡并非讓中華混亂,而是西晉的諸侯、官僚、門閥讓中國混亂了,罪魁禍首是晉室。游牧民族更多是被迫進入中原,而且和漢族一起被壓迫,最終和漢族一起推翻了西晉,也和漢族一起在北方割據(jù)。這些游牧政權在北方還大規(guī)模推行仁政、漢化,加速了北方的統(tǒng)一。因此,以后應該改一個說法,叫做“五胡入華”,永嘉之亂也應該叫做“永嘉起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