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南京溧水區(qū)東屏街道方邊社區(qū)被細密的雨絲織成朦朧的網(wǎng)。雨滴敲打著樹葉,簌簌聲里藏著幾分期待,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南京大金山國防園創(chuàng)始人張勇踏水而來的身影,在雨幕中逐漸清晰。
他懷里抱著裝滿饅頭的布袋微微起伏,混著濕潤的空氣漫出麥香。袋面上“老班長”三個大字被雨霧暈開些許,倒像更鮮活了,映得他胸前微濕的衣襟也暖了幾分,這是他與社區(qū)退役老兵們的八一約定。
“戰(zhàn)友們好!”張勇顧不上擦拭臉上的雨水,一個利落的軍禮,讓喧鬧的社區(qū)瞬間靜了半秒。緊接著,老兵們不約而同地將手舉到額前,劃出最標(biāo)準(zhǔn)的弧度。
“報告!原某部炊事班戰(zhàn)士端木禮春,請求品嘗!”65歲的端木禮春捧著饅頭突然挺腰,皺紋里漾著興奮。這聲帶著軍號味兒的“報告”,引得眾人開懷大笑,笑聲中夾雜著對軍旅生涯的無限懷念。
年近八旬的方洪南老班長把饅頭湊到鼻尖,深深吸了口氣,臉上滿是幸福的笑意?!斑@麥香里裹著清甜!”他忽然將饅頭舉到眉際,輕聲地哼起了《咱當(dāng)兵的人》。先是零星附和,很快匯成了合唱。
“張班長的饅頭,蒸的是面,暖的是心!”社區(qū)書記劉懷軍的話音未落,周圍的老兵們已自發(fā)鼓起掌來。
鏡頭拉回幾小時前的大金山國防園。老班長工坊里,張勇系著圍裙,濺在肩頭的面粉經(jīng)汗一浸,成了片深淺不一的霜花。第一籠饅頭出鍋時,整個工坊都彌漫著醉人的麥香。
“幾千個饅頭,夠你累的。”有員工來幫忙,見他衣服都濕透了。張勇甩甩手上的面:“當(dāng)過兵的,還怕這點活兒?”誰都知道,這饅頭里蒸的不只是面粉,還有那份穿軍裝時攢下的熱乎氣。
雨小了些,近百名退伍老兵捧著饅頭,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暢談軍旅往事。有人說起炊事班蒸饅頭時總偷嘗生面團,有人講野外拉練時半塊饅頭分著吃的滋味?!按汗?jié)時老班長就帶著員工蒸了幾千個饅頭,冒著嚴寒給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送上門。今兒這饅頭,凌晨五點便開始蒸制了,就為讓大家吃上最新鮮的。”劉懷軍在一旁補充道。
大金山國防園的晨光里,退役軍人服務(wù)站的牌子總擦得锃亮。專場招聘會、“老班長”創(chuàng)業(yè)聯(lián)盟、戰(zhàn)友基金會……這些年張勇?lián)碥姷氖?,像他蒸饅頭的褶子,一圈圈都藏著實在。擁軍長廊旁,常有人看見他給孩子們講國防故事。每逢重大節(jié)日,走訪慰問退役軍人已成為國防園的固定傳統(tǒng)。
離開時雨還沒停。張勇回頭望,社區(qū)的屋檐下仍飄著零星歌聲。掌心殘留的麥香混著雨水,倒比任何香水都提神。這2000個饅頭早越過了食物的意義。就像當(dāng)過兵的人總懂,一個軍禮里藏著多少沒說出口的話,一聲“班長”里裹著多少沉甸甸的情。那比麥香更綿長的味道,在每個八一,在每次重逢,在每聲不經(jīng)意的“報告”里,悄悄發(fā)著酵。(閆士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