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chǔ)感官鑒別法
1. 看外觀與顏色
天然砂:顏色多為黃褐色和灰白色,表面無光澤含泥塊、貝殼等雜質(zhì)。
機制砂:顏色多為灰白、深灰(因母巖),表面略有光澤,含石粉、微細粉塵。
碎石/卵石:表面粗糙無光澤,泥土附著少。
石屑/石粉:微灰白色粉末狀表面暗淡,含有大量細粉。
2. 摸手感
天然砂:抓一把搓揉,顆粒光滑細膩,易從指縫滑落。
機制砂:顆粒粗糙有棱角,揉搓時有刺痛感,殘留少量石粉。
碎石:明顯棱角感,重量沉甸甸,無滑膩感。
石粉/石屑:細膩如面粉,沾手后難以抖落。
3. 聽聲音
將砂石倒入金屬容器:
天然砂:沙沙聲低沉綿長。
機制砂:撞擊聲清脆短促(因棱角碰撞)。
碎石:落地聲沉悶響亮(大塊碰撞)。
二、定量物理檢測法(需簡單工具輔助)
1. 篩分試驗(判斷粒徑分布)
工具:標(biāo)準(zhǔn)方孔篩(如5mm、2.36mm、0.075mm篩)。
操作:稱取樣品振動過篩,稱量各篩余物質(zhì)量。
結(jié)果解讀:
粗集料(>4.75mm):碎石/卵石占比高。
細集料(<4.75mm):砂類為主,若通過0.075mm篩的質(zhì)量>15%則為特細砂。
級配不良:某一粒徑段過度集中(如僅剩粗顆粒)。
2. 針片狀顆粒含量測定(評估碎石質(zhì)量)
方法:用游標(biāo)卡尺測量顆粒最長尺寸與最短尺寸,計算比例。
標(biāo)準(zhǔn):針片狀顆粒(長寬比>3:1)應(yīng)<15%(國標(biāo)要求)。
意義:針片狀過多會降低混凝土強度。
3. 含泥量與泥塊含量(影響粘結(jié)性)
含泥量:取樣品水洗,烘干后稱量殘留物質(zhì)量。
Ⅰ類砂≤1%,Ⅱ類砂≤3%,Ⅲ類砂≤5%(GB/T 14684)。
泥塊含量:用1.18mm篩過濾后烘干稱重。
危害:含泥量超標(biāo)會導(dǎo)致混凝土開裂、強度下降。
三、常見誤區(qū)避坑指南
1、“越細越好”?
錯誤:特細砂(細度模數(shù)<1.5)需增加水泥用量補償流動性。
正確:中砂(細度模數(shù)2.3-3.0)綜合性能最優(yōu)。
2、“石粉有害”?
誤解:適量石粉(機制砂中≤10%)可填充孔隙,改善混凝土和易性。
關(guān)鍵:控制亞甲藍值<1.4g/kg(合格石粉)。
3、“顏色越白越純”?
陷阱:白色石英砂雖純度高,但硬度低不適合高強混凝土。
選擇:根據(jù)母巖種類判斷(石灰?guī)r偏白,玄武巖發(fā)黑)。
通過以上方法系統(tǒng)化分析,可精準(zhǔn)區(qū)分砂石料類型并匹配工程需求,避免因選材不當(dāng)導(dǎo)致的質(zhì)量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