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日本投降50周年,即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fā)表《村山談話》,首次明確承認“殖民統(tǒng)治與侵略行為”,表示“深切反省與由衷歉意”。
2005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戰(zhàn)后60周年談話》中延續(xù)村山首相的立場,重申“對亞洲人民的痛苦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2015年,安倍晉三在《戰(zhàn)后70周年談話》中雖保留“反省”一詞,但首次提出“不能讓后代繼續(xù)背負謝罪的宿命”。這被普遍認為,安倍晉三企圖把自己的談話當做“道歉的終點”。
石破茂曾在2025年1月表示:“80周年是一個分水嶺,需要檢視過去并融入對未來的思考?!比欢趨⒆h院選舉慘敗后,這一立場迅速退卻。黨內(nèi)保守勢力以“安倍談話已終結歷史問題”為由施壓,最終迫使他放棄發(fā)表官方談話。
今年8月1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將打破一項延續(xù)30年的政治傳統(tǒng),戰(zhàn)后周年首相談話。然而在戰(zhàn)后80周年的重大歷史節(jié)點,石破茂卻選擇以政治沉默取代歷史表態(tài)。這一決定不僅標志著日本官方歷史觀的重大轉向,更撕開了東京審判未竟使命的深層傷疤。
石破茂的這一決定,實則是對歷史責任的回避和對日本民族責任感的逃避。在面臨二戰(zhàn)結束80周年的重大時刻,他選擇將歷史的沉重與深刻反思甩開,采取了逃避式的態(tài)度。歷史從來不可以被遺忘,更不是政治博弈的籌碼。作為一國之首,石破茂有責任通過誠懇的道歉,展示日本對過去錯誤的深刻悔悟,而非選擇逃避。
80周年應是一次對歷史的深刻反思,是日本未來政治與社會走向的關鍵時刻。而石破茂的選擇,卻恰恰反映了他對歷史的漠視。
朝日新聞在頭版用整版篇幅梳理歷屆談話:村山富市承認殖民統(tǒng)治和侵略,小泉純一郎沿用同樣措辭,安倍晉三在2015年把道歉濃縮成一句不會再重復謝罪。
版面最下方加粗一行:石破茂選擇沉默。內(nèi)閣官房內(nèi)部人士透露,原計劃草案其實已經(jīng)完成,用詞比2015年更輕,連侵略兩個字都沒出現(xiàn)。
草案被石破茂親手壓下,理由是避免黨內(nèi)分裂。韓國外交部次官補金烘均連夜召見日本駐韓大使,要求說明立場。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fā)言人用三個停止敦促日方正視歷史。
中韓兩國這次不再滿足于口頭抗議,而是拿出了真刀真槍的反制措施。
韓國的動作最迅速,宣布取消《韓日慰安婦協(xié)議》的后續(xù)協(xié)商,理由是 “日本沒有誠意解決歷史問題”。
并且還把日本從 “出口白名單” 中移除,對日本的半導體材料加征關稅,要知道韓國是日本半導體材料的最大買家,每年交易額超過 100 億美元。
同時,韓國民眾也行動起來,抵制日貨的浪潮再次掀起,日本汽車在韓國的銷量暴跌 40%,連優(yōu)衣庫都被扒出來 “使用美化戰(zhàn)爭的宣傳語”,遭到網(wǎng)友抵制。
這道殘缺的歷史道歉,在日本國內(nèi)的政治舞臺上,經(jīng)歷了一場長達三十年的漸進式變奏。
1995年,村山富市的談話曾是它最清晰的時刻。他以官方身份首次承認“殖民統(tǒng)治與侵略”,并表達了“深刻反省和由衷歉意”。
十年后的小泉純一郎,也大致延續(xù)了這個基調(diào)。那兩次談話,像是日本戰(zhàn)后良知在特定歷史時刻的集中迸發(fā),令人看到了希望。
到了2015年的安倍晉三,旋律開始跑調(diào)。他雖然保留了“反省”二字,卻拋出“不能讓后代繼續(xù)背負謝罪宿命”的論調(diào),明擺著想給整個國家的歷史包袱畫上句號。
這不僅是態(tài)度的倒退,更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敘事轉向。誰知,又一個十年過去,一場參議院選舉的慘敗,讓石破茂的政治生存本能壓倒了一切。
在黨內(nèi)保守勢力的強大施壓和持續(xù)低迷的支持率面前,他徹底放棄了發(fā)表官方談話的念頭。作為替代,一個所謂的學者團體被推到臺前,計劃去討論“軍部失控”這類技術性問題,卻唯獨對南京大屠殺、強征勞工等核心罪責避而不談。至此,官方的反省之聲,徹底被按下了靜音鍵。
2025年,當日本共產(chǎn)黨議員在國會殿堂上,高高舉起防衛(wèi)省保存的731部隊毒氣人體實驗檔案時,歷史的物證與政治的謊言迎頭相撞。面對鐵證,石破茂政府的回應卻輕飄飄地一句“無法確認真實性”,便想搪塞過去。
這種系統(tǒng)性的歷史隱瞞,早已在日本社會催生出一種精心培育的集體健忘癥。曾有媒體猜測石破茂或許會為了政治利益而道歉,誰料竟在日本國內(nèi)激起從上到下的激烈反對。
他們的理由驚人地一致,甚至帶著一種集體性恐慌:如果首相再道歉,日本就要陷入無盡的贖罪循環(huán),國家就要完蛋了,更要直面來自中韓兩國無窮無盡的索賠!這種根深蒂固的恐懼,成了堵住道歉之門的堅實屏障。
當最初那道來自東京審判的殘缺之聲,經(jīng)過層層變奏與放大,最終在2025年歸于徹底的沉寂時,它并未真正消散。它只是換了種形式,轉化成東亞上空的地緣政治警報。
中國外交部“所謂和平誓言只是空談”的表態(tài),韓國媒體對“重燃地區(qū)矛盾”的憂慮,還有朝鮮對“大東亞共榮圈”野心的警告,都是對這警報聲的不同回應。
一個民族的尊嚴只在劍鋒之上,世界的真理,也往往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nèi)。當歷史的回聲不再可信,唯一能守護和平與正義的,或許只剩下經(jīng)濟與科技的堅固之盾,以及軍事與意志的鋒利之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