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美關系長達數十年的演變歷程中,基辛格無疑是一個無法忽視的關鍵人物。
無論是1971年他秘密訪華促成尼克松總統(tǒng)的破冰之旅,還是在他年逾百歲之時再次踏上中國土地。
這些事件都充分體現了基辛格對中美關系演進所發(fā)揮的深遠影響。
也正因為如此,美國一位高級將領才會向他請教,美國應如何戰(zhàn)勝中國。
面對這個問題,基辛格只用了五個字作出回應。
雖然言簡意賅,卻令在場所有人感到震撼。
基辛格的回答
2023年,在美國舉辦的一次高層軍事與政治論壇上。
一位神情嚴肅的美軍上將向這位百歲高齡的外交泰斗提出疑問,美國應如何戰(zhàn)勝中國?
聽完問題后,基辛格稍作沉思,隨后平靜地吐出五個字。
凝聚力強大。
這句看似樸素的回答令全場陷入沉思,隨后響起低聲議論。
基辛格雖寥寥數語,卻揭示了他對中美戰(zhàn)略博弈本質的深刻理解。
他認為,勝負的關鍵并非取決于軍事技術的較量,而是國家整體意志與文化體系的比拼。
他曾作為尼克松總統(tǒng)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秘密搭乘軍用飛機穿越喜馬拉雅山脈。
最終成功抵達中國,與周恩來總理展開會談。
這次訪問為后來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奠定了基礎。
由此開啟了中美關系長達半個世紀的“破冰進程”。
1972年,雙方簽署《上海公報》,確立了一個中國原則與中美合作的基本框架。
當時基辛格在美國政壇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他不僅擔任國家安全顧問,還曾出任國務卿,被多位總統(tǒng)倚重為外交核心智囊。
他所推動的歷史性舉措也遠不止中美關系破冰一項。
在緩和美蘇中三角關系、結束越南戰(zhàn)爭、調停中東沖突等方面,他都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
此后多年,基辛格始終堅持強調“和平、穩(wěn)定、共存”是中美關系的主旋律。
他為何會持這種觀點?
因為基辛格深知,即便中美存在制度差異,也不應走向全面對抗。
他提出了“共同演進”的理念。
主張盡管兩國社會制度不同,但可以通過相互尊重與信任共同維護國際秩序。
在此之后,他多次重申這一立場。
他認為中美關系的本質應是協作而非競爭,是互補而非對立。
這些觀點在他的著作《論中國》和《世界秩序》中反復被提及。
更值得注意的是,基辛格認為中國的崛起是其文明傳統(tǒng)與歷史規(guī)律的自然結果。
美國應以現實主義的態(tài)度接納這一變化,而不是將其視為霸權挑戰(zhàn)。
再回到他所給出的五個字。
凝聚力強大。
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回應,是因為基辛格對中美文化差異與發(fā)展模式有著深刻認知。
在他看來,中美兩國在文明根基與戰(zhàn)略文化上存在本質區(qū)別。
中國擁有強大的凝聚力基因,這與其古代“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密切相關。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積淀,“大一統(tǒng)”觀念在關鍵時刻能激發(fā)全民動員。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天然具備一致對外的傾向,容易形成強大的集體行動力。
在面臨危機時,全民動員、一致對外的行為模式已成為常態(tài)。
從自然災害應對到國家安全事務,中國能夠迅速調動全國資源,展現出高度的統(tǒng)一性。
反觀美國,則更注重個體自由與精英競爭。
其戰(zhàn)略決策常常受到選舉周期、輿論分歧等因素的干擾。
相較之下,美國文化更強調個人主義,推崇英雄式個人主義,容易造成內部消耗與政策波動。
盡管美國軍事實力強大,但在政治極化、媒體碎片化、利益集團分裂等內部矛盾中,其戰(zhàn)略意志往往難以統(tǒng)一。
中美未來的發(fā)展
基辛格堅信,沖突的勝負并非取決于武器裝備,而是國家意志與戰(zhàn)略凝聚力的較量。
在長期博弈中,如果美國無法在整體意志上超越中國。
那么即使武器再先進、軍隊再精銳,也可能在軟實力與國家認同層面落敗。
這一點,早在多年前的朝鮮戰(zhàn)場上就已顯現。
他判斷,如果美國不能提升民族共識與戰(zhàn)略韌性,即使贏得局部戰(zhàn)役,也難以贏得未來。
在其著作《論中國》《世界秩序》中,基辛格從高層視角闡釋中國崛起是歷史周期的必然趨勢。
并且,他主張美國應以現實主義態(tài)度接納這一變化。
他認為,將中國定義為“全球霸權”或“系統(tǒng)性威脅”,既不符合歷史規(guī)律,也容易將美國帶入不可逆的對抗漩渦。
除了推動中美關系正?;?,他還在冷戰(zhàn)及后冷戰(zhàn)時期提出國際秩序新構想,強調“多極共存”“文化協同”“秩序共建”的重要性。
他主張中美兩國應彼此理解與尊重,避免陷入零和博弈。
值得一提的是,基辛格百歲訪華期間曾特別指出。
中美已處于懸崖邊緣,一旦爆發(fā)沖突,將沒有贏家。
這句話蘊含深意,是他畢生外交智慧的結晶。
戰(zhàn)略審慎與結構穩(wěn)定,才是處理大國關系的根本之道。
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增強,美國的軍事威懾力已難以發(fā)揮決定性作用。
從戰(zhàn)斗力參數來看,中美差距顯著,但在戰(zhàn)略持久力方面,中國具備獨特優(yōu)勢。
截至2017年,解放軍現役兵力約 200 萬人,美軍約為 140 萬。
但美軍兵力分布全球,難以集中應對本土挑戰(zhàn)。
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艦艇數量龐大且部署集中。
盡管美軍擁有更多航母并具備全球投送能力,但在區(qū)域封鎖下未必具備絕對優(yōu)勢。
在基辛格看來,一旦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
美國將面臨“成千上萬的傷亡、經濟崩潰甚至核戰(zhàn)爭”的災難性后果,這不是贏得戰(zhàn)爭,而是輸掉未來。
因此,在面對那位美軍上將的提問時,他才會說出這五個字。
如果美國缺乏社會凝聚力與戰(zhàn)略一致性,再先進的武器系統(tǒng)也只是一次性事件。
此外,美國長期依賴軍售、盟友聯動、強化印太部署等方式應對中國。
然而,基辛格多次發(fā)出警示。
遏制中國不能僅靠對抗,而應考慮對話與合作。
過度渲染中國威脅可能引發(fā)對方反制,也會削弱自身民意支持與國際形象。
美國的民主制度導致政策易受輿論影響,戰(zhàn)略判斷隨選舉周期波動。
若無法形成穩(wěn)定共識,美國的軍事威懾只能流于表面。
結語
基辛格的回答雖然簡短,但他所揭示的并非戰(zhàn)術層面,而是精神內核。
他對中美關系的貢獻,貫穿數十年的訪問與戰(zhàn)略對話。
從“不主張遏制中國”,到強調“共同演進”,再到對中美軍力的理性分析。
他用一生的外交經驗告訴我們,國家最強大的力量不是武器,而是凝聚力。
因此,美國真正要解決的“戰(zhàn)勝中國”問題。
不是如何部署航母,而是如何凝聚國內共識與戰(zhàn)略耐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