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看過這樣的畫面:宇航員剛回地球,被從返回艙抱出來,坐在椅子上或者直接躺在擔架上,連站都站不起來。他們不是受傷了,也不是太累了,而是真的站不住了。這背后,藏著一個關于人類身體與地球引力的殘酷真相。
太空“失重”,其實是在悄悄掏空你的身體
一旦離開地球,人體就進入了“失重”狀態(tài),但這三個字背后,遠不只是漂浮那么簡單。
在地球上,我們每天都在與重力做斗爭。站立、行走、抬手、坐下——這些動作都需要肌肉“對抗重力”,骨骼承受壓力。這種“對抗”本身,才是肌肉和骨骼保持強度的關鍵。
可一旦進入太空,重力幾乎為零,身體的整個支撐系統(tǒng)就像被“拔掉了訓練器”。
根據NASA的統(tǒng)計,宇航員在太空中每待一天,肌肉量平均減少1%—2%,尤其是腿部和背部肌群。
以國際空間站六個月任務為例,即使通過每天2小時以上的嚴格鍛煉,仍然會不可避免地損失部分肌肉質量,特別是承重肌群),流失率可能達到20%以上(但現代任務中通過鍛煉通常能控制在較低水平)。
而更嚴重的是骨骼。長期失重會導致骨密度急劇下降,特別是負重部位(如股骨、脊椎)。2001年到2006年間,NASA對宇航員骨密度變化進行長期追蹤,發(fā)現6個月任務后股骨骨密度平均下降1.5%—2.5%,相當于地球人自然老化5—10年的速度。
所以,宇航員不是“懶得走”,是真的“走不了”。肌肉萎縮、骨頭變脆,回到地球后突然面對強烈重力反撲,就像你突然背上一個200斤的沙袋——腿不軟才怪。
回到地球后,重力仿佛成了敵人,而不是老朋友
宇航員返回地球后,最直接的感受不是“回家真好”,而是“怎么這么重”。很多人不了解,重力的回歸對人體其實是一種“沖擊式再適應”。
首先是心血管系統(tǒng)的“懵逼反應”。在太空中,血液不再“下沉”,而是相對平均地分布在全身,甚至有點“往頭上走”。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宇航員在太空初期會“臉腫、鼻塞、頭暈”,因為血液分布重心變了。
可一回地球,重力立刻把血液拉向下肢。結果是:腦供血不足、血壓驟降、眩暈嘔吐,嚴重的甚至會暈厥。NASA統(tǒng)計顯示,返回地球后超過80%的宇航員在24小時內出現直立性低血壓,也就是站不起來。一些人即使勉強站起來,也會出現“站著站著突然眼前發(fā)黑”。
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生理機制的當頭一棒。心臟、動脈、靜脈這些“地球適配系統(tǒng)”,在太空中懶了半年,突然讓它們重新對抗重力,就像讓你剛睡醒就跑馬拉松。
這也是為什么,在每次載人返回任務中,地面醫(yī)療組都會準備好擔架、椅子和專人攙扶。不是演戲,而是必須。
躺著回地球,不是舒服,而是必須
你可能注意到,宇航員返回地球時,返回艙里的座椅是“半躺式”的大角度傾斜姿態(tài),并不是端正坐著。這不是為了舒服,而是為了生存。
NASA在“阿波羅”計劃后期和“聯(lián)盟號”合作中發(fā)現,如果讓宇航員在返回過程中直立坐姿,重力加速度會集中作用在脊柱和腦部血管上,可能引發(fā)腦供血障礙,甚至瞬間昏迷。
以“聯(lián)盟號”返回為例,下降段最大G值接近4—5G,也就是說,宇航員的身體要承受相當于體重4—5倍的沖擊力。這個時候,如果姿勢不對,血液會被強行“拉”下去,腦供血瞬間減少,嚴重可能導致短暫失明、神志模糊,甚至心律紊亂。
所以,返回時必須“半躺”,讓血液分布更均衡,同時減少脊柱壓力。這種姿勢其實是科學家們在無數回收試驗、動物實驗和模擬訓練中反復驗證出來的“最安全姿態(tài)”。
而落地后立刻把宇航員抱出來躺下或坐下,不是慣例,是規(guī)程。哪怕身體狀態(tài)良好,也要先讓他們“在地球上重新適應重力”——這個過程通常需要24小時到72小時之間的恢復訓練。而如果是6個月以上的任務,完整恢復期可能要3個月甚至半年。
換句話說:宇航員從太空回來,第一件事不是走路,而是“躺著重新做人”。
中國宇航員也站不起來?是的,但我們應對方式不同
中國的航天員同樣會出現“站不起來”的情況,但我們在任務設計和回收流程上,采取了不同的適應策略。
比如“神舟十四號”返回時,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在返回后同樣是坐著接受采訪,全程有醫(yī)療保障組陪同。雖然他們表情輕松,但整個回收流程精確到每一秒:返回艙姿態(tài)調整、醫(yī)療檢測、肌肉電刺激、下肢充氣壓力褲,一套流程一氣呵成,目的就是讓心血管系統(tǒng)平穩(wěn)過渡。
與之對比,美國宇航局則更依賴“航天器內鍛煉系統(tǒng)”+“地面支持裝備”的組合。國際空間站上配有專用跑步機、阻力訓練器、自行車機,宇航員每天必須鍛煉2小時以上,但即便如此,仍有30%—40%的航天員在返回當天需要輔助行走。
所以你看,不是哪個國家宇航員“更能扛”,而是生理機制決定了,在失重環(huán)境下待久了,人類就是會被地球“反噬”一段時間。
環(huán)境劇變對身體的影響,不僅限于太空
這種“回不來”的現象,并不只發(fā)生在宇航員身上。其實,只要你曾經離開過地球常態(tài)環(huán)境——無論是飛向太空,還是潛入深海,回來那一刻,身體都可能要付出代價。
比如潛水員。深海潛水超過一定深度(通常是30米以上),人體會吸收大量溶解在血液和組織中的氮氣。如果上升太快,壓力驟降,氮氣就會從液體中迅速逸出,形成氣泡,堵塞血管、壓迫神經,引發(fā)所謂的“減壓病”,嚴重時甚至致命。
所以深潛之后,專業(yè)潛水員必須進入減壓艙,在控制環(huán)境下慢慢“還原”血壓環(huán)境,就像是讓身體“有臺階地回到正常狀態(tài)”。這和宇航員回到地球后要躺著、適應重力,其實是同樣的邏輯:不是不能回地球,而是不能一下子回。
無論是失重、加壓、缺氧、低溫,只要身體在一個極端環(huán)境中待得夠久,再回來就需要“重啟”。這不是人類身體不強大,而是我們進化了幾百萬年,只適配了一個地方——地球表面這個1個大氣壓、9.8米每平方秒的溫柔牢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