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圖紙賣樓”、“地基收錢”的期房銷售模式,讓無數(shù)購房者深陷爛尾樓風險,苦不堪言。隨著監(jiān)管重拳出擊,商品房預售資金監(jiān)管制度逐步完善,“期房”亂象得到一定遏制。
然而,令人錯愕的是,在另一個關乎數(shù)十萬資金和出行安全的消費領域——汽車市場,一種更令人不安的“期車”模式卻悄然興起。
據(jù)新浪財經(jīng)等多家媒體報道,多位網(wǎng)友在社交平臺爆料稱,購買小米汽車交付定金后,被銷售要求提前支付尾款,否則面臨訂單取消、定金不退的風險。從不缺乏話題的小米汽車,因“車未下線、尾款先催”的操作,將這種模式推上了風口浪尖,引發(fā)車主群體強烈反彈和輿論熱議。
車主遭遇合同“羅生門”
“我的車顯示還有22周才能下線,催款通知卻像最后通牒一樣來了。”“還沒摸到車,先把尾款給交了,出了問題怎么辦?”“自家的小米APP明明顯示交付周期還很長,銷售卻催得比誰都急?!蓖ㄟ^翻閱短視頻平臺及社交媒體可以發(fā)現(xiàn),小米汽車被曝要求用戶提前支付尾款,否則暫停生產(chǎn)一事并非空穴來風。
帶著眾多用戶的困惑和不滿,筆者撥通了小米汽車400客服電話??头硎?,小米汽車APP的相關頁面有小米汽車購車協(xié)議,協(xié)議中在余款支付這一項有明確寫明支付事項,交付顧問會綜合根據(jù)工廠的通知以及相關信息,給客戶發(fā)送付款通知。因此,可能存在車輛尚未下線就需交付尾款的情況。
小米汽車400客服特別強調(diào)的“可能”二字,在此語境下顯得格外微妙——它既像一種推脫責任的話術,又恰恰揭示了這種操作的非必然性與強制性,暗示了小米在流程設計上的主動選擇空間。
當筆者進一步追問這種“未見車先付全款”模式的合理性,尤其是在消費者承擔巨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客服的解釋顯得有些蒼白:“由于部分車型的等待周期確實會比較長,提前支付尾款主要是為了最終確認用戶的提車意向,鎖定車輛。如果后續(xù)不要這輛車的話,除了定金之外的尾款,是可以進行退還的。
這個“除了定金之外”的關鍵限定,意味著消費者一旦在漫長的等待中因任何原因改變主意,或者對最終到手的車輛不滿意,其預付的、通常金額不菲的定金將血本無歸。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的沉沒成本和決策壓力。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小米汽車官方微信公眾號在《小米SU7(參數(shù)丨圖片)答網(wǎng)友問(第三十四集)》中曾明確表示“支持驗車后付尾款”。合同條款與實際操作的嚴重背離,無疑讓消費者陷入困惑與被動:紙面承諾的“驗車權”在強勢的付款通知和嚴苛的違約條款面前,形同虛設。用戶仿佛簽下了一份“霸王條款”:錢先到位,車?請耐心等待,風險自擔。
行業(yè)慣例VS小米“創(chuàng)新”
小米的尾款支付模式是行業(yè)慣例嗎?帶著疑問,筆者以消費者身份咨詢了多家頭部新能源品牌在鄭州的門店。
以雷軍在發(fā)布會上致敬的特斯拉為例,筆者電話詢問了鄭州中原特斯拉中心,其給出的回復是可以先象征性支付一萬元,等到提車時看完車再支付剩余款項即可。
緊接著,筆者又通過電話咨詢了鴻蒙智行、理想、小鵬、蔚來、零跑等幾家頭部新勢力在鄭州的門店,除了該鴻蒙智行門店回復車輛進入排產(chǎn),4S店拉VIP群組后就該付尾款外,剩下的理想、小鵬、蔚來和零跑這四家門店皆表示車子到店后通知客戶提車時才需交付尾款。
由此來看,除了小米汽車,以及筆者咨詢的這家鴻蒙智行門店外,基本上行業(yè)有著清晰的共識,那就是汽車作為大宗耐用消費品,且涉及安全,消費者在支付大額尾款前擁有“驗明正身”的權利。這不僅是服務體驗的差異,更是對消費者資金安全和交易公平性的基本保障。錢在用戶手里,支付與否的決定權在驗車之后,這構筑了交易信任的基石。
反觀不少小米用戶反饋的遭遇,則處于一種“倒掛”的弱勢地位:車輛尚在“云端”(生產(chǎn)計劃中),用戶就被要求在極短時間內(nèi)支付全額尾款,這種模式將巨大的資金占用風險和交付不確定性,近乎完全轉嫁給了消費者。
有網(wǎng)友算了一筆賬,假設小米SU7當前穩(wěn)定的月有效訂單量在3萬臺左右,如果其中有一半的用戶(1.5萬臺)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按照其相對主流的配置平均車價約12萬元計算,這意味著小米汽車可以提前鎖定高達18億元人民幣的現(xiàn)金流。
毋庸置疑,這筆巨額資金對于任何企業(yè)都非小數(shù),對于正處于產(chǎn)能瘋狂爬坡期和研發(fā)、供應鏈、渠道建設持續(xù)巨額投入期的小米汽車而言,更是猶如雪中送炭。讓用戶的資金提前“站崗”,本質上等同于獲得了一筆大規(guī)模、低成本(甚至無息)的短期融資。這極大地緩解了公司的運營資金壓力,優(yōu)化了現(xiàn)金流狀況。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消費者的代價:用戶提前數(shù)月支付全款,損失了這筆資金在此期間可能產(chǎn)生的利息收益(機會成本),更承擔了車輛在“空檔期”可能出現(xiàn)的生產(chǎn)延期、配置變更、乃至(極小概率但存在的)交付前意外等風險。
律師直指三大法律硬傷
這種將風險近乎完全拋給消費者的操作模式,在法律框架下能否站得住腳?全國優(yōu)秀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北京京師(??冢┞蓭熓聞账芪瘯敝魅沃炱G春律師認為,小米汽車關于尾款支付的條款,在法律層面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
依據(jù)《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且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xié)商的條款。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需遵循公平原則確定權利義務,并以合理方式提示對方注意與自身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小米汽車關于尾款支付的條款,由其預先擬定,消費者在購車過程中無法就此協(xié)商,符合格式條款的法定特征。若小米汽車未就該條款向消費者履行充分的提示或說明義務,消費者可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內(nèi)容。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條明確,格式條款若存在不合理加重對方責任、限制或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等情形,應屬無效條款?!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經(jīng)營者使用格式條款時,需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與自身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nèi)容,經(jīng)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jīng)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guī)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小米汽車依據(jù)格式條款,要求消費者7日內(nèi)支付尾款,逾期則取消訂單且不退還定金,該約定和行為實質上可能加重消費者的付款義務,同時在消費者未實際驗車的情況下,變相限制了其對車輛質量進行核驗的主要權利,存在符合上述法律規(guī)定中無效情形的可能性。
小米汽車官方明確答復網(wǎng)友“支持驗車后付尾款”,該官方答復可能構成消費者訂立合同的重要信賴基礎。若其在實際履行中違背該內(nèi)容,堅持要求消費者限期付款后才能驗車,否則取消訂單并沒收定金,不僅可能因前后行為不一致而涉嫌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更可能因實質性剝奪消費者驗車權利、加重付款義務,導致相關格式條款因符合“不公平、不合理”要件而被認定無效。
從法律風險與商業(yè)信譽關聯(lián)角度而言,若小米汽車執(zhí)意如此操作,不僅可能面臨消費者依法主張條款無效、要求返還定金等維權行動,還可能因背離對消費者的承諾、漠視消費者合法權益,導致品牌信任度受損。
【結語】小米汽車這場“尾款前置”的風波,絕非簡單的流程爭議。它撕開了新能源汽車銷售中的一個危險“口子”——將本應屬于企業(yè)的生產(chǎn)、資金周轉壓力,通過精心設計的合同條款與強勢的銷售話術,巧妙地轉嫁給了滿懷期待的消費者。監(jiān)管的觸角,是時候伸向這片“期車”的新荒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