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五星紅旗迎風招展,《義勇軍進行曲》響徹云霄,唯獨城樓正中懸掛國徽的位置空空蕩蕩。
這并非籌備疏忽,而是因為面對上千份投稿,新中國的國徽方案始終未能敲定。開國大典在即,周恩來最終拍板:“與其草率決定,不如暫時空缺?!?/p>
早在三個月前,《人民日報》已刊登征求國徽圖案的啟示,明確提出三個核心要求,體現(xiàn)中國特征、展現(xiàn)政權(quán)屬性、兼具莊嚴與富麗。短短一個月內(nèi),海內(nèi)外寄來112件方案及900余幅圖案。
評審委員們反復討論,卻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總有缺憾,有的過于傳統(tǒng),有的偏重現(xiàn)代,有的則不夠莊重。直至9月下旬,國旗與國歌已塵埃落定,國徽卻成了懸而未決的難題。
當公眾投稿不盡如人意時,重任落到了專業(yè)團隊肩上。中央美術(shù)學院由張仃、鐘靈領(lǐng)銜,清華大學營建系則由梁思成與林徽因掛帥。
彼時的林徽因剛經(jīng)歷腎臟切除手術(shù),肺病纏身,卻毫不猶豫地接下使命。她在病榻上鋪開圖紙,對擔憂的家人說:“這是新中國交給我們的信任,怎能辜負?”
被遺忘的初稿美學
病室燈光徹夜未熄。林徽因翻閱大量古籍,目光最終停留在戰(zhàn)國玉瑗上,圓環(huán)形玉璧自古象征“完璧歸趙,天下歸一”,恰能詮釋新生共和國的統(tǒng)一理想。
她提筆勾畫,以溫潤玉色為底,中央鑲嵌金色五角星,象征中國共產(chǎn)黨;四顆小星環(huán)繞,代表四大階級;一條紅綬帶貫穿玉環(huán),寓意人民大團結(jié);底部麥穗與齒輪交錯,呼應工農(nóng)聯(lián)盟。
金紅玉三色交融的設(shè)計,在評審會上引發(fā)驚嘆。有委員輕撫圖紙感嘆:“這‘金鑲玉’的構(gòu)思,比2008年奧運獎牌早了半個多世紀!”方案中暗藏的漢代銅鏡意象更顯匠心。
當光線掠過浮雕般的紋樣,玉質(zhì)底托映襯金色元素,既富東方神韻,又具現(xiàn)代美感。林徽因在筆記中寫道:“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恰是新中國應有的氣度?!?/p>
與此同時,中央美院團隊提出截然不同的方案。張仃以正陽門為靈感,將天安門置于國徽中心,上方紅星照耀,背景是光芒四射的地球經(jīng)緯線。
其設(shè)計充滿視覺張力,尤其背面圖案中,鮮紅中國地圖被31道光芒環(huán)繞(象征31個省級行政區(qū)),革命激情噴薄欲出。
天安門的勝出:為何“不合適”?
1950年6月的評審會上,兩支團隊展開激烈交鋒。林徽因的玉璧方案雖獲美學贊譽,卻有委員直言:“典雅有余而威嚴不足,作為政權(quán)象征略顯單薄。”更現(xiàn)實的質(zhì)疑在于:玉璧意象過于抽象,普通民眾難以直觀理解其政治內(nèi)涵。
反觀張仃的天安門方案,其優(yōu)勢觸動了評審們的神經(jīng)。這座建筑不僅是明清皇城象征,更是五四運動策源地、開國大典舉辦處,堪稱連接古代中國與現(xiàn)代中國的精神坐標。
當有人擔憂天安門代表封建皇權(quán)時,周恩來一錘定音:“天安門見證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它早已屬于人民?!?/p>
方案之爭折射出更深層的理念碰撞。林徽因曾批評央美初稿:“國徽不是風景畫,更不是商標!”她堅持國徽需超越具象符號,承載文明精髓。而央美團隊則反駁,若民眾無法一眼讀懂,再高的藝術(shù)境界也是空中樓閣。
爭議中閃現(xiàn)轉(zhuǎn)機。周恩來敏銳發(fā)現(xiàn)雙方共通點,麥穗元素,隨即提出關(guān)鍵補充:“中國農(nóng)民不只有北方麥田,還有南方稻浪,國徽該有稻穗才完整。”當晚他冒雨探訪梁家,看到抱病的林徽因仍在修改圖紙,輕聲道:“加幾株稻穗吧,讓天下農(nóng)民都看見自己。”
線條之爭
在最終方案融合階段,一個細節(jié)顯露林徽因的歷史洞見。學生用繁復的康乾線條修飾齒輪邊緣,她立即制止:“去找霍去病墓前的漢唐線條!”學生不解:“康乾線條更華麗,不是更顯莊嚴?”林徽因擲地有聲:“清朝帶給中國百年屈辱,漢唐才是盛世氣象!”
她鋪開漢磚拓片解釋:漢唐線條如霍去病墓石雕,樸拙雄渾中自帶磅礴氣度;康乾紋飾雖精致,卻浸透封建末世浮華。當國徽最終采用簡潔剛健的漢唐線條時,浮雕質(zhì)感頓生,恰似漢闕唐碑的千年風骨。
病榻上的林徽因收到整合任務,她將天安門置于玉璧中央,稻麥環(huán)繞齒輪,五星懸于上方。團隊測量天安門原始比例,將斜投影改為正投影,拉開華表間距,建筑瞬間莊重如山。梁思成笑稱:“這就像漢鏡鑲金玉,既有古韻又有新魂?!?/p>
1950年6月20日,周恩來主持終審。清華方案因更契合“莊嚴富麗”標準中選。當秘書沖向電話報喜時,林徽因已咳血暈倒在圖紙旁。三個月后,她設(shè)計的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那個曾被她的圖紙反復描摹的地方。
永恒印記
1951年國慶,林徽因裹著毛毯坐車來到天安門廣場。當朝陽映亮城樓上的國徽,鎏金線條在紅底上流淌光芒,她輕聲道:“這紅色里有我們熬過的夜,金色里有漢唐的魂魄?!迸畠毫涸俦髞砘貞洠骸澳赣H凝視的不是圖案,而是整個民族從歷史深處走來的身影?!?/p>
當年落選的玉璧方案,靜靜躺在清華檔案室。有網(wǎng)友看到掃描稿后感嘆:“審美超前了半個世紀,但天安門確實更合適?!睔v史的選擇或許嚴苛,但那些金玉交輝的草圖上,仍閃耀著一個女建筑師的文明守望,她用最病弱的軀體,托舉起最厚重的中華象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