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很容易寫空話的人。越是在重要的時刻,比如考場,比如比賽,比如“證明自己”的時候,就越容易脫離真實。
這不是寫作的問題,是人性的問題。
我們害怕得不到認可,于是說出的話總是往“正確”靠;我們擔心和別人不一樣,于是努力擠進“主流”表達;我們知道評分標準,于是一邊想取悅,一邊憋著不敢說實話。
然后,一篇“得體”的作文誕生了:主題積極、詞句華美、結構清晰、立意正向、沒有錯別字……但讀起來很冷,像一位穿著整齊的機器人,用完美的語調(diào)陳述一個和生活無關的道理。
可惜,這樣的作文,很難得高分。
因為寫作的核心,從來不是技巧,而是表達的內(nèi)容是否真實、思維是否深入、語言是否有人味兒。
不是你寫得多流暢,而是你有沒有寫出“你自己”。
一、寫作文不是喊口號
多數(shù)人寫作文時的第一個問題,是在開頭就試圖“立住觀點”。
比如,一看到“文明的韌性”、“創(chuàng)新與傳承”、“可為與有為”這樣的主題,便立即開始呼應材料、展開議論,把話題推上“高度”。
句子一個比一個響亮,但立意卻越來越空洞。
這類作文像打了一整天雞血的學生代表發(fā)言稿,句子雖然沒有錯,但內(nèi)核空心。因為思維沒有深入到生活中,沒有進入“具體的問題”,只是在復讀“正確的答案”。
我曾經(jīng)在課堂上看過一篇考場作文,論述“被需要是一種幸?!薄?/p>
文章開頭寫道:“人是社會性動物,渴望歸屬,追求價值。”這是概念;中段說:“志愿者在被需要中收獲滿足感,科學家在被需要中找到奮斗動力。”這是例子堆砌;結尾說:“人生的價值,正在于被需要中體現(xiàn)?!边@是主題回歸。
邏輯清楚,但為什么讓人覺得空?
因為他寫的是“別人”。
不是他自己,不是他的體驗,不是他能解釋、能說服人的內(nèi)容。例子不是為了裝點,而是為了證明你自己的理解和判斷。
作文深刻的第一步,是停止“引用”和“站隊”。不是立刻就說你認同材料,而是先弄清楚你怎么看。你有沒有什么困惑、什么不解、什么懷疑?你能不能先對它提出一個問題,而不是馬上提供一個“標準答案”?
人們喜歡的作文,從來不是“回答了命題”,而是“提問了生活”。
二、你寫的內(nèi)容,有你在嗎?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里,有一個關鍵詞叫“言之有物”。
很多人誤解了它,以為“有物”就是“有例子”。于是寫作時抓緊背例子、堆材料,甚至把準備好的故事往命題里強塞。
最后出現(xiàn)的結果是,作文內(nèi)容都很熱鬧,但沒人能記住寫這篇文章的人是誰。
如果你寫扶貧,就講袁隆平;寫責任,就講鐘南山;寫科技,就講嫦娥奔月;寫信仰,就講錢學森回國。
你有沒有想過,其實閱卷老師在過去一小時已經(jīng)看過了十幾篇同樣的內(nèi)容?
所以你寫的不是“有物”,而是“同物”。
寫作里最重要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你選擇了這些信息之后,你怎么處理它,你怎么看待它,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思考。
比如,有一個學生寫“教育需要儀式感”,沒有用任何名人例子,只是講了自己小學時升旗的記憶。冬天的風很冷,校服很薄,他和同學一邊打哆嗦一邊聽教導主任念講話稿。
那天他看見國旗升到頂端的剎那,太陽從云后出來了,他突然覺得,成長好像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某個時刻,在心里扎了根。
他沒有拔高,沒有煽情,也沒有追求什么華麗語言。
但這一段描寫里的細節(jié)和思考,讓人一下子進入了他的世界。
這才叫“有物”。
所以,作文不是材料的搬運工,而是你看見了什么,想說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寫得越具體,就越真實;越真實,就越容易打動人。
你寫作時問問自己:你寫的這些內(nèi)容,換一個人能不能也寫?
如果能,那你就還沒寫到“你自己”。
三、讓句子“喘氣”,讓文字“走路”
很多人寫作文時,太緊張,太用力。
他們希望自己每一句話都能“高級”一點,于是句子越來越長、結構越來越復雜、修辭越來越多。
但一個看起來很高級的句子,常常并沒有表達清楚意思。讀者要反復讀三遍,才能明白你在說什么。
一個寫作上的真相是——沒有句子是高級的,只有句子是清楚的。
寫作是和讀者對話。你寫下的每一句,都要像是在說話。自然、簡潔、節(jié)奏舒緩,才能讓人跟得上你、想聽你說完。
想讓作文有“味道”,不要想著裝飾語言,而是多用動作、多用感受、多用細節(jié)。
比如:
不要說“我感到孤獨”,可以寫:“我刷了三遍朋友圈,沒有一個人發(fā)消息?!?/p>
不要說“他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可以寫:“下大雨的時候,他把操場上所有沒收回的足球撿了回來,一顆顆踢進器材室?!?/p>
不要說“社會需要包容”,可以寫:“地鐵上一個男孩唱歌跑調(diào),隔壁的老奶奶給他鼓了掌。”
因為,寫作不是用來展示知識的,是用來連接人心的。讓讀你作文的人感到輕松,不是水平低,而是情商高。
想寫得舒服、有節(jié)奏,不是靠多用名句,而是讓句子“喘氣”,讓每一段文字像在“走路”:一步、一步、再一步。
說到底,我們總說作文要“真實”,可考場上的我們,真的能做到嗎?
可以的。
真實不是暴露隱私,不是傾訴情緒,不是拼命展示自己有多不同。
真實是你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你知道你在思考什么,你的例子你真心相信,你的判斷你愿意為它承擔。
哪怕你寫得慢一點、樸素一點、內(nèi)容少一點,都沒關系。只要那是你的思考,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你和自己達成的一次和解,那這篇作文就有了力量。
最后,送你一點寫作時的小方法:
想不出開頭,就從一個困惑或念頭寫起:“我常常想,如果不被任何人看見,我還會堅持做這件事嗎?” 想不出例子,就從自己的生活里找一個不完美但印象深刻的時刻。 想不到結構,就用“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方式自然推進。
想不到好詞好句,就用你平常說話的語言表達,因為通順自然就是高級。
總之,寫作的本質(zhì),是一種面對自己的方式。你越是了解自己,越能寫出動人的內(nèi)容。
不是你寫作文的時候在回答問題,而是你寫完一篇作文,才慢慢發(fā)現(xiàn):
原來,這就是我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