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eenpeace / Zhiwei
立秋時節(jié),綠色和平與播客“聲東擊西”合作的播客「云南另一面」,沿著橫斷山脈一路向北,來到了該系列的最后一站——香格里拉。
海拔落差大、山勢陡峭的香格里拉,處于板塊擠壓形成的密集褶皺區(qū)域。盤山而上,從闊葉林、針葉林到高山草甸,這里的植被有著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征。草甸之上,一些巖石裸露區(qū),由于常年經歷風吹日曬和較大晝夜溫差,巖石不斷崩裂,慢慢形成了流石灘。
在氧氣稀薄之地,懷著敬畏之心,我們慢慢感受高山之上的人們,如何在自然與神明之間,建立起自己的秩序與溫情。
向左滑動,查看過往兩期內容
從西雙版納出發(fā),途經大理,最后抵達香格里拉,自然地理條件的變化非常直觀,這一點在不同的修復樣地中也得到體現(xiàn)——優(yōu)越的水熱條件可以使退化土地在短時間內快速實現(xiàn)草灌層的覆蓋,而隨著海拔升高,環(huán)境的限制因素逐漸凸顯,若無人工干預措施,退化土地往往長期維持裸露狀態(tài)。修復森林需要因地制宜、持續(xù)的監(jiān)測和評估,是個具體且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作。
綠色和平持續(xù)連接并記錄奔走在一線、參與保護并修復自然的實踐者,以及城市中積極加入自然保護倡議、探索更多元保護方式的行動者。這次「云南另一面」系列節(jié)目,由這些自然合伙人與綠色和平一起合力促成:
收官節(jié)目的后記,拋出了一個有關“好森林”的探討,歡迎大家在本文評論區(qū)與我們交流。內容節(jié)選自聲動活潑「胡同會員·播客手記」訂閱郵件。
聲東擊西
同綠色和平的其他小伙伴們一起出行,讓我們多了一重認識、觀察云南的視角,看見這里多樣的植物、豐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還有和城市里不同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也是「聲東擊西」的「云南另一面」系列節(jié)目想要呈現(xiàn)給大家的內容。
綠色和平
這樣的“新”視角,帶我們看見了“好森林是什么樣的”。
在大理,我們看到的樣地是被火燒過的。想要修復它,就需要去參照沒有被燒過的森林長什么樣。這樣的參考標準,也稱為修復基線。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把退化的森林修復成人類還沒有干擾之前的樣子。但實際上,人類“改造”這片土地已有幾千年,很難追溯到人類活動干擾前的樣子。二十年前或許還能查查資料、問問當地人,從描述中了解當時森林的樣貌,但如果是一百年前、兩百年前,就很難再找到答案了。所以基線是動態(tài)的。
云龍縣某村落,可以看到近處人類改造的環(huán)境與遠處山體的自然環(huán)境對比。? Greenpeace / Keren Yang
在西雙版納,我們看到了整齊劃一的人工橡膠林,也看到了恢復了幾十年的次生林,還看到了曼么新寨那邊相對幸運保存下來的原始林。如果要做基線,曼么是更好的參考。但如果沒有類似曼么這樣的原始林,就只能找次生林作為基線。
熱帶雨林中,植物都在努力向上生長獲取陽光。? Greenpeace / Keren Yang
上一代人認為的自然是那個樣子,我們這一代又有不同的認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可能覺得城市的花開得很美,那就是自然。基線其實在每一代人心中都不一樣,我們的后代可能會把已經退化的樣子當作正常狀態(tài)。因此,在做修復的時候,設定基線非常重要。然而,森林也需要時間慢慢成長和演替,就好比人工林不可能一下子就恢復成原始森林一樣,這是不切實際的。但我們可以在有限范圍內,找到“更好的森林”,知道好的森林是什么樣,好的森林應該是什么樣。
發(fā)生在云南森林中的「云南另一面」系列節(jié)目雖告一段落,但綠色和平與眾多“自然合伙人”還會繼續(xù)攜手前行,探索森林、保護森林。
媒體聯(lián)絡:
張芷巍 數字傳播主任 zzhang@greenpeace.or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