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生物世界里,孩子與父母的共同生活往往不會長久,因此,子女孝順回報父母的情形,在這些物種中便無從談起。
以猛禽金雕為例,一旦它們的幼鳥長大成人,便會遭到父母的驅(qū)趕,動物界里絲毫沒有啃老的空間。
為何孩子與父母不能長期相依為命呢?
答案是,大自然中的資源畢竟有限。
一旦孩子成長為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成年個體,便會被父母驅(qū)逐出家門,或者父母會主動離去,將生存的重擔交給孩子,讓他們獨自去面對自然的嚴苛考驗。若孩子與父母長期聚居一處,那么最終往往是整個家庭共同走向餓死的命運。
以靈長類為例,長臂猿夫婦往往會過上獨立的生活,并不與其他長臂猿家族混居。一旦小長臂猿進入亞成年階段,便會被父母逐出家門,迫使它們獨立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并尋找自己的伴侶,建立新的家庭。正是通過這種生存策略,長臂猿家族得以代代相傳,而在這其中,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則顯得短暫而淡薄。
即使是群居的非洲雜色狼,當雌狼長大成人,她們會離開群體獨自開創(chuàng)自己的領(lǐng)地和家族王朝。如果女兒的領(lǐng)地與母親領(lǐng)地相鄰,女兒甚至可能侵犯母親的領(lǐng)地,驅(qū)逐母親。在這種情況下,談?wù)撡狆B(yǎng)母親這樣的事情顯得遙不可及。
BBC的紀錄片《王朝》曾記錄過這樣的場景,而觀眾在彈幕中對那個逆女的行為感到不解和憤慨。然而在大自然殘酷的生存法則面前,我們只能保持沉默,因為不同的物種擁有各自不同的生存策略,這些策略往往與人類的生存策略和道德倫理大相徑庭。
自然界中當然也存在一些物種,父母與子女長期共存于一個群體中。
例如某些靈長類動物,如狒狒和黑猩猩,它們形成了復(fù)雜的社會結(jié)構(gòu)。在這些社會結(jié)構(gòu)中,一部分子女會留在群體中,而另一部分則在成年或亞成年時離開或被驅(qū)逐。動物學家根據(jù)被驅(qū)逐的性別將這些群體劃分為父系社會或母系社會。人類便是父系社會的代表,女兒出嫁,兒子留在家中。而當家門為出嫁的兒子關(guān)閉,女兒留在家中,則轉(zhuǎn)變?yōu)槟赶瞪鐣?/p>
動物界的這種行為,首要目的在于避免近親繁殖。
至于為何會形成父系或母系社會,可能只是進化過程中的偶然。無論是驅(qū)逐雌性(如黑猩猩和阿拉伯狒狒)還是驅(qū)逐雄性(如獅子和東非狒狒),都能有效阻止近親婚配。在母系社會中,為了防止父女間的不倫關(guān)系,雄性動物通常只會在群體中停留幾年,隨后便會被其他雄性趕走。而在父系社會中,為了防止母子間的不倫關(guān)系,雌性動物則會頻繁更換群體。
無論是父系還是母系社會,不是有長久存在的父親,形成穩(wěn)固的父子關(guān)系,就是有長久存在的母親,形成緊密的母女關(guān)系。例如大象群體中,雄象成年后即被驅(qū)逐,除了繁殖季節(jié),群體中不會再有成年雄象。一旦繁殖結(jié)束,成年雄象也會離開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長期關(guān)系并不存在。
埃及狒狒,也被稱為阿拉伯狒狒,是一個父系一夫多妻制的社會。兒子們成年后會留在父親身邊,形成家族式的群體。在這些群體中,雖然可能存在類似人類的父愛或母愛的情感,但動物們受到能力的限制,很難長時間照顧年老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因為年邁的父親常常會被自己的兒子取代。在阿拉伯狒狒的社會中,即使是子孫滿堂的老父親,也難以善終。
那么在這些群體中,子女是否會贍養(yǎng)年老的父母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在這類群體中,年老的父母往往會選擇離開群體,孤獨終老。例如年老的雌獅或受傷的雌獅,可能會將自己的幼子托付給妹妹們照顧,而自己則尋找一個僻靜之處養(yǎng)傷或等待死亡。在大象群體中,流傳著許多傳說,當老邁的雌象預(yù)感到生命將盡,會告別群體,踏上尋找傳說中的大象墓地之旅。當然,這些傳說并未得到科學證實,但老邁的大象會獨自離群死亡,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樣的現(xiàn)象背后,是因為大多數(shù)動物群體,即便是位于食物鏈頂端的獅群,也沒有足夠的能力照顧年老的家族成員。在大自然殘酷的環(huán)境中,任何不合時宜的溫情都可能導(dǎo)致整個群體的覆滅。對于那些形成了復(fù)雜社會結(jié)構(gòu)的動物而言,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等級地位。通常,長輩在失去生存能力之前,在群體中會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這一點與人類社會的等級觀念有幾分相似。
對于大多數(shù)動物來說,衰老是一種奢侈。
據(jù)研究表明,生活在管理良好的動物園中的動物,其平均壽命通常是野外同類的兩倍甚至更長。這里只討論成年動物,未成年動物因各種原因過早死亡的情況不在討論范圍內(nèi)。即使是食物鏈頂端的貓科動物,其幼崽能活到成年的概率在自然界中也低于三分之一。而大多數(shù)野外成年動物在衰老之前,便因種種原因喪生,這才是自然界的常態(tài)。
2016年,一項發(fā)表在《科學報告》雜志上的研究證實,動物園中的許多哺乳動物的預(yù)期壽命比野外同類更長。對于那些在野外壽命短、死亡率高的動物來說,這種效應(yīng)尤其明顯。然而,對于那些壽命長、死亡率低的物種來說,動物園中的生活對壽命和死亡率的影響較小。
大約84%的動物園哺乳動物在圈養(yǎng)中的壽命超過了野生同類。這些在自然界中生命節(jié)奏快、死亡率高的物種,在動物園中的生活得到了保護,免受天敵、食物競爭和惡劣氣候的影響。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動物園生活一定優(yōu)于野外生活,尤其對于群居動物來說。
總而言之,在自然界中,有資格步入衰老階段的動物寥寥無幾。
在這方面,雌性大象可能是佼佼者。大多數(shù)動物,無論是獨居還是群居,在衰老之前,早已成為其他動物的口中食,或被大自然的無情淘汰。例如在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下,每一次的嚴冬和大雪,都意味著許多動物的末日。
此外,大多數(shù)動物并不具備照顧衰老父母的能力,反之父母也沒有辦法照顧過于衰弱的子女。無論是幼小的動物還是衰老的動物,終究需要依賴自身的生存本領(lǐng),父母的照料畢竟有限。它們并不具備人類那樣的先進技術(shù),能夠挽救那些在自然界中無法存活的生命,這樣的奇跡歸功于人類的技術(shù)革新,而不僅是倫理道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