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風,吹了近兩千年。
從東漢的鐵騎踏破草原,到現(xiàn)代牧民在雨霧中抬頭,一塊紅色巖石的刻痕,成了串聯(lián)時光的鑰匙。
當《封燕然山銘》的真跡從歷史迷霧中走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個民族的記憶與文明的對話。
中國專家翻譯漢字內(nèi)容后,當場抱頭痛哭,這段跨越千年的歷史,終于被以證明……
意外發(fā)現(xiàn)
時間的指針走到1990年,蒙古國杭愛山的夏日總是伴隨著突如其來的陣雨。
兩個當?shù)啬撩裣裢R粯于s著羊群在山間穿行,天空驟然陰沉,豆大的雨點噼里啪啦砸下來,他們熟門熟路地跑到一處懸崖下躲雨,巖壁的凹處恰好能遮風擋雨,腳下的碎石被雨水沖刷得溜光。
雨停時,陽光突然刺破云層,斜斜地照在對面的崖壁上,其中一個牧民下意識地抬頭,忽然發(fā)現(xiàn)被雨水沖刷過的巖石表面,似乎有一些不自然的紋路。
那些紋路排列整齊,不像自然形成的裂縫,倒像是人為刻上去的符號,他拉著同伴湊近細看,越看越覺得奇怪:這些符號方方正正,筆畫橫平豎直,完全不同于他們熟悉的蒙古文或西里爾字母。
“是文字!”同伴脫口而出,雖然誰也認不出,但那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與古樸的氣息,讓人直覺這絕非尋常之物。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附近的村落,很快傳到了蒙古國考古學界,專家們帶著工具趕來時,還帶著幾分懷疑——杭愛山雖屬古代漠北要地,但從未有過大型漢文石刻的記載。
可當他們站在崖下,用布擦掉巖壁上的泥水,一個個清晰的漢字赫然出現(xiàn)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漢字!是中國的漢字!”一位略通中文的專家激動地喊道。
但興奮很快被困惑取代:這些文字刻于何時?記載了什么?由于蒙古國對漢文史籍的研究有限,專家們對著這些文字一籌莫展。
巖壁上的文字大多模糊不清,有的筆畫被風雨剝蝕成了淺坑,有的則被藤蔓覆蓋,想要完整解讀幾乎不可能。
最終,他們決定向中國學界求助——畢竟,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本就與中國歷史血脈相連。
破解難題
2014年,蒙古國專家通過正式渠道聯(lián)系到內(nèi)蒙古大學的齊木德道爾吉教授。
這位深耕蒙古學與北方民族史的學者,在看到照片的第一眼就敏銳地注意到了“燕然”“竇憲”等關鍵詞——這與《后漢書》中記載的“封燕然山”太過吻合。
可這些字互不連貫,難以成句,要憑借著十幾個字,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中尋找線索,確定石刻的年代和內(nèi)容,簡直難如登天。
但齊木德道爾吉教授沒有放棄,他和團隊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研究。
齊木德道爾吉教授的辦公室里,堆滿了各種古籍與拓片,他和團隊將蒙方提供的照片放大,逐字辨認那些殘缺的筆畫。
“永元元年”“車騎將軍”“大破之”……十幾個能辨認的字,像拼圖碎片一樣散落在桌面上,他們翻遍《后漢書》《資治通鑒》中關于竇憲北伐的記載,又對照班固的文風與隸書特點,一個大膽的推測逐漸成形:這極有可能就是失蹤千年的《封燕然山銘》。
但學術(shù)研究容不得半點臆斷,為了證實推測,齊木德道爾吉教授立即與蒙方學者溝通,希望能進行實地考察。
蒙古國對這個發(fā)現(xiàn)也十分震驚,立即邀請齊木德道爾吉教授,和延安大學歷史學習系講師高建國,到蒙古國做進一步實地考察。
跨國求證
2017年7月,齊木德道爾吉教授等人踏上了前往蒙古國的旅程,到達后,他們與當?shù)貙<医M成了中蒙聯(lián)合考察隊,進行實地探究。
考察隊抵達時,正值草原的雨季,通往石刻的山路泥濘難行,隊員們踩著沒腳踝的泥漿,扛著攝影器材與拓片工具,在當?shù)叵驅(qū)У膸ьI下深一腳淺一腳地攀爬。
當那處紅色巖石終于出現(xiàn)在視野中時,所有人都停下了腳步:它像一塊巨大的屏風從山體中突出,高約0.94米,寬1.3米,表面布滿了深淺不一的刻痕,在陽光下泛著古樸的光澤。
由于石刻年代久遠,歷經(jīng)風雨侵蝕,很多字已經(jīng)模糊不清,但專家們憑借豐富的經(jīng)驗和專業(yè)知識,慢慢進行辨認。
在這約260個字中,最終成功認出了220個字。
2027年7月31日,考察隊完成了考察工作,其木德道爾吉教授激動地宣布:我們完全可以確定,這就是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班固所著的《封燕然山銘》石刻真跡!
消息一經(jīng)公布,立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報刊以“千年‘燕然勒功’石刻重現(xiàn)人間”為題進行報道,考古學家們紛紛表示,這一發(fā)現(xiàn)“填補了漢匈關系史的重要空白”。
遠在蒙古國的牧民們也沒想到,當年躲雨的偶然一瞥,竟揭開了一個跨越千年的歷史秘密。
石刻背后的意義
為什么《封燕然山銘》的現(xiàn)世讓專家如此激動?它背后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在東漢時期,匈奴是中原王朝的大患,時常侵擾邊境,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受命遠征抗擊北匈奴,他率領數(shù)萬大軍,一路長途跋涉,一直達到了燕然山,也就是如今的蒙古國境內(nèi)中戈壁省的杭愛山。
在燕然山,竇憲的軍隊與匈奴展開了激烈戰(zhàn)斗,最終大破匈奴,這一戰(zhàn)可是意義非凡,它終結(jié)了中原王朝與匈奴長達幾百年的戰(zhàn)爭,匈奴作為獨立的民族也逐漸淡出了中國歷史。
而《封燕然山銘》就是隨軍出征的班固受命寫下的,用來記錄這次大破匈奴的功績,班固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寫下的這片銘文文采斐然,銘文刻在一處石崖上,以來彰顯漢朝的威德。
從歷史地理學角度看,石刻的發(fā)現(xiàn)明確了“燕然山”就是如今蒙古國的杭愛山,解決了史學界爭論已久的地理位置問題。
這不僅印證了《后漢書》記載的準確性,更讓人們得以重新勾勒出東漢大軍北伐的路線圖——從漠南到漠北,從稽落山到燕然山,漢軍的足跡通過這塊巖石有了具體的坐標。
而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它所承載的文化記憶,“勒石燕然”早已超越了歷史事件本身,它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它見證了不同文明的碰撞與交流,記錄了一個民族對和平與功業(yè)的永恒追求。
結(jié)語
這些漢字,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信息源:
《蒙古國一處摩崖石刻被確認為《封燕然山銘》》新華社2017-08-15
《中蒙聯(lián)合考察隊確認蒙古國一處摩崖石刻為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中國新聞網(wǎng)2017-08-18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quán)或者人物侵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