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蘇丹陽90歲的戴壁城老人在翻閱《丹陽家譜提要》時,偶然發(fā)現(xiàn)上海圖書館藏有一部《云陽戴氏家乘》。通過孫子的協(xié)助,他拿到了這份家譜的復(fù)印件。
當(dāng)讀到第二卷末篇《東山公(戴瑞珊)墓志銘》時,一段塵封600年的歷史浮出水面——建文帝朱允炆并未死于靖難之變,而是在朱棣奪位后至少隱居了30年,而戴氏先祖戴瑞珊曾親眼見證了這一歷史真相。
這段記載瞬間引爆學(xué)界關(guān)注:"殆三十年始得見帝穹浪山中……歸未期月,遂以病卒于家。"若屬實,則意味著1424年朱棣去世時,建文帝仍在世,徹底顛覆了"自焚殉國"的傳統(tǒng)說法。
01
根據(jù)《東山公墓志銘》記載:1402年,谷王朱橞與李景隆打開南京金川門迎降朱棣,皇宮大火,建文帝下落成謎,史稱“金川門之變”。
時任京官的戴瑞珊拒絕降燕,將家小托付友人王用賓(丹陽教諭),獨自踏上尋君之路。
他萬里跋涉,從安徽到蘇州,再輾轉(zhuǎn)吳楚、閩、鄂、川、黔、滇、桂、粵等地,行程數(shù)萬里。
約1432年(朱棣死后8年),72歲的戴瑞珊終于在"穹浪山"見到垂老的建文帝。君臣相顧涕泣,建文帝已病重,看到戴瑞珊的憔悴之態(tài),深感憐憫,不斷慰勞,并命他速歸。歸家后,戴瑞珊不久病逝。
戴瑞珊死后,好友王用賓為他撰寫了這一篇墓志銘。
“殆三十年始得見帝穹浪山中,時公已病,帝見公憔悴,甚憐之,慰勞交至,命之亟歸。公痛哭流涕,拜謂:臣受大恩,未曾以一死報國者,徒以陛下尚在,故不憚萬里相從,今既得見天顏,愿誓死相隨,不忍言去。固辭不獲命,乃大哭,拜帝而歸。歸未期月,遂以病卒于家?!?/p>
戴瑞珊生于1370年,70余歲尋君符合生理邏輯。文中的"穹浪山"可能為貴州安順某山或蘇州穹窿山(讀音相近)?!兜り柟沤瘛纷C實戴瑞珊"棄官逸世""老態(tài)歸鄉(xiāng)",與墓志銘互證。
02
建文帝蹤跡,在丹陽與蘇州的民間故事里,確實藏著不少蛛絲馬跡。
丹陽當(dāng)?shù)匾恢绷鱾鹘ㄎ牡墼诖颂甓瘸黾业膫髡f。妙覺寺現(xiàn)存碑刻記載"建文剃度于此",與戴瑞珊尋君路線中的"江蘇出家說"呼應(yīng)。
學(xué)者推測,建文帝可能先于丹陽落發(fā),后轉(zhuǎn)移至更隱蔽的穹窿山。
1991年《人民日報》曾刊文稱,上海史學(xué)家徐作生考證發(fā)現(xiàn):建文帝初藏于吳縣黿山普濟寺;姚廣孝(朱棣心腹)歸隱后,暗中將建文帝安置于穹窿山皇駕庵。
而"皇駕庵"之名,也暗指"帝王隱居",庵內(nèi)曾出土明代御用器物。
穹窿山,位于蘇州西郊,密林深谷,距南京僅200公里,既便于舊臣聯(lián)絡(luò),又利于隱蔽。山中多佛寺道觀,符合"僧人身份"的偽裝需求。
《明太宗實錄》稱建文帝"闔宮自焚",但朱棣曾密令胡濙尋訪14年,萬歷朝才公開討論建文帝下落,官方記載疑點重重。
由于家族內(nèi)部記載不受政治審查,戴瑞珊墓志銘由摯友王用賓撰寫,可信度高。具體時間、地點、人物關(guān)系,非后世所能虛構(gòu);戴氏為彰顯先祖忠義而保留真相,非為博眼球,動機合理。
南京大學(xué)明史專家馬渭源指出:"戴氏家譜的發(fā)現(xiàn),為'出亡說'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民間證據(jù)鏈。"
03
盡管戴氏家譜證實建文帝至少活到1432年后,但其最終葬所仍成謎:
萬歷《錢塘縣志》等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但因為年代久遠(yuǎn),加之缺乏直接遺物留下,所以如今很難判斷。
蘇州穹窿山皇駕庵后山有"建文墳"的傳說,但無實證;
云南武定獅子山有"建文祠",發(fā)現(xiàn)有碑文稱其在此終老;
鄭和下西洋的部分任務(wù),被疑為搜尋建文帝黨羽。
2020年,福建寧德發(fā)現(xiàn)疑似建文帝陵寢,出土明代早期皇家規(guī)制文物,考古工作仍在進(jìn)行。
戴氏家譜的發(fā)現(xiàn),不僅為建文帝下落提供新解,更展現(xiàn)了一個家族守護(hù)歷史真相的執(zhí)著。
戴瑞珊"萬里尋君"的30年,恰是明代官方極力掩蓋的30年。這段隱秘往事,或許正如丹陽妙覺寺的殘碑一般,雖斑駁難辨,卻始終在時光中靜待后人解讀。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zhèn)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zhèn)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zhèn)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guān)注一下“鎮(zhèn)江風(fēng)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