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歲月,總愛悄無聲息地變換章頁。昨天才剛剛熬過立秋的頭一個清晨,還沒來得及在晨露中細品早秋的微涼,轉(zhuǎn)眼今日又是農(nóng)歷閏六月十五。所謂“閏月逢秋來”,在二十四節(jié)氣和農(nóng)歷節(jié)序的交錯里,閏月,像老屋檐下的一道回音,拉長了夏末的溫度,安撫著人們告別炎夏的不舍與過渡新季的猶疑。
農(nóng)歷和陽歷是兩種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個看天,一個看太陽。為了讓農(nóng)歷的季節(jié)和太陽走得更近一些,古人便發(fā)明了“閏月”這一妙招——有時候一年會多出一個月,這就是所謂的“閏月”。2025年這個夏末,就是一個被輕輕“拖長”的閏年,六月有兩個,講究點的老手藝人總喜歡在這個時期添一件新衣,圖個吉慶。
有趣的是,古人稱閏六月為“小暑六月”,與正六月相呼應(yīng)。石頭巷口的奶奶常說,“閏月多一輪月亮,添一份福瑞”,似乎那一段被“加長”的時光,便是生活送給我們的續(xù)航券。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里的第十三位。自古便有“立秋之日涼風至,百草搖落露為霜”的記載。但馬上就變天?還早!俗語云:“立秋不算秋,熱在三伏頭?!贝蟮氐淖谱朴鄿?,猶如古人描繪的“秋老虎”——張牙舞爪地抓住盛夏的尾巴不肯松手。唐朝詩人劉言史寫過:“早涼宜野外,初秋憶故園?!痹诹⑶飫傔^的日子里,老人們總是一邊廣播著喝粥養(yǎng)胃的講究,一邊絮叨著“別急,秋涼沒那么快”。
閏六月里的時令美饌
順時而食,是老祖宗一以貫之的生存智慧。閏六月十五,正是夏秋交接,濕氣未盡,暑熱未消。民間飲食習俗,圍繞著“順應(yīng)天時,涼中有溫”展開。
糯米藕——清甜中有溫情
糯米藕在人們心頭常做“夏日靚菜”。剝?nèi)バ屡杭毮弁庖?,把浸泡好的糯米填入藕孔,扎實封口后一鍋慢燉。家家戶戶愛在湯里加一顆桂圓或者紅棗,蒸到軟糯糖水滲進藕芯,白瓷盤里切片一擺,琥珀藕面泛著清香。這樣一盤糯米藕,正如老北京的童謠:“閏月藕,福氣留?!痹⒁馓鹈缊A滿,日子如藕節(jié)節(jié)高升。
家常做法:選一節(jié)新鮮蓮藕,去皮,從一端切去藕節(jié),往藕孔塞糯米。填滿后用牙簽封住開口,把藕放入鍋中,加水、冰糖和紅棗,文火慢燉1-2小時即可。冷卻后切片,帶著清香。
芋頭鴨——香糯家常味,暖胃又暖心
閏月的芋頭正當季,和鴨子燉煮,就是一場南方人家的團圓宴。芋頭是“芋頭發(fā)財、多子多孫”的好彩頭,鴨子代表順利過渡、安然立秋。每一口都是軟糯里透著鮮香,芋頭吸足鴨湯,吃著松軟不膩,小孩子都愛。
家常做法:新鮮芋頭去皮切塊,鴨塊汆水后用生姜、蔥爆香,加水燒開,下入芋頭,燉至酥軟即成,撒點香蔥末即可上桌。
綠豆百合湯——清潤怡人,消暑依舊
閏六月還未遠離暑氣,綠豆湯是老少皆宜的“消暑利器”。但老輩人愛在綠豆湯里加一把干百合,寓意“百事如意,安樂合順”。喝一碗清潤的綠豆百合湯,像喝下田野的晨露,驅(qū)盡暑熱煩躁,唇齒間只剩悠悠甘甜。
家常做法:綠豆提前浸泡,連同百合一同加水,煮至豆開花、百合綿軟,適量加點冰糖或蜂蜜,溫熱或冷飲皆宜。
醬香黃瓜——小菜有精神
立秋過后,老家常備一盤腌黃瓜。鮮嫩的黃瓜切段,拌以生抽和芝麻油等,拌出一盆清脆開胃。一口咬下,清爽得仿佛晨露打在青葉上。據(jù)說,黃瓜寓意“清白高潔”,食之清心,老少相宜。
家常做法:黃瓜洗凈切條,加鹽拌勻腌出水后瀝干,加蒜蓉、生抽、陳醋、糖和熟芝麻油拌勻,片刻即食。
藕夾或茄盒——一口一世界
閏六月的食材中,鮮藕和茄子最得人心。夾一層肉餡炸成藕夾、茄盒,每一口都是外脆里嫩,肉香蔬香交織。舊時流傳,吃一口藕夾“寓意藕斷絲連,家人情深”,也是為秋來團圓添溫馨。
家常做法:藕或茄子切片夾入肉餡,蘸蛋液和面粉,下鍋煎炸至兩面金黃出鍋。
民俗上的“3吃2不做”,讓人間煙火更有章法
3吃:這些時令菜,不吃可惜
一吃蔬果雜糧。在閏六月十五,各地民俗都鼓勵多吃些應(yīng)季瓜果雜糧,如玉米、綠豆、蓮藕和芋頭。因天時多變,粗糧雜糧順勢而作,讓身體得到自然的調(diào)理。
二吃滋潤湯水。立秋雖到,暑氣未消,偏燥與濕熱交織。在餐桌上,一鍋百合綠豆湯、一碗蓮藕排骨湯,既有滋味也潤燥,好似給胃腸送去一場溫柔小雨。
三吃少辛辣油膩。人們稱“秋后不食暴熱”,烹調(diào)以煮、燉、蒸為宜。此時減少大魚大肉,更多一道清蒸魚或燉蔬湯,正是對自己的一份心疼。
2不做:這些講究,不是迷信,而是真智慧
一不暴飲暴食。古人常講“順天應(yīng)時”,天熱胃口小,不能因節(jié)氣更迭而刻意暴補。七八月里若是大吃大喝,容易擾了體內(nèi)的平衡。慢下來、少量多餐,就是最好的養(yǎng)護。
二不貿(mào)然“涼”到底。年輕人圖一時清爽愛喝冰飲,老一輩卻見多識廣,主張溫熱為好。剛立秋,暑氣尚存、寒涼未至,“貪涼傷身”這句話絕不是嚇唬人。哪怕是綠豆湯,也建議溫飲,別讓腸胃受罪。
這些宜忌的背后,都是老人們用一生時間琢磨出來的經(jīng)驗。不是怕吃壞肚子,也不是消極避忌,而是一種“順天時、知進退”的生活藝術(shù)。
仿佛昨日還在“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的感懷中踱步,今日的閏六月十五,卻又為我們多留了一點盛夏的余韻。炎夏不舍離去,秋意輕輕到來;節(jié)氣流轉(zhuǎn)中,藏著日子最無聲的關(guān)懷。那些關(guān)于吃、關(guān)于不吃、關(guān)于餐桌上細小的墜飾,都是千百年來家族血脈里打下的節(jié)拍。
或許,我們無法像古人一樣一一遵循每一條規(guī)矩,但仍能在每天三餐之間,守住那份對四季冷暖的敬畏,對家人健康的在意,對生活最本真的知足。節(jié)氣易逝,人心常新。有心人總會在柴米油鹽里發(fā)現(xiàn)時令的詩意,在歲月流轉(zhuǎn)中收獲溫柔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