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五):武則天3
③文化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及《樂書要錄》等書。
其中,《字?!肥珍浻兴形鋭t天首創(chuàng)的則天文字,全書已散佚。《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nèi)容因襲就說外,多富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
武則天還改制音樂機構(gòu),將內(nèi)教坊改為云韶府,習雅樂,促進宮廷音樂的發(fā)展。武則天執(zhí)政期間是唐代音樂過渡階段,上承唐初的雅樂,下為唐中期燕樂、俗樂奠定基礎(chǔ)。
④軍事
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至武周建立后,與周邊各國的局部戰(zhàn)爭,時起時伏。其在位期間主要軍事活動展示如下:
a.西域
唐太宗時期,唐朝占據(jù)了西域。唐高宗至武則天在位時期,唐朝與吐蕃為爭奪西域烽煙不息,安西四鎮(zhèn)時置時罷。載初元年(689年),吐蕃進占安西四鎮(zhèn)。長壽元年(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杰等率軍擊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zhèn)。從而結(jié)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復爭奪的局面。
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于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于安西都護府,鞏固了唐廷對西域地區(qū)的管轄。此舉使得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促進了中西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
b.西南(吐蕃)
在西南,崛起的吐蕃政權(quán)成為邊疆大患。繼長壽元年(692年)擊敗吐蕃奪取安西四鎮(zhèn)后,長壽三年(694年)二月,王孝杰又擊破吐蕃勃論贊刃三萬余人;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王孝杰等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贊婆交戰(zhàn)于素羅汗山,遭遇大敗。論欽陵提出罷免安西四鎮(zhèn)駐兵,并瓜分十姓突厥之地的議和方案。武則天采納郭元振的意見,拒絕割地,并用郭元振的離間計,使吐蕃君臣互相猜忌。論欽陵于圣歷二年(699年)被殺,贊婆與論欽陵子論弓仁舉部來降。
久視元年(700年),吐蕃侵犯涼州,被隴右諸軍州大使唐休璟在洪源谷擊敗。唐休璟六戰(zhàn)皆捷,大敗吐蕃,斬首二千五百余級。長安二年(702年),吐蕃贊普率領(lǐng)萬余人侵茂州,都督陳大慈與之交戰(zhàn),四戰(zhàn)皆捷,斬首千余級。
c.北方(突厥)
在北方,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被滅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骨咄祿糾眾七百反叛唐朝,建立后突厥政權(quán),很快攻陷漠北,連年侵犯唐朝邊境,勢力趨于壯大,于是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
長壽三年(694年)二月,王孝杰大破突厥軍三萬余人;臘月,突厥默啜可汗侵犯靈州,被右鷹揚衛(wèi)大將軍李多祚擊敗。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正月,武則天又派王孝杰出兵攻打后突厥,十月,默啜遣使歸降武周,被冊封為歸國公、左衛(wèi)大將軍。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默啜“請為太后(武則天)子”,自率部眾“為國討契丹”。因助平契丹有功,受封“立功報國可汗”。
默啜曾請求將自己的女兒嫁于武則天的兒子,圣歷元年(698年)六月,武則天命內(nèi)侄武延秀前往突厥納默啜之女為妾,默啜因為武延秀并非皇室諸王,大怒,不但不允婚,反而將其拘留 [115-116] 。默啜圍困趙州,武則天命皇太子李顯募兵,狄仁杰領(lǐng)兵出征討伐突厥。默啜得知武周主力將發(fā),便自五回道撤退,狄仁杰率軍十萬追擊,至趙州時,默啜已經(jīng)撤回漠北。狄仁杰安撫有方,使河北重歸安定。
大足元年(701年),默啜再度犯邊,武則天命相王李旦為天兵道元帥,統(tǒng)帥諸軍抵御。但周軍尚未出發(fā),突厥便已撤軍。長安三年(703年),默啜遣使至武周,“請以女妻皇太子之子”,獲武則天允準。隨后,默啜再派遣大酋移力貪汗入朝,獻馬千匹及方物不等,以謝許親之意。武則天在宿羽臺設(shè)宴款待。
d.東北
長壽三年(694年)正月,東北的室韋叛亂,武則天派李多祚將其擊破。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因營州都督趙文翙暴虐無道,松漠都督李盡忠(契丹人)和舊城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周,攻陷并占據(jù)營州,十日間集結(jié)了數(shù)萬軍隊,進圍檀州,但被清邊前軍副總管張九節(jié)擊退。武則天又多次派兵討伐,前后歷時十三個月,叛亂得以平定。
圣歷二年(699年),契丹余黨作亂,武則天派李楷固、駱務整出兵討伐,完全將其平定。
⑤外交
日本史料記載,早在垂拱元年(685年),掌權(quán)的武則天曾贈予日本(倭國)大熊貓兩只、毛皮七十張。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大食(阿拉伯帝國)進獻獅子(象征權(quán)威),但被認為“專食肉,……極為勞費”,不宜飼養(yǎng),最終退回。
(10)軼事典故 ①女主武王
當武則天還在幼年襁褓中時,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說:“夫人的骨相,一定能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便把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領(lǐng)出讓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說可以官至三品,只不過是能保家的主兒,還不算大貴。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武順(后封韓國夫人)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此女貴而不利夫”。最后由保姆抱出穿著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則天,袁天罡一見襁褓中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說她“龍瞳鳳頸,極貴驗也”,但又遺憾地說:“若為女子,前程不可限量,將來必為天下之主!”
貞觀(627年-649年)初年,太白金星多次在白晝出現(xiàn)。太史令李淳風占卜說:“女主昌?!边@時民間又廣傳《秘記》之言稱“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聽說后非常不悅。后來,負責守衛(wèi)玄武門的左武衛(wèi)將軍、武連縣公李君羨(籍貫武安)在酒宴上道出自己的小名為“五娘子”,因他的“官邑屬縣”都帶有“武”字,遭到太宗猜忌,最終被下詔誅殺。
太宗曾私下問李淳風:“《秘記》所言可信嗎?”李淳風答:“臣仰觀天象,俯察歷數(shù),發(fā)現(xiàn)此人正在陛下宮中(指武則天),是陛下的妻妾,不出三十年將成為天下之主,把李唐子孫屠殺殆盡,已成定數(shù)?!碧诓灰詾槿?,說:“把凡是有嫌疑的人統(tǒng)統(tǒng)處死如何?”李淳風答道:“此乃天命,不能違背。未來稱王的人殺不了,再殺也只能徒增無辜。況且三十年后此人已老,也許心存善念,禍害小些?,F(xiàn)在即便找到并處死她,那么上天或許會降下更為強大的人,那么恐怕陛下子孫將無一幸免。”太宗認為李淳風所言有理,便不再過問此事。
天授二年(691年),即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李君羨的家屬入朝申冤。武則天也認為自己才是“女主武王”,于是追復李君羨的官爵,以禮改葬。
②情詩訴衷情
唐太宗駕崩后,作為才人的武則天居感業(yè)寺為尼。此前,武則天就和太子李治(后來的唐高宗)有過感情。在感業(yè)寺,武則天寫下了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蔽鋭t天到晚年,還常默誦這首詩。
武則天與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伙伴。在李治駕崩后,武則天撰寫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李治合葬。二人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規(guī)格建造的。
③骨醉王蕭
王皇后、蕭淑妃被廢后,居于別院。一日,唐高宗李治突生想念,便前往探望,看到她們的慘狀后,相當不忍。二人請求李治讓她們重見天日,并希望將幽禁的別院命名為“回心院”,李治允諾。武則天得知后,即刻下令將她們各杖擊一百,斷去手足,丟到大酒甕里,曰:“令二嫗骨醉!”蕭淑妃大罵:“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自此后,宮中不再養(yǎng)貓。不久,朝廷又改王氏姓為蟒氏,蕭氏為梟氏。武則天多次見二人作祟,披發(fā)瀝血如死時的樣貌。后來徙居蓬萊宮,“復見之”,于是“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④則天真容
關(guān)于武則天的容貌,傳世文獻有不少記載,據(jù)《舊唐書》,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的容貌和性格都像武則天,而“公主豐碩,方額廣頤”,這符合唐人審美,武則天的容貌應當也是如此。后來武則天稱帝,年歲雖高,但駐顏有術(shù),善于涂澤粉飾,時常容光煥發(fā),即使和子孫站在同側(cè),也感覺不到她的衰老。直到神龍政變后,武則天才迅速衰老下去。
然而,關(guān)于武則天容貌,后世卻缺乏可信的圖像資料,例如:《歷代古人像贊》較為晚出,且對武則天抱有偏見;《唐后行從圖》的年代和作者有爭議;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一說是按武則天的形象雕刻的,但也只是傳說;四川廣元皇澤寺里有武則天的塑像,可能有所本,但原件已經(jīng)損壞,翻修件也很難說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則天的真容。
⑤創(chuàng)字改名
武則天為改革文化,創(chuàng)造了則天文字。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韓國慶州也發(fā)現(xiàn)過則天新字的印經(jīng)。
武則天稱帝前一年,改名為“曌”(zhào)。曌是“照”在則天文字中的寫法,取“日月當空”之意。又作“瞾”,取“雙目當空”之意。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于天空之上。
⑥上苑催花
據(jù)《唐詩紀事》記載:天授二年(691年)臘月,即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有些大臣意圖謀反,便詐稱百花盛開,請武則天駕臨上苑(神都苑)賞花。武則天開始時應允,很快便察覺出異圖,遂將計就計,寫出催花詩一首。寫完后,武則天將此作為詔書,派遣使者前往上苑宣詔,以告知花神。至凌晨,名貴花種果真遍布上苑,群臣驚詫萬分(但《唐詩紀事》認為此事不足憑信,且認為武則天的詩文大多由元萬頃等代筆)。
民間傳奇《控鶴監(jiān)秘記》將此事與牡丹聯(lián)系起來,加以改編,于是衍生出“武則天怒貶牡丹”一說:武則天在一個雪日飲酒作詩,乘酒興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吹。”百花懾于此命,一夜之間齊開綻放,唯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則天,使她下令燒死牡丹。牡丹枝干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洛陽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
⑦寵幸面首
《舊唐書》中記載的較為有名的武則天的面首(男寵)有薛懷義、沈南璆、張易之、張昌宗等。為了加強對男寵們的管理,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設(shè)控鶴監(jiān),次年(699年)置府備官,即控鶴府久視元年(700年)初,改控鶴府為天驥府、再改奉宸府,以張易之為奉宸令,又引閻朝隱、薛稷、員半千等于奉宸府內(nèi)供奉。奉宸府儼然成為“三宮六院”,張氏兄弟如同“皇后”“貴妃”,成為武則天“妃嬪”的總管。武則天曾令選美少年為左右奉宸供奉,右補闕朱敬則進諫,并批評朝臣中的不正之風,舉例說:尚舍奉御柳模聲稱兒子柳良賓潔白美須眉,左監(jiān)門衛(wèi)長史侯祥云陽道壯偉、也是一心想進奉宸府。武則天慰勞朱敬則,并說若非他直言自己還不知道這些事。
⑧賞識駱賓王
徐敬業(yè)叛亂時,請幕賓駱賓王寫《討武曌檄》(參見《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稱武則天”偽臨朝、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洎乎晚節(jié)、穢亂春宮、人神同嫉,天地不容“,言辭有如貫珠,事昭理辨。武則天見到檄文后,問是誰所撰,臣下回答:“駱賓王。”武則天不但沒有問罪,反而贊賞駱賓王的才華,說道:“這是宰相的過失啊。此人有如此大才,卻使他流落不遇!”
⑨無字碑
關(guān)于無字碑的由來,眾說紛紜,主要有幾種說法:其一,武則天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其二,武則天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其三,武則天立“無字碑”,功過是非任憑后人評說,是聰明之舉。此外,還有說法認為唐廷為武則天立碑時已經(jīng)擬好了碑文,但因各種原因碑文沒有銘刻到墓碑上,而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宮里。
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的無字碑雖無原始碑文,卻刻有后人題詞。據(jù)媒體2008年報道,無字碑題詞共四十二段,陽面三十二段,始于北宋,終于明。明代以后無字碑碑身仆倒,直到1957年維修扶直,再未有人題詞。這些題詞中,還包括了用契丹文寫成的《大金皇帝都統(tǒng)經(jīng)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保存下珍貴的文字史料,這也不失為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