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初入蘭坪,車過瀾滄江峽谷時,云霧正漫過黛色山巒,白族民居的青瓦在雨霧中若隱若現。
那時的蘭坪于我,是地圖上的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是文獻里“深度貧困縣”的抽象標簽,直到易地扶貧搬遷社區(qū)的朝陽掠過墻面上“感謝共產黨,感謝總書記”的鎏金大字——那不是冰冷的標語,是搬遷群眾用掃把掃過、用抹布擦過的生活印記,是我與這片土地結緣的起點。
初訪時的蘭坪,干部們的褲腳總沾著泥。
記得在通甸鎮(zhèn)的安置點,鎮(zhèn)黨委書記指著規(guī)劃圖上的產業(yè)園區(qū),聲音帶著沙?。骸鞍岬贸鲋皇堑谝徊剑尷习傩湛诖钠饋?,得把高山上的藥材、果園‘搬’進產業(yè)鏈?!比罕妭儎t在新居的陽臺上一邊曬著玉米,一邊數著搬遷后的變化:“娃娃上學不用走兩小時山路了,生病能直接去社區(qū)衛(wèi)生室。”那些日子,我在幫扶車間的流水線,更在百姓的笑容里讀懂了“精準扶貧”四個字的千鈞重量。
2023年開展鄉(xiāng)村大調查時,蘭坪已悄然換了模樣。
曾經泥濘的村道鋪成了柏油路,電子商務服務站里,普米族姑娘正對著鏡頭直播蜂蜜;白族大媽的布扎手藝通過網絡賣到了全國。
我們在調研日志里寫下:“蘭坪的振興,是把生態(tài)優(yōu)勢裝進產業(yè)筐,把民族文化串成致富鏈?!钡傆X得少了些什么——直到離開時,司機師傅說:“等高速通了,你們再來就方便了?!?br/>今夜收拾行囊,手機里彈出朋友發(fā)來的視頻:鶴劍蘭高速的隧道燈光如銀河落地,收費站的欄桿升起時,貨車司機按響了喇叭。
想起初訪時翻山越嶺的顛簸,忽然明白那條正在延伸的高速路,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通途,更是蘭坪與外部世界對話的新脈絡。
我們再訪蘭坪,想去看看安置社區(qū)的超市貨架是否更豐富,想問問非遺工坊的訂單是否排到了年底,更想站在高速路的觀景臺上,看看云霧中的蘭坪如何舒展新的筋骨。
費孝通先生行行重行行,見證了江南水鄉(xiāng)的變遷和邊疆民族地區(qū)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而蘭坪的每一次相遇,都在告訴我:中國鄉(xiāng)村的振興故事,寫在政策的藍圖里,寫在干部的腳步里,更寫在老百姓越來越紅火的日子里。
山高路遠,擋不住時光的腳步。再赴蘭坪,只為聽一聽這片土地在新時代的回響——那回響里,有脫貧攻堅的余溫,更有鄉(xiāng)村振興的新聲。
作者:羅強強(作者單位系云南大學)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