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告示一字一句寫在德國博物館的墻上、韓國餐廳的門口、英國商場的玻璃窗上,但你認真看,會發(fā)現這些標語只寫中文,不寫其他語言,不是文明提醒,而是直白的拒絕。
中國游客出國旅游,花錢不少,受氣不少,花錢受氣的事,還能忍多久?
標語之外
先從最直觀的說起,一張寫著“請勿觸摸”的標語,掛在柏林博物館的展柜前。英文和德文版本字體小得像腳注,唯獨中文大得扎眼,仿佛怕你看不見。
再去旁邊的商店看看,櫥窗貼著“不得講價”,只用中文寫,仿佛默認講價的只有中國人。
這樣的“中文專屬提示”,在世界各地不止一處。韓國濟州島的公共廁所只貼了“禁止隨地大小便”的中文版本,東京便利店門口則用中文溫柔提醒“請排隊”,不寫日文也不寫英文。
更直接的是,首爾明洞某家餐廳干脆在門口寫上“中國人禁入”,連遮掩都懶得做。
你要說這是個別案例,那得看看這些標語的分布圖。
從歐洲的博物館和商場,到亞洲的街頭和飯館,中文標語鋪天蓋地,內容從“請勿喧嘩”到“不接待”,說是文明提醒,做的卻是區(qū)別對待。很難不懷疑,這不是提醒,而是排斥。
這些標語的“定制化”程度前所未有,連字體大小、用詞語氣都跟一般的提醒標語大不相同。
可同樣的規(guī)矩,為何只提醒中國人?其他國家的游客就沒有不文明行為?還是說,這些地方根本不想掩飾他們的雙標?
刻板印象的循環(huán)游戲
追根溯源,這些標語的背后,是一套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在一些人眼里,中國游客就是“吵鬧、扎堆、不守規(guī)矩”的代名詞。問題是,這個標簽貼得太隨意,黏得太死板。
曾有中國游客在日本溫泉不按當地習慣先洗澡就下池,引發(fā)圍觀和不滿,這種行為,確實欠考慮。但這類個案在每個國家的游客中都存在,偏偏到了中國游客這兒,就被媒體無限放大。
法國有餐廳服務員說,有人吃飯時大聲喊服務員,但同樣的行為,若是美國人做了,可能就被稱作“直接”。
更尷尬的是,當你翻看歐洲旅游業(yè)協會的數據,會發(fā)現中國游客的投訴率其實是全球最低之一,只有0.3%。
但這個正面的事實幾乎不會上新聞,反而是個別失禮行為被反復重播,最后成了定性。
文化差異也是關鍵問題之一,中文語言本身音調豐富,發(fā)音清晰,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容易顯得“吵”。中餐講究熱鬧,聚餐講究氣氛,和西方偏好的靜默用餐形成對比。
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但很多旅游場所不愿意理解,也不打算適應,干脆用一張中文標語一刀切。
更現實的,是一種懶政心態(tài),相比培訓員工如何應對多元文化,掛一張中文標語既便宜又直接。只不過,這種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制造了新的矛盾。
旅游本該是享受,卻成了被區(qū)別對待的旅程,誰還愿意再去?
錢包投票的回響
問題是,世界真的“消費得起”這樣的排斥嗎?數據不會說謊。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境游客超過1.2億人次,消費金額突破3.1萬億元。這不是一個國家的旅游經濟,而是一整塊金磚。
可現實中,中國游客在一些國家的待遇卻讓人寒心,同樣的化妝品,在首爾明洞賣給中國人的價格比本地人高出15%。
越南芽莊的海灘躺椅,工作人員對中國游客說“已被預訂”,轉頭卻安排給歐美游客使用。這種區(qū)別對待,毫不掩飾。
人心是有記憶的,當標語一張張貼上墻,當歧視藏不住地寫在臉上,中國游客也開始用腳投票。不去就是最直接的回應。
那些曾經貼著“禁止中國人”招牌的商家,生意一落千丈,最后不得不悄悄把標語撤下。
因為他們發(fā)現,歡迎錢包卻不歡迎人,是做不長生意的。當中國游客開始轉而選擇更友善的國家,或者干脆轉向國內的山河湖海,那些失去中國游客的景點,才意識到,原來“誰還去”這句話,不只是情緒,而是現實。
其實,中國游客的形象早已悄然改變。如今走出國門的年輕人,帶著文化自覺和禮儀意識,很多人提前查好了禮儀禁忌,甚至準備了小禮品回贈當地人,一個文明、理性的中國形象正在重新定義國際視野里的“游客”。
中方也早已著手完善旅游秩序,出臺了一整套引導文明出行的政策,推動旅游市場健康發(fā)展,不止是對內監(jiān)管,對外也在通過文化對話來破除誤解。
在北京舉行的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上,不少國家代表都提到一個共同點:旅游,是文化交流的橋梁,而不是偏見的放大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負責人也指出,推動文化外交,是打破隔閡、建立信任的關鍵路徑。
世界如果真的想要中國游客的消費,就不能只盯著錢包;想要長久合作,就得看重尊重。如果標語只是單向的指責與排斥,那合作也難以真正發(fā)生。
畢竟,誰愿意在花錢的時候還被貼上負面標簽?
從“請勿喧嘩”到“禁止入內”,從字體大小的不同到價格上的區(qū)別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都透露出一種偏見。而偏見一旦形成,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直到把文化理解和商業(yè)合作一并碾碎。
中國游客并不奢求特殊待遇,只希望得到基本的尊重。當尊重和金錢無法并存時,選擇自然會發(fā)生變化。
而那些曾經看不起中國游客的地方,也終將明白,失去的不只是游客,還有機會和未來。當標語已經把態(tài)度寫在墻上,誰還愿意去?
信息來源:
各國游客音量大賽,中國人還是輸了_九行Travel《新周刊》旗下
Coles一張中文告示, 讓澳洲華人圈震怒!_澳洲微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