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山
漢代文物之鄉(xiāng)的千年回響
漢姜侯祠
巖層記史
從史前魚鰭到絲路文明的悠遠長卷
蘆山的文明序章,始于5400萬年前古生物多樣性的饋贈——一塊中華骨舌魚化石以近乎完美的立體形態(tài)封存于灰?guī)r中,近圓形的鱗片排列如鎧甲,叉形尾鰭展現(xiàn)流線型張力,上頜骨前端特有的“骨舌”構(gòu)造清晰可辨。
“這是出土于蘆山始新世地層的中華骨舌魚化石,佐證了遠古四川盆地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成為解讀古地理環(huán)境的‘活字典’。”蘆山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曾艷介紹,這一發(fā)現(xiàn)填補了我國西南地區(qū)新生代淡水魚類化石記錄的空白,其模式標本現(xiàn)存于四川省地質(zhì)博物館,相關(guān)研究成果發(fā)表于《古脊椎動物學(xué)報》1986年第1期。
青衣江畔的蘆山,歷史遠比想象中悠遠。新石器時代,青衣羌人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時期,這片土地先后屬梁州、氐羌地、雍州,成為青衣羌國核心區(qū)域;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在此設(shè)縣,開啟了長達2300余年的建城史。至秦漢之際,蘆山迎來文明大爆發(fā)——作為“古青衣羌國腹地”與“蜀漢經(jīng)略西南的橋頭堡”,孕育出王暉石棺、樊敏碑闕等震驚世人的藝術(shù)杰作。
如今,蘆山縣博物館館藏文物達9098件,其中一級文物41件、二級文物23件、三級文物389件。尤為矚目的是,漢代文物多達4000余件,占比44%,使其成為國內(nèi)漢代文物收藏最集中的縣級博物館之一。從史前生物化石到漢唐陶瓷玉器,從羌人故地遺存到絲路驛站陶片,這座川西小縣的地層如同疊壓的文明芯片,存儲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基因密碼。
漢風鑄魂
“一城四國寶”的文明樞紐見證
東漢石獸昂首欲奔,樊敏闕的上空雄鷹刺破蒼穹……青衣江畔的蘆山,靜靜守護著漢代文明的璀璨瑰寶。這里被譽為漢代文物之鄉(xiāng),文物之豐富、藝術(shù)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它們不僅展現(xiàn)了漢代石刻藝術(shù)與建筑形制的獨特魅力,更揭示了蘆山在軍事、宗教、交通中的樞紐地位。
蘆山東漢石刻館里的石獸
在蘆山縣東漢石刻館內(nèi),建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的樊敏碑闕靜靜矗立。碑文558字漢隸記載著樊敏治理永昌郡(今云南保山)的功績,揭示出蘆山作為“軍事人才輸出樞紐”的地位;闕身“龍生十子”浮雕融合哀牢夷傳說,斗拱層力士托舉的肌肉張力與古城門石獸的粗獷造型,共同書寫著邊疆要塞的尚武之魂。更珍貴的是,碑文末行刻著“石工劉盛字息懆”,郭沫若曾對比王暉石棺與樊敏碑的雕刻風格,推斷:“為時相隔僅七年,況于蘆山同健在,想此當亦劉家龍!”
“蘆山是東漢西南的‘文明路由器’?!碧J山縣博物館館長楊麗姣說,“文物的集中性與獨特性,正是其樞紐地位的物質(zhì)見證?!痹谲娛律?樊敏曾任“領(lǐng)校巴郡太守”與“永昌郡長史”,這位蜀郡青衣人的南疆仕途軌跡,折射出蘆山作為軍事人才輸出地與西南夷控扼要塞的雙重角色;古城出土的全國唯一漢代城門石獸,背承門柱、怒目圓睜,正是城防與信仰結(jié)合的軍事重鎮(zhèn)象征。
此外,樊敏闕耳闕的“龍虎座西王母圖像”,標志著昆侖神話沿西南通道傳入蜀地;搖錢樹座上的西王母昆侖神山立體雕刻,武士守衛(wèi)、虬龍盤踞的造型,見證了中原信仰的地方化重構(gòu);王暉石棺“蛇龜相吻”的天地隱喻,展現(xiàn)蜀地生死觀念的開放特質(zhì)。
作為交通咽喉,蘆山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關(guān)鍵節(jié)點。樊敏闕“龍生十子”浮雕取材哀牢夷傳說,與碑主治理永昌郡的經(jīng)歷互為印證;而茶馬古道(蘆山段)的國保身份,正是其“川滇緬印走廊樞紐”的千年物證。
如今,蘆山縣擁有東漢樊敏碑闕及石刻、宋代平襄樓、元代青龍寺大殿、茶馬古道(蘆山段)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形成“一縣四國保”的罕見格局。當青龍寺大殿的元代斗拱承托起商旅祈愿,當哀牢夷服飾紋樣凝固在石刻之上,四件“國保”共同拼出軍事控扼、信仰交融、物資流通的樞紐拼圖。
姜城寄情
三國記憶與千年民俗的血脈延續(xù)
走在縣城街頭,“姜城”二字隨處可見。這座縣城為何冠以三國將領(lǐng)之名?
謎底藏在歷史經(jīng)緯中。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姜維為平定汶山、漢嘉羌亂,駐軍漢嘉郡(今蘆山),因舊城殘破,命軍士修筑新城,內(nèi)為官署、外為民居,史稱姜城。此地成為姜維封地及邊防要塞,至今蘆山縣城仍別稱姜城。
蘆山在蜀漢時期是扼守西南門戶的漢嘉郡首府,地理位置舉足輕重。姜維駐防于此,不僅因其軍事才能,更因他能更好執(zhí)行諸葛亮“和夷”政策,團結(jié)當?shù)厍既恕?/p>
當?shù)刂两窳鱾髦熬糯笸搿毖缢椎膫髡f:姜維平定羌亂后駐軍蘆山縣原清源鄉(xiāng)向陽村(今安營壩),百姓簞食壺漿相迎,東家獻菜、西家獻湯,湊成九碗佳肴犒軍。這種宴飲形式逐漸演變?yōu)榛閴蹜c典的“九大碗”民俗,一碗一筷間,流淌著跨越千年的擁軍情誼。
漢姜古城內(nèi)的平襄樓,見證著三國傳奇的延續(xù)。北宋時期,當?shù)厝藶榧o念蜀漢大將軍姜維建造了這座三重檐歇山頂建筑。姜維曾在蘆山屯兵守邊、防御羌人,傳說他計敗殉國后,魏軍剖其腹發(fā)現(xiàn)“膽大如斗”,舊部將其膽運回蘆山,葬于龍尾山,至今金井閣前仍存“蜀漢大將軍平襄侯姜公諱維墓”。
這座古樓成為祭祀姜維的核心場所:自西魏起,官方以“少牢”規(guī)格春秋兩祭;民間更以農(nóng)歷八月十五(傳姜維殉難日)舉行“八月彩樓”活動,搭彩樓48座歌舞競勝,此俗延續(xù)千年。從宋代“凌霄漢,鼓聲震寰區(qū)”的盛況,到清代“四十八臺競勝罷,滿城歌舞樂中秋”的熱鬧,“八月彩樓”成為蘆山最具特色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事實上,在三國之前,蘆山還是“青衣羌國”所在地。據(jù)《竹書紀年》載,公元前361年“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來歸”,表明青衣水已是溝通岷山與中原的通道。該河因流域內(nèi)羌族尚青衣著裝而得名,秦漢時設(shè)“青衣縣”(今蘆山一帶),成為中央政權(quán)管理西南邊疆的據(jù)點;漢代設(shè)沈黎郡,后為蜀郡屬國都尉駐地,戰(zhàn)略價值愈發(fā)凸顯。
史料記載,東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年),青衣王子內(nèi)附,改青衣縣為“漢嘉”,取“嘉得良臣”之意。從秦代“青衣道”、三國“漢嘉郡”,到唐代“盧山”、明代“蘆山”,每個名稱都是族群遷徙與政權(quán)更迭的見證。而民間始終執(zhí)著稱其為姜城,姜維筑城屯兵的記憶,早已融入城市基因。漢姜古城內(nèi)的漢姜侯祠,明代增建牌坊、儀門及姜維大殿,內(nèi)供姜維木雕坐像,更強化了姜城的文化符號。
從青衣羌國的水畔圖騰,到三國姜維的肝膽忠魂,再到蘆山的最終定名,每個稱謂都是地理與文明交織的密碼,承載著2300年族群遷徙、政權(quán)更迭與文化疊壓的厚重基因。
來源:《雅安日報》2025年8月3日第1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