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距離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已近百年,但歷史的傷痕從未褪色,前《人民日報》主編馬立誠,曾因公然否認南京大屠殺、美化日本侵略行徑而引發(fā)全民憤慨。
他聲稱“南京大屠殺純屬捏造”,甚至出版書籍《日本不必謝罪》,徹底淪為背叛民族、顛倒黑白的“現(xiàn)代漢奸”,而一個曾受國家栽培的精英知識分子,何以淪為“漢奸”之罵名?這個曾經(jīng)風光一時的媒體人又走向了怎樣的境地?
馬立誠去哪了?有人說他定居日本,有人說他避走香港,對于他的去處人們有著諸多的爭議,并一直沒有個準確的答案,人們只知道,這個曾經(jīng)響當當?shù)拿?,從中國的輿論場上徹底蒸發(fā)了。
而在徹底消失之前,馬立誠先經(jīng)歷了漫長的“社會性死亡”,他的書被扔進故紙堆,曾經(jīng)簇擁著他的媒體圈和學術界朋友,如今見了他都像見了瘟神,繞著道走。
整個社會對他的耐心消磨殆盡,昔日改革先鋒的光環(huán),被“漢奸”和“過街老鼠”的戳印徹底覆蓋,這種厭惡甚至從線上蔓延到線下。
有傳言說,他在香港街頭,曾被幾個壓不住火的年輕人認出來,直接套上麻袋打了一頓,而那個據(jù)說曾給他“特殊禮遇”的鄰國,也在短短三年后停止了優(yōu)待。
他最后一次在大眾視野里留下痕跡,是2021年日本外務省一份對外公開的“特邀學者”名單,名單上有他的名字,但沒幾個人在意了,這個名字,連同它背后的爭議,早已是昨日黃花,掀不起半點漣漪。
而這場焚毀他一生的輿論風暴,源頭是一連串石破天驚的觀點,這些話最早發(fā)在一本叫《戰(zhàn)略與管理》的雜志上,后來被他擴充成書,矛頭直指國人最敏感的神經(jīng)。
他的核心論點,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日本,不用再道歉了,甚至為了撐住這個驚世駭俗的結論,他立了兩根支柱。
第一根支柱直接敲向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基石,他公開質(zhì)疑三十萬遇難者這個數(shù)字,認為它缺乏嚴謹?shù)摹敖y(tǒng)計學支持”,甚至暗示這是后人為了放大仇恨,刻意編造的夸張說辭。
第二根支柱則是在試圖給歷史的傷口強行“包扎”,他聲稱,從二戰(zhàn)結束到2002年,日本官方已經(jīng)道歉了二十五次,仁至義盡,這筆賬早該一筆勾銷。
說完這些還不夠,他甚至語帶興奮地暢想,中日應該放下歷史包袱,聯(lián)手打造一個新時代的“東亞共榮圈”,這個詞的歷史諷刺,他似乎全然不覺。
更讓人五味雜陳的,是說出這些話的人,馬立誠本人,他的身份背景,充滿了擰巴的矛盾,而最扎眼的一點,就是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
工人家庭出身的他,對于那座城市經(jīng)歷的苦難,本應是他與生俱來的記憶烙印,可他偏偏對家鄉(xiāng)的這道疤痕,表現(xiàn)出了最刻骨的輕慢。
身為南京人,他卻對家鄉(xiāng)同胞的慘痛記憶視若無睹,甚至污蔑抗日烈士“破壞和平”,這些言論如毒 瘤般撕裂輿論場,激怒全國民眾,“漢奸”“賣國賊”的罵聲鋪天蓋地,昔日的“精英”瞬間淪為“過街老鼠”。
你以為他是個什么都不懂的體制外杠精?恰恰相反,他曾是中國最頂級的喉舌媒體《人民日報》的主編,早年在《中國青年報》時,更是八十年代那批敢說敢言、被譽為“鐵肩擔道義”的媒體精英。
你以為他是對歷史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也不是,他是恢復高考后的幸運兒,三十一歲“高齡”考進武漢大學歷史系,接受過最正統(tǒng)的史學教育。
這一切都讓他的“歷史虛無”,看起來更像是一場精心算計的背叛,而不是一時糊涂的無知,你們一個曾經(jīng)的改革派旗手,一個深諳歷史的媒體人,思想的防線是如何失守的?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把他思想的“引爆點”定格在2002年,那一年,他受邀參加了一場由日方精心安排的“文化交流”。
據(jù)說從踏上日本土地的那一刻起,從奢華的食宿到由專人“陪同講解”的行程,都是一場為中國精英們量身定制的“思想改造”之旅,目的就是集中灌輸日方那一套關于歷史的“真相”。
還有一種解釋,則認為他的轉變,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溫水煮青蛙”,他年輕時就曾去日本留學,后來又常年擔任北海道大學的特聘教授。
而正是這些經(jīng)歷,讓他得以深度浸泡在日本某些特定圈層的文化和史觀里,并在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最終被徹底同化。
可無論是突如其來的“糖衣炮彈”擊穿了防線,還是長年累月的思想滲透腐蝕了根基,結果都是一樣的,馬立誠,這個曾經(jīng)備受尊敬的社會觀察家,最終站到了整個民族情感的對立面。
面對輿論風暴,馬立誠被人民日報開除后,倉皇逃至香港,但彼時,香港回歸不久,愛國情懷深植民心,因此馬立誠在試圖在此尋找“同路人”,繼續(xù)散播歪理邪說時,卻遭愛國青年當頭棒喝。
馬立誠之流以“學術自由”為幌子,實則行歪曲歷史之實,但歷史真相豈能被一人之口顛覆?據(jù)多方記載,其抵港后不久,便被民眾認出,遭“套麻袋暴揍”以示懲戒。
香港的痛擊未能讓馬立誠悔改,其最終投奔日本,獲北海道大學教授職位,試圖以“學術權威”身份延續(xù)歪論,然而日本右翼勢力僅將其視為“工具”,利用其言論在國際上制造爭議。
當馬立誠的“反華說辭”逐漸失效,失去利用價值后,便被迅速邊緣化,降薪、冷遇、作品無人問津,其“鍍金夢”終成泡影,甚至晚年重返香港,卻因臭名昭著,只得夾起尾巴做人,淪為真正的“喪家之犬”。
馬立誠并非孤例,余貴元等文化領域的存在,同樣試圖篡改教材、抹黑英雄,而這也暴露了外部勢力滲透的深層威脅。
南京大屠殺是國際公認的戰(zhàn)爭罪行,日本政府至今未正視歷史,反而試圖篡改教科書、淡化暴行,這種態(tài)度更需中國人警惕。
設立國家公祭日、追索海外證據(jù)、強化歷史教育,正是為防止記憶被篡改,銘記歷史,不是為了仇恨,而是以真相為鏡,守護和平之基。
而馬立誠的荒謬言論,終將被鐵證碾碎,中華民族的傷痛與覺醒,將在捍衛(wèi)真相的道路上永續(xù)傳承。
馬立誠的墮落軌跡,是一場悲劇,更是一面鏡子,其從“國家喉舌”淪為“歷史叛徒”,根源在于對民族記憶的背叛、對侵略罪行的粉飾,以及為私利出賣良知的卑劣,他的下場亦證明,歷史真相不可篡改,民族尊嚴不容褻瀆。
無論是昔日的媒體主編,還是如今的落魄異客,他永遠無法逃脫“漢奸”的標簽,而中國人民的憤怒與抵制,正彰顯了維護歷史正義的決心,任何試圖美化侵略、歪曲真相者,終將自食惡果。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qū)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