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古玩市場剛解禁那會兒,玉器還算是稀罕物。那時候的老玩家,口袋里揣著放大鏡,蹲在地?cái)偵戏瓝鞊?,偶爾真能碰見些老東西。
一塊和田籽料,皮色自然,雕工古樸,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好東西,攤主卻當(dāng)普通石頭賣。那時候的漏,是真漏。
后來電視臺鑒寶節(jié)目火了,事情就開始變味兒。主持人拿著塊“漢代玉璧”問專家值多少錢,專家張口就是幾百萬,臺下觀眾眼睛都直了。
一夜之間,人人都覺得自己家祖?zhèn)鞯挠衽迨菄鴮?,地?cái)偵系摹凹t山文化玉龍”突然多了起來,個個號稱“出土貨”,其實(shí)全是河磨玉加酸咬出來的。
玉器這行當(dāng),水最深的就是鑒定。早些年,藏家迷信專家,覺得戴眼鏡的老先生一上手就能斷代。后來發(fā)現(xiàn),有些專家看東西全憑心情,同一塊玉,今天說是戰(zhàn)國的,明天就能變成明清仿。
更離譜的是證書:花幾百塊,地?cái)傌浺材茏兂伞昂吞镒蚜稀?,附贈一張燙金字的“權(quán)威鑒定書”,裱起來掛墻上,瞬間身價(jià)翻十倍。
造假的人也跟著升級。河南某地的作坊,專門仿高古玉,做舊手法爐火純青。
酸蝕、土埋、甚至用頭發(fā)絲纏著玉器燒,就為了做出“千年血沁”的效果。東西往市場一擺,配上個“祖?zhèn)鳌薄霸缒瓿鐾痢钡墓适拢簧俨丶夜怨蕴湾X。等發(fā)現(xiàn)上當(dāng)了,人家早換地方繼續(xù)賣。
民間藏家最憋屈的,是東西再好也進(jìn)不了大拍。拍賣行張口閉口“流傳有序”,可哪塊古玉能拿出乾隆年間的發(fā)票?
最后能上拍的,要么是早年流出海外的“回流貨”,要么是某名人家族的“舊藏”,普通藏家的東西,再開門也沒用。
反倒是一些小拍公司,專坑外行。收你幾千塊“圖錄費(fèi)”,再安排幾個托兒在拍賣會上舉牌,營造火爆假象。最后東西流拍,錢照樣賺。藏家捧著“參拍記錄”回家,才發(fā)現(xiàn)自己連被騙的資格都沒有。
這兩年,玉器市場又換了個玩法:直播帶貨。主播拿著強(qiáng)光手電照玉,嘴里喊著“老坑翡翠”、“羊脂白”,評論區(qū)一片“搶漏”的呼聲。
可真正懂行的都知道,好玉哪需要這么吆喝?燈光一打,青海料都能照出羊脂白的質(zhì)感,等收到貨,才發(fā)現(xiàn)是塊乳化玻璃。
更諷刺的是,有些直播間專門賣“高古玉”,號稱“生坑未清理”,還帶著“朱砂沁”。稍微有點(diǎn)常識的都知道,真要是剛出土的文物,哪輪得到直播間叫賣?
可偏偏有人信,買回去當(dāng)寶貝供著,殊不知那“朱砂沁”是紅漆涂的,泡水就掉色。
市場爛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人醒悟。現(xiàn)在的老玩家,早就不信什么專家證書,更不會去拍賣會交智商稅。
看玉,先看料,再琢磨工,最后才是斷代。籽料就是籽料,山料就是山料,俄料、青海料、韓料,分清楚了再談價(jià)格。
真正的高古玉玩家,反而低調(diào)得很。他們不混論壇,不曬朋友圈,收東西全靠圈子里的口碑。
一塊戰(zhàn)國的谷紋璧,開門到代的,不會拿去鑒定,更不會上拍,圈內(nèi)人看一眼就知道值多少。這種玩法,才是玉器收藏的本源:東西說話,人少摻和。
玉器市場要想健康,光靠玩家自覺不夠。鑒定得有個標(biāo)準(zhǔn),拍賣得講點(diǎn)誠信,造假的總得有人管?,F(xiàn)在有些地方已經(jīng)在試水“備案”,雖然還沒普及,但至少是個方向。
至于那些還在直播間喊著“帝王綠”、“千年血沁”的,就讓他們繼續(xù)演吧。真正玩玉的人,早就不看這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