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發(fā)現,有些人,小時候是真調皮啊,你想收拾他一頓,還不一定能追得上他。
但他們,長大后卻非常出色。
他們不僅有一番作為,還謙卑有禮、談吐非凡,跟小時候比,完全像換了一個人。
為什么會這樣呢?
很多時候,在我們看來是“壞毛病”的地方,很有可能,反而能讓孩子長大有出息。
尤其孩子有以下3個“壞習慣”,長大往往很出色,你就偷著樂吧。
一:嘴上不饒人,老是頂嘴
你是不是經常被孩子氣得想“一口氣堵胸口”?
你說:“趕緊把作業(yè)寫完!”
他回你:“你工作也經常拖到晚上加班啊?”
你說:“少吃點糖,牙壞了你別后悔?!?/p>
他懟你:“那你每周奶茶都不落,牙怎么沒事?”
你聽著,是不是就想一巴掌拍過去?可回頭仔細想想,他說得也不是完全沒道理。
很多小孩,一兩歲的時候還特別聽話,三言兩語就能糊弄過去。
但上了小學以后,他突然變得伶牙俐齒,你說啥他都要反駁,動不動就杠你兩句。
尤其是跟你講道理的時候,他的道理,比你還多,你都沒法接話。
有家長覺得,這是不懂事、沒大沒小。
可其實,這種“嘴硬”,很多時候是腦子轉得快、思路清晰的表現。
我們別急著上綱上線,說孩子不尊重大人。
這種孩子,心里有想法,表達欲也強。
他嘴巴快,恰恰說明他會思考、有邏輯、有主見。
很多聰明娃,從小就不是你一句“聽話”能管住的,他們更愿意自己試、自己想、自己說。
雖然嘴巴不讓你省心,但這樣的孩子,將來面對復雜的事情時,往往更有主見,也更能說清楚、講明白。
我們可以適當立規(guī)矩,比如不許大聲嚷嚷、不許用不禮貌的語氣說話,但不要堵他的話。
會說的孩子,將來更能爭取機會。
二:手不停,老“拆家”
說實話,現在很多家庭,孩子小時候最怕的,不是他哭,也不是他鬧,而是他動手能力太“強”。
一瓶新護膚品,你還沒用幾天呢,就被他倒在花盆里“澆營養(yǎng)”;
剛買的遙控車,輪子已經被他卸了扔地上;
就連藏在書桌角落的墨水,他都能翻出來全涂地板上。
遇到這些孩子,有些爸媽就崩潰了:“你這是要氣死我??!”
但拆東西、摸這摸那,其實是孩子在“練腦子”。
有些孩子天生手就閑不住,看什么都想弄一弄。
他就想知道:“里面是怎么運作的?”“這個按鈕按下去會發(fā)生什么?”“這個螺絲擰掉會不會掉出什么?”
這是一種典型的“探索行為”。
尤其男孩子,很多從小就喜歡拆玩具、拆家具。
好好的家,被他們搞的亂七八糟,但他們并只是想要破壞,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研究欲”。
有研究顯示,很多動手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后在邏輯思維、空間感、工程類學科方面都會有很好的表現。
像這種“手賤”的孩子,不妨給他安排一個“操作間”:舊遙控器、廢棄電板、壞掉的鐘表……留給他盡情拆解。
這樣既能滿足他動手的癮,又能防止家里“重要物件”遭殃。
三:愛哭、愛急、情緒起伏大
有些娃你稍微說一句重話,他眼淚立馬就掉下來了:“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別人不跟他玩,他能悶在角落一個小時不說話,搞得你也跟著心疼;
拼圖失敗一次,就氣得把整塊拼圖掃地上:“我不玩了!”
你讓他關電視,他咕噥著:“你就是不想讓我開心。”
你可能覺得,他“太矯情”,一點事就情緒化,像“玻璃娃娃”一樣經不起碰。
可這類孩子,說到底是對情緒特別敏感。
他們感受力特別強,不管是大人說話的語氣,還是別人看他的眼神,都能被他第一時間“捕捉”到。
他們有時候會因為一個故事傷心很久,也可能因為你沒搭理他一句話就情緒低落。
敏感不代表懦弱,它其實是一種“感知力”。
這種孩子,對外界變化特別敏銳,有時候也比同齡人更能共情、察言觀色。
比如別的小朋友可能只顧著自己玩,他會注意到誰沒被分到玩具;
別人摔倒了,他第一個跑去扶;
你回家臉色不對,他比誰都先察覺出來,還會小聲問你:“媽媽你怎么了?”
如果我們愿意和他聊聊“你是不是覺得被忽視了?”“你現在是生氣,還是委屈?”
他就會懂得怎么處理自己的情緒。
慢慢地,他會在哭完之后自己安慰自己;會在被拒絕后想別的辦法。
孩子的某些“毛病”,我們看著著急,但其實,這是可能是他成長過程中的禮物。
我們若正確地引導,他將來,反而會更出色。
以上幾個“壞習慣”,你家孩子有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