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題墨葡萄》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dú)立書齋嘯晚風(fēng)。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千里馬,卻難被伯樂相中,結(jié)果就是一生平庸,或者落魄。過得是相當(dāng)不如意。然而,真正的千里馬從不等待伯樂。
它知道,與其在廄中焦躁地踱步,不如奔向更廣闊的天地。即使無人喝彩,也要在風(fēng)雨中留下自己的蹄印;即使無人識得,也要在荒原上踏出屬于自己的路。
歷史上有太多被埋沒的天才,但同樣也有許多人,在無人賞識的境遇中,依然選擇奔跑。梵高生前只賣出一幅畫,卻依然用畫筆燃燒生命;卡夫卡的著作大多在死后才被世人發(fā)現(xiàn),但他從未停止寫作。他們或許沒有得到時代的認(rèn)可,但他們的光芒并未因此黯淡。
與其抱怨伯樂難尋,不如問問自己:是否真的具備了千里馬的實(shí)力?是否在無人關(guān)注時依然堅(jiān)持磨礪?真正的千里馬,不會因無人賞識而停止奔跑,它的價值不在于被誰看見,而在于它本身的力量。
這世上從不缺伯樂,缺的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yàn)的千里馬。
02
明朝詩人徐渭,也在落魄中寫下了一首《題墨葡萄》,表達(dá)了自己懷才不遇的落魄和悲涼。
獨(dú)立書齋的徐渭,望著窗外漸沉的夕陽,手中的筆遲遲未能落下。墨汁在硯臺中漸漸干涸,如同他胸中那些無處傾訴的才思。案頭的《墨葡萄圖》上,藤蔓糾纏,果實(shí)零落,恰似他半生飄零的際遇。
忽然一陣疾風(fēng)穿堂而過,掀動了案上散落的詩稿。那些曾被權(quán)貴們隨手丟棄的文章,此刻在風(fēng)中飛舞,仿佛有了生命。徐渭伸手想抓住其中一頁,卻見那紙片打著旋兒飄向院中的野藤架。他怔怔地望著這個場景,突然發(fā)出一聲長笑——原來天地萬物,都在演繹著他的人生。
笑聲驚起了檐下的麻雀,也驚醒了沉醉在自憐中的詩人。他重新蘸墨,在畫上題下最后兩句:"閑拋閑擲野藤中"。筆鋒轉(zhuǎn)折間,竟透出幾分灑脫。既然明珠注定蒙塵,不如就讓它與野藤為伴;既然才華無人賞識,不如付與清風(fēng)明月。
暮色漸濃時,徐渭吹滅了搖曳的油燈。黑暗中,他聽見野藤架上的葡萄在風(fēng)中輕輕碰撞,發(fā)出珠玉般的清響。這位落魄的才子忽然明白:真正的明珠,從來不需要別人的錦匣來證明它的價值。
當(dāng)苦悶的時候,還是要學(xué)會自我排解啊!
03
徐渭命苦,童年悲慘,科舉考試連接受挫,苦讀半生,終究沒混出一張進(jìn)士的名頭。命又太硬,九次自殺閻王都不收!生在人間受苦,求死不得!最后殺妻入獄,晚年潦倒。偏偏他的書畫驚人,自詡“把命給了詩,把心給了畫”。
死了三百年后,徐渭突然火了,備受大家推崇!
就像他這首題畫詩《墨葡萄圖》,齊白石看了都說:“恨不早生三百年,為君磨墨理紙?!辈⒖逃扒嗵匍T下走狗”。
徐渭的一生,像一幅濃墨重彩的寫意畫,淋漓處皆是血淚,留白處盡是蒼涼。那些被時代辜負(fù)的才情,最終在宣紙上找到了歸宿——他的筆墨里藏著癲狂的魂魄,葡萄藤蔓是扭曲的命運(yùn),潑墨荷葉是破碎的肝膽。
世在他死后三百年人們才讀懂那份孤絕。當(dāng)齊白石捧著《墨葡萄圖》顫聲長嘆時,畫中那串"筆底明珠無處賣"的野葡萄,早已在時光里釀成了酒,醉倒多少后來人。卻可曾想過這位"門下"先生生前連米缸都當(dāng)不起?
他的藝術(shù)從不是溫潤的玉,而是帶著鐵銹味的刀。那些看似潦草的線條里,有牢獄的鐐銬聲,有瘋癲時的囈語,更有對命運(yùn)最刻薄的嘲弄。晚年他在破屋賣畫度日,畫上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卻偏要在落款處押一方"天池"朱印——仿佛那方紅印是咬破手指按下的血誓,誓要與這不公的世道糾纏到底。
如今美術(shù)館玻璃柜前的人群,可會有人聽見三百年前的夜雨?那時瘋癲的老者蜷縮在漏雨的草堂,把最后一點(diǎn)銀朱顏料混著雨水,畫成了天邊不肯熄滅的殘霞。
04
徐渭一首落魄詩,道盡苦悶,人生有才無運(yùn)能過得怎么樣?
徐渭的筆鋒蘸著墨,也蘸著血。那首《題墨葡萄圖》里"半生落魄已成翁"的嘆息,不是文人的矯情,而是從骨髓里滲出的寒意。這位明代才子像一顆被擲入濁酒的明珠,在功名路上摔得粉碎——二十歲中秀才,此后八次鄉(xiāng)試皆敗,四十歲仍是一襲青衿。
命運(yùn)給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賜他潑天才華,卻抽走了時運(yùn)的梯子。他的書畫能令權(quán)貴傾倒,詩文明白如話卻字字見血,甚至兵法謀略都堪稱大家。胡宗憲招他入幕府時,這個狂生穿著破舊葛衣直闖總督衙門,談笑間讓滿座錦衣皆成陪襯??僧?dāng)靠山倒臺,他瘋癲自戕的九次鐵釘入顱,比他的詩更令人戰(zhàn)栗。
才與運(yùn)的撕扯中,徐渭活成了大明版的西西弗斯。他在《四聲猿》雜劇里寫禰衡擊鼓罵曹,何嘗不是借古人之口咆哮?那些從牢獄帶枷畫出的墨荷,莖葉里纏著鐵鏈的脆響。晚年賣畫度日時,有顯貴求畫,他提筆就寫"青藤門下走狗",這自輕自賤里藏著怎樣鋒利的傲骨?
歷史總愛成全這種悲劇。梵高割耳后的向日葵,杜甫飄搖在夔門秋興中的破舟,與徐渭葡萄圖上"筆底明珠無處賣"的題款,都在叩問同個命題:當(dāng)才華成為命運(yùn)的抵押品,人該如何自處?徐渭最終在七十三歲貧病而終,留下的不是功名簿,而是一卷卷用苦難熬成的字畫——那才是他真正的墓志銘。
05
人生有才無運(yùn),便如明珠投暗,寶劍埋塵。才者,人之所自恃也;運(yùn)者,天之所予奪也。二者相搏,勝負(fù)難料。
才高者往往自恃其能,以為天下事無不可為。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孔明臥于南陽之廬,皆負(fù)不世之才,而困于隴畝。彼時也,才與命爭,才幾為命所屈。然天下大勢,自有其不可逆者。伊尹終遇成湯,孔明得逢先主,豈非時運(yùn)之來,才始得其所用哉?
亦有才人,終身不遇。屈原放逐,賈誼貶謫,李賀嘔心,皆才高而命舛者。彼輩之才,如利錐處囊中,其末立見,而終不得脫囊而出。非才不足也,時不利也。命之制才,竟至于此。
今之世人,每嘆"懷才不遇",殊不知才與命相搏,自古而然。才者當(dāng)如種子,雖處瓦礫之間,亦須向下生根,向上抽芽??v使終生不見天日,其內(nèi)里之生機(jī),未嘗一日止息。
命之制才,才亦能造命。司馬遷受宮刑而著《史記》,孫子臏足而論兵法,皆因才改命之例。才與命之爭,非必你死我活,亦可相生相克。
人生在世,才與運(yùn)孰輕孰重,殊難斷言。然才者自當(dāng)盡其在我,運(yùn)之來否,未可強(qiáng)求。譬諸草木,春生秋殺,自有其時。才人處世,亦當(dāng)如是觀。
世人常道"時勢造英雄",然英雄亦能造時勢。才與運(yùn)之相搏,非止于被動等待,更在于主動開鑿。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去來兮,看似屈從于命運(yùn),實(shí)則以才情另辟天地,使桃花源成為千古文人心中的樂土。此非才之造命乎?
才者如江河,遇山則繞,遇壑則填,終能自辟蹊徑。蘇東坡貶謫黃州,赤壁泛舟,一篇《赤壁賦》使荒江野水頓生光華;王陽明龍場悟道,于蠻瘴之地開理學(xué)新篇。命運(yùn)困之,才學(xué)破之,此中真意,豈在勝負(fù)?
今人論才運(yùn),多執(zhí)一端?;蛟固煊热?,坐嘆時運(yùn)不濟(jì);或恃才傲物,以為人力可逆天。然觀古往今來,大才之人往往于困頓中見精神。杜甫漂泊西南,詩成"史詩";曹雪芹舉家食粥,書就《紅樓》。命運(yùn)之砂礫,反成就珍珠之光澤。
故才與運(yùn)之爭,實(shí)為生命之舞。才為步法,運(yùn)為節(jié)奏,或疾或徐,皆成章法。智者不問"何時得志",但問"何以自處"。如竹在野,虛懷待風(fēng);似梅臨寒,暗蓄清香。才之真價,正在于無運(yùn)之時仍不失其彩,運(yùn)至之際更顯其華。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