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fā)表于 《科技導報》2025年第13期科技新聞-前沿動態(tài)
中尺度渦使海洋二氧化碳吸收增加13.82%
高分辨率海洋模型揭示了南非海岸附近部分由中尺度渦旋引起的表面洋流(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天局戈達德航天中心)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每年吸收約1/4人為排放的CO2。中尺度渦廣泛存在于海洋中,其水平空間尺度約百公里,對海洋的物質輸運和能量交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觀測的局限性(通常僅能捕捉到渦旋個例)以及渦旋生命周期的復雜性,長期以來,關于中尺度渦對海-氣CO2通量的凈效應缺乏系統(tǒng)性認識,這限制了對海洋碳匯準確評估的能力。
2025年6月11日,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tǒng)前沿科學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吳立新院士團隊甘波瀾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fā)表研究,首次基于機器學習重建的渦致海-氣CO2通量大樣本統(tǒng)計,評估中尺度渦對海洋CO2吸收的影響。
研究團隊聚焦海洋碳匯與渦旋活動的熱點區(qū)域——黑潮延伸體區(qū)和灣流區(qū),創(chuàng)新性地結合衛(wèi)星渦旋追蹤與機器學習方法,重建了上千個長壽命渦旋全生命周期的海表CO2分壓,并系統(tǒng)分析了渦旋導致的CO2通量變化。研究發(fā)現(xiàn),在黑潮延伸體(灣流)區(qū),反氣旋渦使海洋CO2吸收增強15.16%(18.48%),而氣旋渦則使吸收減弱5.67%(5.04%)。由于反氣旋渦的增強效應顯著強于氣旋渦的減弱效應,因此中尺度渦總體上使黑潮延伸體(灣流)區(qū)海洋CO2吸收增加約9.98%(13.82%)。
研究進一步揭示中尺度渦的渦流泵作用與生物不對稱響應導致海洋CO2吸收的凈增加。反氣旋渦通過渦流泵作用降低表層溶解性無機碳(DIC)濃度,直接促進CO2吸收。氣旋渦的渦流泵雖然增加表層DIC濃度,但其伴隨的營養(yǎng)鹽輸入促進了浮游生物活動,進而消耗了部分DIC,削弱了氣旋渦對CO2吸收的抑制效果。
(綜合
Science、中國海洋大學)
《科技導報》創(chuàng)刊于1980年,中國科協(xié)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fā)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完善科技管理、優(yōu)化科研環(huán)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咨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科技新聞、科技評論、專稿專題、綜述、論文、政策建議、科技人文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