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用,和為貴”,儒家這話講的是相處的智慧,做親家更是如此。
兒女處對象,感情到了談婚論嫁的份上,兩家就要結(jié)為親家,往后就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guān)系。
做父母的,既盼著兒女幸福,又怕他們遇人不淑,心里總懸著塊石頭。
有些話,覺得“剛認(rèn)識就問,太不好意思”,可真要是稀里糊涂結(jié)了親,等發(fā)現(xiàn)問題就晚了。
親家不是普通朋友,是要陪著兒女走一輩子的關(guān)聯(lián),提前摸清楚一些事,不是不信任,是為了往后少生矛盾,日子能順順當(dāng)當(dāng)。
哪怕再抹不開面子,這幾件事也得弄明白,心里有底,才能放心把兒女交出去。
一、摸清楚對方家庭的“家風(fēng)”,是和睦包容,還是雞飛狗跳,老話“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風(fēng)藏著兒女將來的日子
看對方家庭,先看家風(fēng)。
不用聽他們說得多好聽,多去家里坐幾趟,看看他們一家人怎么相處。
飯桌上,是父母罵兒女、兒女頂父母,還是有說有笑、互相體諒?
遇到點小事,是各不相讓吵翻天,還是坐下來好好商量?
這些細(xì)節(jié)藏著最真實的家風(fēng)。
老話講“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是對方家里天天雞飛狗跳,父母刻薄,兄弟姐妹不和睦,那孩子耳濡目染,很難學(xué)會溫柔和包容。
兒女嫁過去或娶進(jìn)來,日子難免磕磕絆絆,沒人幫著勸和,反而添油加醋,那日子能好過嗎?
反過來,對方家里和和氣氣,長輩明事理,晚輩懂尊重,這種家風(fēng)養(yǎng)出來的孩子,多半也通情達(dá)理。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風(fēng)正,家里的氣場就順,兒女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過日子,才能少受委屈,多些溫暖。
二、摸清楚對方父母的“為人”,是通情達(dá)理,還是強(qiáng)勢算計,老話“買賣不成仁義在,親家事不成情義在”,長輩的態(tài)度決定親家緣分
兒女結(jié)婚,不光是小兩口的事,更是兩家老人的事。
對方父母的為人,直接影響將來親家能不能處得好。
可以悄悄問問街坊鄰居,他們平時怎么待人接物;也可以通過幾次接觸,看看他們是不是通情達(dá)理。
比如談婚事時,是只盯著彩禮、嫁妝算計,還是更看重孩子們的感情?
提到將來帶孩子、過日子,是說“小兩口自己做主”,還是一口咬定“必須聽我的”?
這些都能看出對方父母的心思。
老話常說“買賣不成仁義在,親家事不成情義在”,要是對方父母太強(qiáng)勢,啥都想插手,或者總愛算計小利,那往后少不了矛盾。
今天嫌你家女兒花錢多,明天管你家兒子怎么教育孩子,親家成了冤家,兒女夾在中間難做人。
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做親家也得有容人之量。對方父母明事理、不計較,才能為兒女的日子添福,不是添堵。
三、摸清楚對方家庭的“消費觀”,是量入為出,還是寅吃卯糧,老話“吃飯穿衣量家當(dāng)”,消費觀不合,日子難長遠(yuǎn)
過日子離不開柴米油鹽,消費觀合不合,比感情投緣更重要。
做親家前,得摸摸對方家庭的消費習(xí)慣。
是平時省吃儉用,一分錢掰成兩半花,還是不管掙多少,花錢大手大腳,甚至借錢度日?
對“花錢”的看法,藏著對生活的態(tài)度。
老話講“吃飯穿衣量家當(dāng)”,要是對方家里寅吃卯糧,掙三千敢花五千,總想著“先享受再說”,那兒女嫁過去,很可能要跟著還債、操心。
消費觀差太遠(yuǎn),小兩口難免吵架:一個想攢錢過日子,一個想透支享樂,親家之間也可能因為“花錢”互相看不慣,生出嫌隙。
反過來,對方家庭懂得量入為出,不鋪張也不摳門,這種踏實過日子的態(tài)度,才能讓兒女的小家庭穩(wěn)扎穩(wěn)打。
俗話說“細(xì)水長流,吃穿不愁”,消費觀合拍,日子才能過得心齊,親家也能少些不必要的摩擦。
做親家是天大的緣分,也是沉甸甸的責(zé)任。
摸清楚對方的家風(fēng)、父母為人、消費觀,不是挑刺,是為了兒女往后的日子能少些風(fēng)浪,多些安穩(wěn)。
哪怕剛開始不好意思開口,也得想辦法弄明白——畢竟,兒女的幸福比面子重要多了。
真要是各方面都合得來,結(jié)為親家是美事;要是差距太大,及時提醒兒女想清楚,也是做父母的本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