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懂事,你作為大人就不能體諒一點嗎?”
8月深圳寶安機場,一位頑皮的男孩,瘋狂在用腳踢打著前方的座椅。
盡管對方已經(jīng)從微笑的提醒,慢慢轉(zhuǎn)變至嚴(yán)肅的神情,但他卻不以為然,畢竟再生氣又能怎樣呢?
既然膽敢打擾其玩耍的“雅興”,男孩決定要給這個前排的女生一次難忘的“教訓(xùn)”,在一次肩部碰撞之后,對方的耳機也是不見了蹤影。
至此,飛機的氣氛頓時變得微妙了起來,一場充滿火藥味的爭吵,即將拉開序幕......
下午四點多的機艙里,陽光透過舷窗斜斜落在前排女生的耳機上。
她剛按下播放鍵,后背就傳來“咚”的一聲輕響,像顆小石子砸進平靜的水面。
回頭時,后排那個七八歲的男孩正晃著腳丫笑,家長頭也沒抬地刷著手機。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里,座椅后背的撞擊聲成了循環(huán)播放的噪音,有時是連續(xù)的輕踹,像雨點打在玻璃上。
有時是猛地一腳,震得女生手里的水杯都晃了晃。
她第一次側(cè)過身,笑著對男孩說,小朋友輕點呀,阿姨有點不舒服呢。
孩子停了兩秒,又踹了起來。
第二次提醒時,家長翻了個白眼,孩子精力旺盛,你多擔(dān)待。
直到飛機準(zhǔn)備降落,乘務(wù)員推著餐車過來,女生起身讓過道的瞬間,男孩突然像脫韁的小馬沖過來,狠狠撞在她腿上。
口袋里的降噪耳機“啪嗒”掉在地上,順著座椅縫滾進了黑漆漆的縫隙里。
那是她剛買的新品,花了小半個月工資。
“你為什么故意撞人?”女生的聲音帶著壓抑已久的火氣。
男孩躲到媽媽身后做鬼臉,家長卻皺著眉,小孩子調(diào)皮不懂事,掉了就掉了,你至于嚇著他嗎?
爭吵聲在機艙里炸開時,誰也沒料到,飛機剛停穩(wěn),孩子的爸爸、媽媽和兩個老人就圍了上來。
“敢兇我兒子?”男人的手攥住女生的胳膊,力氣大得像要擰斷骨頭。
推搡中,她摔在過道上,額頭磕在前排座椅的金屬架上,瞬間起了個大包。
周圍乘客的“別打了”混著家長的罵聲,直到乘務(wù)員沖過來拉開,這場鬧劇才暫時停下。
被帶到機場派出所時,家長還在喊,他還是個孩子,憑什么計較?
這樣的場景,并非個例。
在公共空間的角角落落,“孩子還小”的借口總在重復(fù)上演,像同一出戲換了不同的舞臺。
有消息稱,去年夏天,上海虹橋站的高鐵上,一個男孩在車廂里跑來跑去,把別人的行李箱當(dāng)玩具推,撞到一位老人后,還伸手扯掉了老人的帽子。
老人只不過說了句“小朋友別亂跑”,孩子媽媽立刻炸了,你跟個孩子較什么勁?他才5歲!
爭吵從發(fā)車持續(xù)到到站,最后乘務(wù)員調(diào)解時,家長還在抱怨“現(xiàn)在的人太沒愛心”。
電影院里的沖突更常見。
據(jù)說去年國慶檔,北京一家影院正在放映一部懸疑片,后排的男孩卻不停踹前排座椅,還大聲問“壞人什么時候出來”。
前排觀眾回頭提醒了三次,孩子爸爸終于忍不住,你看你的電影,管我們家孩子干嘛?
說著就推了對方一把,最后鬧到影院報警。
這些案例里,家長的反應(yīng)如出一轍,用“年齡”為孩子的行為免責(zé),把公共空間的規(guī)則當(dāng)成“針對孩子的刁難”。
可他們沒意識到,每一次“護短”,都是在給孩子傳遞錯誤的信號,你的行為可以不受約束,別人的感受無關(guān)緊要。
“他還是個孩子”或許能堵住旁人的嘴,卻躲不過法律的天平。
南航事件中,警方調(diào)取監(jiān)控后明確表示,涉事家長的行為已涉嫌毆打他人。
根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即使情節(jié)較輕,也可能面臨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罰款。
若女生的傷情鑒定為輕微傷,處罰會升級至5-10日拘留,并處200-500元罰款,而被損壞的耳機,家長必須照價賠償。
這樣的案例早有先例。
成都一位爸爸因為兒子在游樂場被其他孩子碰了一下,就沖上去毆打?qū)Ψ郊议L,導(dǎo)致對方輕微傷。
盡管他辯解自己只是護孩子,最終仍被拘留7天,罰款200元。
護子之心可以理解,但法律不保護“以護為名”的違法。
更嚴(yán)重的是,當(dāng)孩子的行為觸犯法律時,家長的“縱容”可能讓自己也擔(dān)責(zé)。
2023年,西安一名13歲少年故意劃傷小區(qū)10輛私家車,損失超過5萬元。
家長一開始拒絕賠償,說“孩子未成年,不用擔(dān)責(zé)”,但根據(jù)《民法典》,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監(jiān)護人必須承擔(dān)侵權(quán)責(zé)任。
最后家長不僅全額賠償,還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zhí)行人。
法律的邊界清清楚楚,年齡不是免責(zé)的理由,家長的監(jiān)護責(zé)任也不能用“孩子小”來推脫。
就像南航事件里的家長,以為圍毆后喊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就能了事,卻忘了公共空間的規(guī)則、法律的底線,從來不會因為這句話就網(wǎng)開一面。
在大連機場派出所的調(diào)解室里,被打的女生捂著額頭上的包,眼神堅定,她不會不和解,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爭口氣,孩子的錯,家長必須擔(dān)。
這句話戳中了問題的核心,教育的本質(zhì),不是替孩子逃避,而是教他面對。
真正有智慧的家長,懂得在“護孩子”和“教規(guī)矩”之間劃清界限。
演員黃磊曾在采訪中說,帶女兒多多出門時,會提前告訴她,餐廳里不能大聲笑,飛機上不能踢前面的椅子。
有一次多多在商場不小心碰倒了貨架上的零食,他沒說“沒關(guān)系”,而是讓多多自己把零食擺好,再跟店員道歉。
不僅如此,幼兒園老師常用的“共情教育”也值得借鑒。
當(dāng)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時,不只是說別吵,而是問他,如果別人在你睡覺的時候大聲說話,你會不會不舒服?
讓孩子從他人的角度理解規(guī)則的意義。
就像杭州一位媽媽,在兒子踹高鐵座椅后,不是指責(zé),而是讓他自己體驗“被人踹后背”的感覺。
從那以后,孩子再沒犯過類似的錯。
這些做法的核心,是讓孩子明白,你的自由,不能建立在別人的困擾上,你的行為,必須有邊界。
這不是苛刻,是給孩子最扎實的成長鎧甲。
盡管南航航班的沖突早已平息,但“孩子還小”的討論還在繼續(xù)。
其實每個孩子出生時都像一張白紙,所謂的“熊”,不過是家長用一次次縱容畫上去的痕跡。
當(dāng)家長放下?lián)跫?,教會孩子說對不起,懂得不打擾,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畢竟,能讓孩子走得遠的,從來不是“別人讓著你”,而是“你值得被尊重”。
這或許,才是南航事件留給我們最該思考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