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再次成為輿論焦點,這次談及的是他對中國之行的看法。
他在公眾面前拋出一句頗具爭議的言論:“讓我飛19小時去中國?除非中國先低頭。”這番話一出,引發(fā)了不少人的困惑。
為何特別強調19小時飛行時長?
訪華行程是否已成為談判的工具?這一舉動究竟是虛張聲勢,還是攤牌的前奏?
19小時飛行成了談判條件?特朗普的言論震驚全球
7月31日,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一場競選活動中,被問及訪華安排時,他高舉右手回應道,除非中國承認在貿易沖突中失敗,否則他不會耗費19小時飛往中國。
此言一出,現(xiàn)場支持者情緒高漲,爆發(fā)出熱烈掌聲。
然而,國際社會的反應卻大相徑庭。各國對這番言論感到震驚,不少觀察家紛紛表示難以理解,如此言辭實在不像是一個大國領導人應有的表達。
隨后白宮發(fā)布的聲明中,雖然沒有明說“認輸”二字,但字里行間透露出希望中方展現(xiàn)出更多誠意。
多位國際關系學者和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之所以反復強調19小時飛行時間,顯然是有意將其作為一種象征性手段。
其目的就是通過這種夸張的表述,對中國施加心理壓力,試圖在中美博弈中占據(jù)主導地位。
事實上,若查閱歷史記錄,早在2023年,特朗普曾乘坐私人飛機從紐約直飛北京,全程僅耗時13小時,遠低于他當前所描述的飛行時間。
顯然,他此舉意在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tài),同時向中國釋放信號,試圖迫使中方在經(jīng)貿議題上做出讓步。
“認輸”背后有玄機,中美博弈陷入僵持
所謂“認輸”究竟意味著什么?
美國希望中國率先取消對美農產品的關稅,但中國方面則認為應先解除對芯片等高科技領域的限制,雙方互不相讓。
此外,美國持續(xù)指責中國新能源產業(yè)存在過度補貼問題,中國則反擊稱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的產業(yè)補貼同樣違反規(guī)則,雙方在多個議題上陷入拉鋸。
在技術封鎖方面,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又將37家中國企業(yè)和機構列入制裁名單,中方也在加緊制定稀土出口管控措施,因稀土是關鍵戰(zhàn)略資源,你限制我的技術,我也要守住自己的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特朗普發(fā)表上述言論的兩天前,中國商務部剛剛批準了高通公司的一起并購案。
有分析指出,此舉顯然是在釋放緩和信號,畢竟高通是美國重要企業(yè),批準其交易釋放出中方愿意推動關系改善的意圖。
然而,中方剛釋放善意,美方隨即收緊對AI芯片的出口管制,仿佛中方伸出橄欖枝,美方卻回以重拳。
訪華計劃陷入僵局,全球經(jīng)濟隨之波動
“19小時飛行”看似是特朗普的個人表態(tài),實則牽動全球經(jīng)濟神經(jīng)。
全球供應鏈已出現(xiàn)波動,蘋果CEO庫克對此深感憂慮,擔憂中美關系惡化將影響iPhone零部件供應,加州工廠可能面臨停產。
金融市場也受到?jīng)_擊,消息傳出當日,離岸人民幣匯率波動超過400個基點,特斯拉等與中國市場高度關聯(lián)的企業(yè)股價普遍下跌5%。
與此同時,替代方案開始浮現(xiàn),歐盟加速推進中歐投資協(xié)定,東南亞多國接到美國企業(yè)咨詢轉移產能的電話數(shù)量激增。
中國外交部8月1日的回應堪稱“冷靜典范”:“對話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提條件不如展現(xiàn)誠意?!蓖蘸jP總署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上半年中美貿易額同比小幅增長1.2%,顯示出兩國經(jīng)濟聯(lián)系仍具韌性。
特朗普的“19小時宣言”,實質仍是延續(xù)其一貫的極限施壓策略。
但歷史證明,將國家領導人互訪作為談判籌碼,往往導致雙輸局面。2019年G20大阪峰會前也曾出現(xiàn)類似情況,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才達成協(xié)議。
如今,是否訪華已非關鍵問題,真正考驗的是當“強硬姿態(tài)”遇上“沉穩(wěn)應對”,誰更能找到合適的臺階。
全球供應鏈難以承受頻繁震蕩,或許正如基辛格所言:“切勿讓戰(zhàn)術動作干擾戰(zhàn)略目標。”
信源:特朗普就中美關系表態(tài) 中方回應2025年07月10日09:10 |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詳解中美元首通話:校正中美關系這艘大船的航向2025年06月06日 20: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