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比一下北宋以前的歷史地圖和現(xiàn)在的地圖,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江蘇北部的地形與現(xiàn)在有很大的差別。與北宋時期相比,蘇北地區(qū)的海岸線整體向東移動了幾十公里,有些地方還東移了90公里。
這就是說,今天的蘇北地區(qū),在近一千年的時間里,多出了約1.5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些土地哪里來的?被黃河沖積出來的。
黃河歷史上有六次大的改道,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次改道發(fā)生南宋初年。
北宋末年,黃河的下游是向東北方向流去,在湖北大名附近分成了兩股,一股向東,在今山東濱州市無隸 縣 入海;一股向北,在今天津入海。
1127年,靖康之恥爆發(fā),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兵擄走,北宋滅亡。同年,趙構(gòu)于應(yīng)天(今河南商丘)稱帝,改元建炎。
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金兵再次南下。東京留守杜充在滑州(今河南滑縣)掘開黃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擋金兵。這次以水代兵不僅沒有阻擋住金兵,還淹死了百姓20多萬人。 特別 令人不齒的是,杜充后來還投降了金國。
杜充掘開黃河,導(dǎo)致河水奪汴水、泗水等淮河支流而下,直沖淮河,然后又奪淮河下游干流出海。
黃河水含沙量非常大。河水出海后,以出?跒橹行,泥沙慢慢向兩邊沉積成陸地,蘇北的海岸線也就慢慢向東遷移。
我們先來看看北宋的時候,蘇北沿海是什么樣子?我們從北向南說起。
當(dāng)時的海州灣有一個大島,叫做郁洲,又叫做田橫島。這個島在明末還和大陸隔水相望,直到清朝初年才和大陸聯(lián)系在一起。
郁洲島整個屬于一個縣,叫做東?h。宋朝時的東海縣縣治在郁洲島上,位于今天連云港以東,而今天的東?h則在連云港的西面。古東?h設(shè)于南北朝時期,廢于元朝,F(xiàn)在的東海縣是民國元年,撤 海州直隸州而設(shè),只是用了古東?h的縣名。
現(xiàn)在的連云港市,在宋朝的時候,剛好位于郁州島和大陸之間。現(xiàn)在的連云港市區(qū),離海邊有25公里了。
我再往南走。北宋時期,板浦、 惠澤和洛堰 為淮北三大著名的鹽場。鹽場必須要在海邊, 板浦鹽場位于今天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板浦鎮(zhèn),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出,北宋時期,板浦鎮(zhèn)就在海邊,而今天已經(jīng)離海岸線應(yīng)該40公里了。
北宋的惠澤鹽場,位于今灌南縣縣城東部,現(xiàn)在距離海邊50公里以上了。
北宋時期的響水縣還是一片海洋,F(xiàn)在的響水縣是1966年從濱?h劃出部分鄉(xiāng)鎮(zhèn)設(shè)立的,縣城距離海邊也在50公里以上了。
在響水縣和灌南縣之間,有一個地方叫做 灌南縣新集鎮(zhèn) 莞瀆村, 明 洪武 元年(1368年),在 莞瀆設(shè)立了一個鹽場。這為我們判斷明朝時期的海岸線提供了依據(jù) 。
北宋時期,漣水因為控制淮河出?跒樘K北重鎮(zhèn)。當(dāng)時漣水境內(nèi)的海岸線,位于今天 的漣水縣石湖鎮(zhèn)和 阜寧縣羊寨鎮(zhèn)一線。我們來看看這里的一串地名,錢碼頭,港邊,北沙,孟灘等等,全是與海有關(guān)的地名。
現(xiàn)在的濱海縣城,宋朝的時候還在時海岸線東邊,離陸地至少30公里的大海深處,而現(xiàn)在卻要走50公里陸路才到海邊。因此,整個蘇北地區(qū),自宋朝到現(xiàn)在,濱?h一帶海岸線向東推移得最厲害,東移到達(dá)90公里左右。
當(dāng)時黃河的出?诰驮谶@里,泥沙在這里沉積起的陸地自然也最多。
我們再往下走,來看看阜寧縣。
現(xiàn)在的阜寧縣縣城,在北宋時期剛好在海岸線上,現(xiàn)在離海岸線有60公里左右。
阜寧縣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縣,近三百年歷史了,這已經(jīng)算蘇北沿海歷史比較悠久的縣了。
我們再往下看。對于判定北宋時期的蘇北海岸線而言,鹽城是個地標(biāo)性的城市。 《輿地紀(jì)勝》記載,北宋時期,鹽城縣出東門走一里路就是大海。
現(xiàn)在的鹽城市區(qū),離大海也有50公里以上吧。
我在往下走,看看東臺縣。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就有了東臺的地名,當(dāng)時是一個鹽場。有意思的是,明正德年間(1520年),雖然海岸線東移了一些,這里居然還是一個鹽場。
這是為什么?這里要插入一段歷史,就是潘季馴治理黃河。
從1128年到明朝中葉,黃河雖然奪淮入海,但是黃河水是從潁水、渦水、泗水等幾條支流進(jìn)入淮河,黃河還不斷擺動,沿途低洼地帶較多,可以沉淀大量泥沙。所以,這這段時間蘇北沿海的海岸線雖然向東推移,但幅度不大。
明萬歷年間,為了確保南北漕運暢通,不讓黃河下游泛濫影響大運河暢通,朝廷派潘季馴治理黃河。潘季馴沿黃河下游修筑堤壩,把黃河下游水道固定下來,同時還“束水攻沙”,迫使河水急速流入大海,把泥沙都帶到海里。
1578年,潘季馴治理黃河成功,蘇北沿海造陸也急速加劇。僅1578年到1776年這段時間,黃河河口就以每年250米的速度向東延伸。
今天蘇北平原的陸地,絕大部分是明朝中葉到清朝中葉形成的,這也說明了為什么響水、灌南、濱海等縣出現(xiàn)的歷史非常短。
我們再往下看。海安市的歷史比較悠久,東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始設(shè)寧?h,上屬海陵郡。寧?h即今海安市。
今天的海安市區(qū),在北宋時期離大海大約10公里,現(xiàn)在離大海也有30公里左右了。
海安以下就是如東縣,這一塊主要是受長江的影響了,我將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討論。
清朝晚期,黃河在蘇北造陸戛然而止。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今河南蘭考縣的銅瓦廂決口,在河南、直隸、山東等地泛濫,南方的治河壓力陡然減輕。當(dāng)時,清政府正忙著鎮(zhèn)壓太平天國,也無力顧及再修河堤。
太平天國運動平息之后,清政府開始收拾黃河。這時候,南方官員和北方官員吵成一團。北方官員主張黃河恢復(fù)明清古道,依然從江蘇出海;南方官員堅決反對,認(rèn)為黃河應(yīng)該和七百年前一樣,從山東或者河北出海。這時候,南方的漢族勢力已經(jīng)崛起,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已經(jīng)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終,光緒初年,新修的大堤讓黃河在山東奪大清河從渤海灣出海。
黃河入?诟牡讲澈骋院,依然發(fā)揮出強大的造陸功能。
一百多年來,山東的黃河三角洲也達(dá)到了5450平方公里。目前,黃河入?跂|營市的土地面積正以每年約3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
渤海的面積為7萬多平方公里,按這速度下去,黃河的泥沙填滿渤海需要2000年時間。
那么,黃河究竟是北上填渤海好,還是南下填黃海給江蘇造陸好呢?
相關(guān)鏈接,可以點擊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