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澤是上古九澤之首,也華北地區(qū)存續(xù)時間最長的大湖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陸澤是如何逐漸消失的?它在各個歷史時期,水面面積究竟有多大?
如果我們?nèi)プ匪葸h(yuǎn)古時期華北平原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就會顯得非?;逎?,因此,關(guān)于大陸澤的形成,我們直接從1萬多年前說起。
經(jīng)過黃河、海河等河流攜帶的泥沙幾百萬年的沉積,1萬多年前,華北平原的地形基本成型。河流經(jīng)過的一些凹陷低洼地帶時,水流遲滯形成了一系列的湖泊,如大陸澤,雷澤,大野澤、菏澤等等。
大陸澤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湖泊。
在春秋中期以前,黃河下游的走向是這樣的,自孟津起,沿著太行山麓北上,再在今天津出海。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尚書.禹貢》是這么說的:“ 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p>
這話的意思是,黃河到了孟津,經(jīng)過洛水和黃河交匯的地方,又經(jīng)過大伾山(今河南??h),往北流去,降水(古漳河)匯入,然后到了大陸澤。過了大陸澤以后,散成了九條河(實(shí)際意思是左右擺動,有很多河道),最后又匯集成一條河,注入大海。
春秋以前的大陸澤,面積比較廣闊,一般的說法是水面面積在一千平方公里以上,超過今天的巢湖的面積,水面跨越了今天的寧晉縣、隆堯縣、巨鹿縣、平鄉(xiāng)縣、任澤區(qū)、南和區(qū)等地。按照一些古籍的記載,今天河北的南宮、幸集、趙縣等地也是大陸澤的湖面,“大陸之地廣大,跨相、趙、深三州,俱有之,不止于河所經(jīng)也?!?/p>
大陸澤面積的第一次大萎縮發(fā)生在春秋中期。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改道,經(jīng)滑縣、大名、夏津、清河,由滄州、黃驊入渤海。大陸澤失去了最主要的水源,面積有所縮小。
這時候起,大陸澤的水源主要是發(fā)源于太行山的眾多河流,如 漳水、渚水、蓼水 等 ,當(dāng)時擺動性很大的 滹沱河也成為了大陸澤的重要水源。
這里要做一個特別的說明,近三千年來,因?yàn)辄S河泛濫和人類活動,古代很多河流都消失了,如濟(jì)水,曾為“四瀆”之一,也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注入大陸澤的眾多小河究竟是現(xiàn)在的哪條河流,有些已經(jīng)不可考了。
西漢時期,大陸澤的面積比較好確定了,我們可以根據(jù)當(dāng)時周邊的郡縣或者侯國的位置來考證。
南面,漢時為巨鹿郡和巨鹿縣。巨鹿郡的郡治位于今邢臺平鄉(xiāng)縣平鄉(xiāng)鎮(zhèn)附近。巨鹿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此地,“破釜沉舟”的故事就發(fā)生在古漳水之畔。《漢水.地理志》就說明了大陸澤位于巨鹿郡之北。
東面,漢時為 南?縣,這個縣就是今平鄉(xiāng)縣的前身。漢時的南?縣縣治就在大陸澤邊上,今天的地址就是今巨鹿縣縣城北11里。
北面,漢時為廣阿縣,縣治在 今隆堯縣東牛家橋鄉(xiāng)舊城村 ,當(dāng)時位于大陸澤北岸。
西南角,漢時為任縣,縣治位于今邢臺市仁澤區(qū)東固城村。
我們把這些地點(diǎn)一連線,漢朝時期大陸澤的輪廓就出來了。我們推算一下,大陸澤的水面面積大約為300多平方公里。
因此從春秋到西漢的幾百年里,大陸澤萎縮到原來的幾分之一。我們可以從《漢書.地理志》中得到一個旁證,西漢時期,巨鹿郡的人口竟然達(dá)到了八十多萬人,超過絕大多數(shù)郡一級行政單位。這說明了大陸澤湖底露出水面后,被大量開墾,所以能養(yǎng)活這么多人口。
我們再來看看隋唐時期。
這一時期,漳河與大陸澤已經(jīng)分離,繞著大陸澤的東南而過,并沿原黃河故道在天津入海。 滹沱河的河道也向北遠(yuǎn)離了大陸澤,經(jīng)真定、河間后,在天津并入漳河一同入海。大陸澤的水源進(jìn)一步減少,面積也萎縮了很多。
根據(jù)唐朝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的大陸澤位置推測,此時的大陸澤水面面積大約是200多平方公里。
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黃河在邢臺決口,河水又一次涌入了大陸澤。此時的大陸澤水面面積有所變寬,但泥沙卻在湖底中斷堆積,造成了大陸澤后來被一分為二。
元末明初,大陸澤的中段露出水面,成為了陸地,湖水向兩邊漫延,最終分為了南北二澤。南方的湖泊向東南飄移,仍然叫做大陸澤,北方的湖泊則向東北方向飄移,被稱為寧晉泊。
明朝時期, 滹沱河河道南徙,又有槐水、洨水等河流注入,給寧晉泊提供了水源。漳河又北 徙 ,給大陸澤提供了水源,兩個湖泊的水面面積也非常可觀。
我們來看一下《中國歷史地圖集》,寧晉泊位于寧晉和新河之間,像是平躺的土豆;大陸澤則像是豎立的土豆,位于隆平(隆堯)縣和任縣之間。兩個湖泊的面積均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寧晉泊的面積稍大,兩湖中間是一片沼澤地帶,有河流連通。在豐水期,兩個湖泊就連在一起,面積則有數(shù)百平方公里,比唐宋時期還要大幾倍。
我們來看一個地名, 隆堯縣東良鄉(xiāng)澤畔村。這個村莊形成于明朝,為永樂年間山西移民所建,當(dāng)時就在大陸澤的邊上,所以叫做澤畔村。該村盛產(chǎn)蓮藕,還成為了宮廷貢品。
(同治年間地圖)
清朝初年,由于水利失修,漳河水被引入運(yùn)河保漕運(yùn),大陸澤水源頓時少了很多,漸漸萎縮。而 寧晉泊則因?yàn)?滹沱河南移,水面急劇擴(kuò)張,曾讓很多圍墾的地主賠得底朝天。1850年左右, 滹沱河又北移, 寧晉泊 水面慢慢消退,人們又開始了報復(fù)性圍墾。
最終,大陸澤和寧晉泊因?yàn)樗礉u少,都在人們的圍墾中消失。1900左右,大陸澤率先消亡,1960年左右,寧晉泊也走向了終結(jié)。
上古九澤之首的大陸澤,就這樣淹沒于歷史的塵煙。
相關(guān)資料,可點(diǎn)擊閱讀:
原創(chuàng)不易,敬請關(guān)注本公眾號,感謝每一位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