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磙碾過麥穗的聲響,正在從中國農村徹底消失。這些曾經養(yǎng)活數億人的農具,如今蜷縮在村史館角落吃灰。30歲以下年輕人能認出圈席的不足兩成。
這種用蘆葦編成的糧囤,曾保護過無數家庭的過冬口糧。石磙脫粒的場景更成絕唱。
直徑半米的青石圓柱,需要兩頭黃牛才能拉動。1980年代華北平原上,每天有百萬個石磙在打麥場打轉。
兌窩搗米的悶響也聽不見了。江南農戶用花崗巖鑿出的深臼,能一次性脫殼二十斤稻谷。
現在誰還費這個勁?石磨轉動的吱呀聲最讓人懷念。
直徑八十厘米的磨盤,一天最多磨三十斤面粉。
現在面粉廠一小時能處理十噸。牛梭子壓出的肩印早被淡忘。
榆木制成的彎弓形器具,套在牛肩上能分擔犁地壓力。如今拖拉機徹底取代了耕牛。
瓦楞頭燜飯的香氣飄散了五十年。這個罩在鐵鍋上的陶制圓頂,能讓柴火飯受熱均勻。
現在都用電飯煲了。
河北老農張建國說:"石磙去年當廢石料賣了,兩百塊還不夠運費。"他家的打麥場早已變成蔬菜大棚。農機站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傳統(tǒng)農具年均淘汰率達17%。
山東某縣三年間消失了四千多個石磨。但有人偏要逆勢而行。95后李偉在皖南老家建了農耕博物館,專門收集被丟棄的老物件。
"這些都是活歷史啊!"非遺保護中心正在登記造冊。目前已收錄傳統(tǒng)農具217種,但完整掌握使用技藝的匠人不足百名。
陜西農民王保田的話發(fā)人深?。?現在年輕人連小麥韭菜都分不清,更別說這些老古董了。
"這些沉默的石頭和木頭,見證過怎樣驚心動魄的農業(yè)革命?下次回老家不妨問問長輩,說不定閣樓上就藏著價值連城的農耕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