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這10樣,保證你吃完還想來!
防城港的海邊晨光總帶著咸腥味。
老漁民蹲在碼頭石階上,瓷碗里的海鮮粥冒著熱氣,米粒在蝦湯里浮浮沉沉,像極了這座城在浪濤里的千年光景。
先秦時百越人在這里架起篝火,把海魚架在竹枝上烤,
油脂滴進火里的滋滋聲,傳到今天成了企沙漁港夜市的煙火氣。
京族三島的竹篩子總在秋陽里曬著米糊,海風一吹就成了風吹餅。
老人說這手藝是明正德年間祖輩從海上帶來的,薄薄一片能嚼出陽光和海風的味道。
魚露缸在院子里蹲了百年,
鮮魚在鹽里發(fā)酵的酸香,拌進米粉里,就成了漁民闖海歸來最踏實的慰藉。
哈節(jié)的祠堂飄著粽香,四方粽裹著糯米和綠豆,棱角方正如古訓。
阿婆把艾草揉進米粉,蒸出的艾籺帶著草木清氣,咬開時綠豆沙流出來,像把春天含在了嘴里。
酸嘢攤前的青芒果撒著辣椒鹽,辣得人直吸氣,卻停不下手 ,
就像這城,在咸淡水交匯處,把山海的滋味揉得又烈又溫柔。
碼頭的浪還在拍岸,新船的馬達聲混著叫賣聲。
防城卷粉
是街頭巷尾的“頂流早餐”,
1979年越南排華事件后,歸國華僑將春卷技藝與本地食材結(jié)合,用石磨磨漿、蒸制薄皮,
裹上云耳、碎肉、蝦仁,再淋上自釀發(fā)酵醋,
成就了這道“未食卷粉,枉到防城”的市井傳奇。
防城卷粉的精髓,全在“薄、透、彈”三字。
0.3毫米的米皮如蟬翼透亮,裹著彈牙蝦仁、脆爽木耳和滑潤豬肉,咬一口,米香先攻占舌尖,接著鮮香炸開,最后酸甜醋汁收尾,
層次分明得像在嘴里放了一場煙火。老饕都知道,卷粉要整條浸進肉末湯,醋汁得淋在粉上而非湯里,這樣吃起來才“夠味”!
江平芋頭糕
這糕點大有來頭,最早是疍家漁民出海前做的干糧,
用芋頭、粘米粉混著五香粉蒸透,切塊煎得金黃,既扛餓又頂飽。
做法看似簡單卻講究:
芋頭得選本地香芋,削成筷子頭大的丁,過油炸到外皮脆生;
香腸切同樣大小,跟粘米粉、鹽巴、五香粉拌成糊糊,上籠屜蒸足四十五分鐘。
出鍋后切方塊,煎到兩面起焦殼,咬下去“咔嚓”一聲,
內(nèi)里芋頭軟得能化在嘴里,混著臘腸的油香,咸甜交織得剛剛好。
老饕們都說,這糕得趁熱吃,配杯玉米汁最是熨帖。
風吹餅
薄如蟬翼透光亮,因風可吹得名"冰喇",是漁民出海必備的"移動糧倉"。
500年前京族先民為方便捕魚創(chuàng)制,2016年列入廣西非遺,
現(xiàn)在江平鎮(zhèn)老手藝人仍用竹編架曬、炭火烘烤,保留著"九道工序一氣呵成"的傳統(tǒng)。
米漿蒸透后撒黑芝麻,陽光下曬足半日成"生餅",炭火翻烤至金黃酥脆。
咬下去"咔嚓"作響,米香混著芝麻香在舌尖炸開,咸鮮中帶點海風咸味,防城港人講"食得核突都開心"(吃著過癮)。
如今改良版有紅薯、南瓜味,但老饕最愛還是原味,配茶當零嘴最熨帖。
屈頭蛋
"阿妹,來碗屈頭蛋,酸筍多滴!"
東興夜市里,這句京族方言混著酸辣味飄來。
這道越南傳來的"毛鴨蛋",在防城港碼頭邊活成了頂流,
鴨蛋孵化15天即停,電箱控溫讓胚胎半成型,
剝開是乳白蛋清裹著嫩黃雛形,撒把紫蘇、薄荷、炸蔥頭,
淋一勺秘制酸醋,酸辣直沖天靈蓋。
老饕說:"初咬皺眉,再嚼上癮!"
本地人教路:"要挑搖得響的蛋,七分熟最嫩。"
配著木薯汁喝,酸辣與甘甜在舌尖跳圓舞曲。
海鮮粉
早年間,漁民出海捕魚,為保存食材,隨手將剛撈的海貨與米粉同煮,竟熬出這口鮮甜。
這粉的精髓,全在“鮮”字。
漁港剛上岸的蝦蟹、深水網(wǎng)箱金鯧魚,還有大蠔、文蛤,統(tǒng)統(tǒng)現(xiàn)煮現(xiàn)吃。
湯頭用大骨熬得濃白,再甩進帶殼的沙蟹、活蹦的對蝦,最后撒把本地芹菜末,鮮得能鮮掉眉毛。
米粉是陳米做的,久煮不爛,吸飽了湯汁,滑溜溜帶著海味,咬下去彈牙得很。
當?shù)厝酥蠓壑v究“三鮮”:海鮮鮮、湯頭鮮、米粉鮮,缺一樣都不算正宗。
“得閑食碗海鮮粉咯!”這是防城港人最實在的邀約。
泥丁湯
這泥丁學名可口革囊星蟲,形似細長海參,前端尖細、表皮灰黑,
本地人喊“土釘”或“泥蟲”,常躲在淺灘淤泥里。
老漁民說,早年海邊窮,拿它配白粥果腹,
如今成了沿海宴席的“頭牌菜”,比閩南土筍凍更鮮甜。
處理泥丁有門道:
竹簽翻出內(nèi)臟,留血煮湯是關鍵!豬骨熬三小時,下泥丁前撒把蔥花,
滾三滾立刻關火——多一秒肉質(zhì)就柴。
喝湯擠兩滴金桔汁,酸鮮直沖天靈蓋,本地話講“正嘢!”(真棒?。┮ч_泥丁像咬爆魚籽,
咯吱聲混著湯的鮮,夏天喝開胃,冬天喝暖胃。
老饕教路:配白灼海鴨蛋更絕,咸香混著鮮甜,三碗不過崗。
雞屎藤籺
雞屎藤籺和農(nóng)歷三月初三的“三月三”節(jié)日深度綁定,是當?shù)睾诵墓?jié)令食品。
傳說古代一場瘟疫后,人們偶然發(fā)現(xiàn)用雞屎藤做的食物能驅(qū)病,從此這習俗就傳了下來。
現(xiàn)在每到三月三,家家戶戶都會做上一碗熱騰騰的雞屎藤籺糖水,
仿佛不吃這口,春天就不算完整。
這美食的做法很講究。
新鮮雞屎藤葉洗干凈,用破壁機打成汁,過濾后和粘米粉、木薯淀粉混合。
揉好的面團搟成條,蒸熟切絲,再泡進紅糖姜水里。
咬一口,甜絲絲、粘滋滋,帶著嚼勁,草本清香在嘴里散開,像把春天吃進了肚子里。
雞屎藤可不是普通野草,《中華本草》里記載全草都能入藥。
當?shù)厝诉€把它和水君子、三叉苦配伍,掛在門檐上,既驅(qū)蟲又討個“貴子”的好彩頭。
煎堆
煎堆的歷史能追到唐朝,當時叫“碌堆”,是長安宮廷里的講究吃食。
詩人王梵志都寫過“貪他油煎?,愛若菠蘿蜜”,可見這玩意兒多招人稀罕。
防城港人管它叫“錄堆”,方言里一喊,親切感就上來了。
做法看著簡單,實則講究。
糯米粉加水揉成團,包上芝麻、花生、綠豆餡,丟進油鍋炸到表面起泡,像穿了層金絲甲。
剛出鍋的煎堆最絕,外皮脆得“咔嚓”響,咬開是軟糯的糯米皮,
裹著甜滋滋的內(nèi)餡,甜而不膩,脆中帶糯,連吃三個都不帶停的。
本地人常說“煎堆碌碌,金銀滿屋”,逢年過節(jié)擺上一盤,圖的就是個圓滿吉利。
沙蟲干
防城港老漁民口中的"沙蟲",是海邊灘涂的軟黃金。
這貨活著時像條會蠕動的白腸子,曬干后縮成金黃細條,聞著帶股海風咸香。
本地人叫它"土筍",和福建土筍凍是親戚。
沙蟲干最絕是那口鮮甜,咬下去"咔嚓"脆響,像嚼著濃縮的海水精華。
老饕教路:先用清水泡軟,和瘦肉、瑤柱同煮,湯頭白得像牛奶,撒把蔥花就能鮮掉眉毛。
當?shù)匕⑵耪f"沙蟲粥養(yǎng)人,坐月子都食佢",其實它高蛋白低脂肪,堪稱海鮮界燕窩。
豬腳粉
這道扎根碼頭文化的百年美食,堪稱欽北防地區(qū)的"碳水王者"。
選用豬前蹄配以草果、桂皮等十余味藥材慢燉,2017年已被列入市級非遺名錄。
制作講究"先炸后鹵",豬蹄過油至表皮金黃起泡,再浸入用豬骨與藥材熬制8小時的濃湯中煨煮。
本地人吃粉必配黃皮醬,酸甜果香中和油脂,
老饕還會舀一勺店家自制的酸嘢,脆爽的腌木瓜與軟糯豬腳形成奇妙反差。
正如防城港白話所言:"豬腳粉配酸嘢,食過返尋味!"(吃過還想再吃)
碼頭的風帶著卷粉攤的蒸汽,飄到老榕樹下。
一個小孩踮著腳,看爺爺把最后一塊芋頭糕塞進嘴里,嘴角還沾著金黃碎屑。
老人喉結(jié)滾動,混著蝦湯的米粒香、風吹餅的脆響、酸嘢攤的嗆辣氣,都順著喉嚨滑下去,像沉錨落進胃里。
他咂咂嘴,拍拍孫子的頭:“走,回家,心滿了。”
海在遠處拍岸,一聲,又一聲,穩(wěn)穩(wěn)當當?shù)摹?/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