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影院燈光亮起,片尾《桂枝香·金陵懷古》的越劇唱腔還在回蕩,武漢某影院里,68歲的退休教師李娟摸出手機,給老同事發(fā)消息:“陳佩斯這戲,值回三十年的期待?!?/p>
而鄰座的00后大學生王萌正對著屏幕里余少群眼中的光拍照,并配文說“原來京劇可以這么燃”。
這兩個隔著代際的身影,恰是《戲臺》票房奇跡的縮影——從預(yù)售26萬的資本棄子,到3.75億的暑期檔黑馬,這部電影用最樸素的方式證明:好東西,觀眾認。
一、開局:資本不看好的“老古董”
2025年7月中旬,電影市場的目光都盯著科幻大片和青春喜劇,《戲臺》的預(yù)售數(shù)據(jù)像枚被遺忘的銅錢。
點映階段26萬的票房,讓投資方第五次撤資,最大單筆6000萬的資金缺口壓得陳佩斯喘不過氣。院線排片表上,這部帶著京劇唱腔的電影被塞進深夜場,排片率不足5%,業(yè)內(nèi)預(yù)測“撐不過首周”。
其實,資本的顧慮并非全無道理。近年來戲曲題材電影多是小眾圈層的自嗨,《霸王別姬》式的經(jīng)典已成絕響,年輕觀眾更愛快節(jié)奏的視覺刺激。
而《戲臺》的主創(chuàng)陣容里,陳佩斯71歲,朱時茂73歲,主演黃渤、姜武也年過五十,怎么看都不像“流量密碼”。更冒險的是,影片改編自陳佩斯的同名話劇,舞臺感重,鏡頭調(diào)度保守,被年輕影評人提前判了“水土不服”。
但影片上映后,縣城影院的點映場悄然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在山東淄博,某影院經(jīng)理發(fā)現(xiàn),來的多是提著菜籃子的老人,他們自帶茶水,坐滿了整個廳,散場時掌聲比電影里的喝彩聲還響。五城點映上座率超80%的消息傳開,影院才勉強把排片提到10%。7月25日上映首日,2067萬票房空降第三,觀眾用腳投票的速度,比資本的反應(yīng)快了半拍。
二、逆襲:銀發(fā)軍團與年輕援軍的雙向奔赴
7月26日上午9點40分,《戲臺》票房破億的消息炸了熱搜。這個速度遠超預(yù)期,而推手竟是被市場忽視多年的中老年觀眾。
上海某國企退休職工自發(fā)組織“懷舊包場”,200人的影廳里,有人帶著陳佩斯90年代小品錄像帶的海報,有人穿起珍藏的中式褂子,他們說這是“給當年沒花錢看盜版小品的補票”。
陳佩斯的“10元觀影”策略成了關(guān)鍵一步。60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購票僅需10元,票價收益全歸影院,影院自然愿意騰出場次。成都某影院經(jīng)理算過賬:老人場雖然單價低,但上座率穩(wěn)定在70%,比空場強太多。
這種“讓利換排片”的笨辦法,讓《戲臺》在黃金時段之外,硬是拼出了“銀發(fā)專場”的生存空間。
更意外的是年輕人的加入,不僅 抖音#戲服打卡#的話題播放破億,而且00后們還模仿尹正的戲裝造型,配文“原來京劇小生這么帥”。
有網(wǎng)友曬出截圖:軍閥逼角兒改《霸王別姬》唱詞時,彈幕齊刷刷飄過“這不是我老板改方案的樣子嗎”。這種跨代共鳴,讓影片從“父輩回憶”變成“全家觀影套餐”。
8月2日,上映9天的《戲臺》票房破3億,按照30%的片方分賬比例,剛好覆蓋1億制作成本。那天陳佩斯在片場給朱時茂發(fā)消息:“老茂,咱們沒賠?!倍S渤放棄的2000萬固定片酬雖然沒等來5億分賬,但他自費學三個月京劇的視頻在網(wǎng)上瘋傳,評論區(qū)里“這才是演員”的點贊量破百萬。
三、戲內(nèi):槍炮聲里的藝術(shù)尊嚴
銀幕上的《戲臺》,講了個荒誕又扎心的故事。軍閥洪大帥(姜武飾演)把包子鋪的伙計大嗓兒(黃渤飾演)錯認成名角金嘯天(尹正飾演),逼著戲班改《霸王別姬》:“項羽不能死,得讓劉邦上吊!”戲班班主侯喜亭(陳佩斯飾演)一邊磕頭陪笑,一邊偷偷護著戲本,那句“都指著你活命啊”,道盡了藝術(shù)在強權(quán)面前的卑微。
但影片的高光時刻藏在細節(jié)里,男旦鳳小桐(余少群飾演)卸妝時對著鏡子緩緩拔下發(fā)簪,長發(fā)散落的瞬間,鏡頭停在他含淚卻倔強的臉上。這個角色后來投河殉藝,被觀眾稱為“全片靈魂”。
他的死不是懦弱,而是對“寧碎不改韻”的堅守。更妙的是結(jié)尾,炮火連天中,金嘯天和鳳小桐穿著戲服,在斷壁殘垣里唱完原版《霸王別姬》,臺下觀眾從匍匐躲閃到挺胸鼓掌,那一刻,槍炮讓位于水袖,荒誕里開出了莊嚴的花。
這些情節(jié)藏著陳佩斯的私心。他在采訪里說:“戲曲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憑什么被外行指手畫腳?”影片里京劇規(guī)矩的細節(jié)處處可見:戲箱不能坐,后臺不能喧嘩,哪怕軍閥用槍指著,侯班主也要先擺好“鎮(zhèn)班之寶”的戲服。這些被年輕觀眾稱為“干貨”的考據(jù),其實是老一輩藝術(shù)家的執(zhí)念。
黃渤和余少群的表演成了口碑爆點。黃渤為演好大嗓兒的河北方言唱腔,跟著京劇老師練了三個月,片里那段跑調(diào)的《垓下歌》,既荒誕又透著小人物的無奈,被網(wǎng)友剪成“打工人發(fā)瘋bgm”。余少群則重啟了17年的戲曲功底,他演的鳳小桐臺步輕盈,眼神流轉(zhuǎn)間盡是男旦的柔與剛,有觀眾說:“看他甩水袖,突然懂了什么叫‘臺上一分鐘’?!?/p>
四、幕后:一群瘋子的破釜沉舟
通過社交媒體,你會發(fā)現(xiàn)《戲臺》銀幕外的故事,竟然比電影更像傳奇。陳佩斯抵押北京房產(chǎn)填補資金缺口時,妻子問他“輸了怎么辦”,他說“大不了住回老房子”。朱時茂把100萬養(yǎng)老錢打給他,只留了句“別讓咱們這代人的念想黃了”。黃渤接到邀請時,二話不說推掉了高片酬的綜藝,理由是“能跟佩斯老師學東西,錢不重要”。
劇組的省錢細節(jié)透著心酸,沒有錢請大牌宣發(fā),主演們自己跑路演,陳佩斯在高溫天穿著布鞋趕場,腳磨出了水泡;京劇道具太貴,服裝組就找老戲班借舊戲服,洗干凈縫補后接著用;宣發(fā)預(yù)算只有400萬,不夠買熱搜,團隊就靠觀眾自發(fā)的“自來水”傳播。
這種“笨辦法”反而打動了觀眾,有影院經(jīng)理曬出陳佩斯給老人鞠躬的照片,配文“這才是電影人的樣子”;黃渤自費學京劇的視頻里,他對著鏡子反復(fù)練眼神,評論區(qū)滿是“想起自己為糊口硬學技能的日子”。這些幕后故事讓《戲臺》超越了一部電影,成了“認真做事總會被看見”的勵志樣本。
五、回響:一張票根的重量
影片《戲臺》的逆襲,給行業(yè)敲了記警鐘。長期以來,市場默認“票房靠年輕人”,中老年觀眾被貼上“不愛花錢”的標簽,但這部電影證明,他們不是沒有消費力,只是沒被好好對待。
武漢楚商千場包場、上海退休職工集體觀影的現(xiàn)象,讓院線重新審視排片策略,原來早上10點的場次,也能坐滿白發(fā)觀眾。
更珍貴的是文化傳承的漣漪,影片上映后,多地京劇團接到年輕人咨詢:“怎么學水袖?”以及“京劇基本功挑戰(zhàn)”的話題播放量破5億,00后們模仿影片里的身段,有人發(fā)現(xiàn)“原來京劇比電競還考驗手眼協(xié)調(diào)”。央視時隔10年再訪陳佩斯,鏡頭里他說:“不是傳統(tǒng)老了,是我們沒把它講新?!?/p>
影片最后,侯班主站在空蕩蕩的戲臺前,撫摸著“虛華實鏡”四個大字。虛的是粉墨榮華,實的是影射鏡鑒。
陳佩斯用32年的堅守證明,藝術(shù)或許會被資本冷落,會遭爭議圍攻,但只要還有人愿意為一句臺詞、一個身段、一份尊嚴鼓掌,它就永遠不會落幕。
畢竟,這世間最動人的逆襲,從來不是打敗對手,而是守住自己,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