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話說清:電影、歷史和常識,各就各位
導(dǎo)語:一些人不是在挑電影毛病,而是在惡心我們的記憶。電影不完美,但它站得??;黑評很多,卻站不直。把電影放回電影,把歷史放回歷史,把常識放回人心。
01|先把立場擺明白
我從影院出來,腦子里還回想著那句“不能跪,跪久了就站不起來了”。就憑這句話,這片子值得一張票。再把話說滿一點:《東極島》后半程極其精彩,情緒攀升狠;價值立場端正、克制、有骨氣。
但上映剛兩天,網(wǎng)絡(luò)上就起了霧:“丑化漁民”“宣揚殖民”“靠西方啟蒙”“諂媚西方”。這四個標(biāo)簽像摻了砂的粥,表面看著稠,嚼起來全是硌牙。我這篇文章不替誰洗,不替誰擋,只把鏡頭、史實和常識擺回原位。
02|爭議一:所謂“丑化漁民”?把鏡頭調(diào)回電影
“野、人混、女痞子”,這三個詞被反復(fù)復(fù)制粘貼??赡惆央娪暗够厝タ矗?/p>
第一,漁民有煙火氣,先做人,再當(dāng)英雄。會怕、會猶豫、會為一家老小打算,這不是丑化,是把人當(dāng)人看。把普通人拍成“天生無敵”,那才是扁平化。
第二,影片的情緒弧線是恐懼→憤怒→反抗。當(dāng)老人和孩子被入侵者屠殺,恐懼是本能,憤怒是必然,站起來是選擇。選擇才顯見骨頭。
第三,陳老師這一筆,寫進了人性的反攻。他本是逃兵,起初只想活著。但他獨自去清除村里的幾名日軍,失敗,被活活燒死。臨死前那句“不能跪……”不是“丑化”,而是把骨氣釘在銀幕上。
第四,后半段反擊與營救,把“樸實”和“血性”縫在一起。漁民消滅了留在村里的敵人,還冒險出海營救英國戰(zhàn)俘。英雄不是天生的,英雄是被現(xiàn)實逼出來、在恐懼里咬牙走一步的人。
03|爭議二:所謂“宣揚殖民”?歷史地圖請翻對頁
“站在英國人視角”“宣揚殖民主義”,這兩頂帽子從哪來?
第一,歷史定位要擺正。當(dāng)時中國與英國同屬反法西斯陣營,日本是共同敵人。漁民救盟友,是常識性的正義與人心里的血性,不是“投名狀”。被救者的感激,叫人之常情,不叫“殖民敘事”。
第二,敘事主體在“我們”。電影里推動劇情的是當(dāng)?shù)厝说呐袛嗯c行動,是“我們要怎么辦”的集體選擇。英國人更多是“在場見證”——見證中國漁民用生命救人的勇氣。把“見證”和“殖民”劃等號,是省力的標(biāo)簽化,但把最關(guān)鍵的主體抹掉了。
第三,鏡頭語言沒有把“主導(dǎo)權(quán)”交出去。關(guān)鍵轉(zhuǎn)折都卡在本地人的抉擇上,情感高潮也發(fā)生在“我們”齊心之時。這叫主體敘事,不叫外部凝視。
04|爭議三:所謂“高等文明啟蒙落后土著”?這種話術(shù)最惡心
最刺眼的一句黑評是:“白人的高等文明啟蒙了落后愚昧的中國土著。”這不是影評,這是對整整一代人的侮辱。
第一,電影壓根沒有“文明/野蠻”的二元設(shè)定。它寫的是普通人的倫理與抉擇,不是給某種文明做廣告。
第二,覺醒來自內(nèi)生的判斷,不是外力的授勛。有人一開始就想抗,只是壓著;有人起初是怕,但當(dāng)“跪久了就站不起來”的現(xiàn)實擺在眼前,大家達成共識——要站起來。這不是“被誰感化”,而是我們的事,我們自己辦。
第三,經(jīng)驗層面也講不通。真正的“啟蒙”不會在槍口下發(fā)生,它發(fā)生在自我確認的瞬間。電影展示的正是這一瞬間。
05|爭議四:所謂“諂媚西方”?價值定位說清楚
《東極島》的價值取向,三個詞就夠:善良、擔(dān)當(dāng)、血性。
對入侵者:明確、無縫的否定。鏡頭不美化,不粉飾。
對盟友:善意、有分寸的尊重。救,是因為正義與人道,而不是取悅與獻媚。
什么叫“諂媚”?把自我放低,把他者捧高,在價值選擇上搖擺不定。電影沒有這么做——它既沒有矮化自己,也沒有拔高別人。
再說女性角色。有人把“強硬與倔強”錯讀為“痞”。在我看來,影片給了她們主體性:不是誰的附庸,也不是擺設(shè),她們在自己的坐標(biāo)里做自己的決定。這不是“痞”,是鋒利的生存姿態(tài)。
06|影片不是完美的,但“站不站得住”是兩碼事
不把《東極島》吹成神作。前半段鋪墊偏長,個別轉(zhuǎn)場略“收著走”,這些都可以討論。電影是拿來談的,不是供起來不許碰的。
但“敘事節(jié)奏可商量”與“價值立沒立住”是兩回事。后半程的情緒攀升、反擊與營救、個體與集體的互托,是扎實的。它讓人看到“普通人的英雄時刻”如何被點亮,也讓人想到:我在那種處境里,會不會也邁出那一步?這種代入不是靠說教,而是靠你在座位上那幾次不自覺握緊拳頭。
07|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幕“惡心人的劇情”?
上映首日,負面話術(shù)“快準(zhǔn)狠”地撲來,本身就耐人尋味。我不愿陰謀論,也不給任何人扣“組織化”的帽子。但在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這個節(jié)點上,能讓我們回望歷史、確認血性的電影被迅速貼歪標(biāo)簽,這件事值得警惕。
現(xiàn)實一點說,過去兩年我們見過太多的輿論鏈條:“錯讀→跟風(fēng)→放大”。有人不看作品看標(biāo)簽,有人不看情節(jié)摳詞匯,有人不講史實玩話術(shù)。等真正看過電影的人開口,話題已經(jīng)被帶跑。對創(chuàng)作生態(tài)而言,這不是小傷,是真實打擊——不是怕爭議,是怕被污名化。
08|歷史與現(xiàn)實的坐標(biāo):為什么要發(fā)聲
這不是把電影抬到神龕上,而是把歷史與常識放回該放的位置。
第一,這是文化陣地。日本對某些歷史的遮掩與歪曲從未停過,文化敘事上的較量也沒停過。我們?nèi)舨话l(fā)聲,真相就會被一次次“重寫”。
第二,這是代際教育。孩子們需要看到“普通人也能做對的事”,不是神話,不是復(fù)仇爽文,而是責(zé)任與分寸。
第三,這是現(xiàn)實鏡像。當(dāng)下的我們也會面對“怕與不怕”的選擇題。電影提供的不是標(biāo)準(zhǔn)答案,而是一面鏡子。
09|給家長的觀影建議(可直接照抄)
觀影前:和孩子簡單談?wù)劇巴恕薄叭肭帧薄盃I救”這些關(guān)鍵詞,告訴TA“不是所有的對立都一樣”。
觀影中:當(dāng)孩子害怕時,握一下手,告訴TA“害怕不丟人,重要的是下一步做什么”。
觀影后:一起回顧三件事——誰先站了起來、誰跟著站起來、為什么最后大家都站起來了。把“英雄”從神壇拉回普通人的選擇。
10|收束:留余地,但很硬
我尊重不同意見。藝術(shù)沒有唯一答案。但在分歧之上,至少守三條討論規(guī)則:
其一,基于電影本身;其二,基于歷史事實;其三,基于常識判斷。
別用“殖民/被殖民”的老模板扣帽子,別用“高等/低等”侮辱真實人的選擇,別把“我們不是朋友”的現(xiàn)實反抗解釋成“我們欠了誰的人情”。
我的笨辦法:把電影回到電影里,把歷史回到歷史里,把價值感回到人身上。別再讓“惡心的一幕”搶在我們表達之前。
帶孩子去看一場??赐暝俪吃俎q都不遲——至少,那是你自己的眼睛做出的判斷。
勿忘國恥,吾輩自強。愿每一次回望,都是為了把脊梁再挺直一點;愿那些被火焰和風(fēng)浪包圍的人,借由電影,再被我們“看見”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