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
不管是即將到來的九三閱兵,還是《南京照相館》的熱映,以及《731》的定檔。
都無一例外的表述了對那段歷史的莊重紀念,更是向世界彰顯中國維護和平、捍衛(wèi)正義的堅定決心。
8月4日,法國人馬庫斯正式將618張日軍暴行照片,無償捐贈給紀念館。
讓人驚訝的不僅僅是照片的捐贈,馬庫斯還預計將帶著照片去日本宣講……
勞倫斯的歷史見證
馬庫斯一直未曾想過,自己最終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他的外祖父勞倫斯,是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法租界工作的法國攝影師,他所拍攝的照片記錄了日軍在侵華戰(zhàn)爭中的暴行。
而這些照片,在當時被勞倫斯視為禁忌,被深藏在家族的秘密中,直到今天,才由馬庫斯捧出,捐贈給了中國。
捐贈后帶來的反噬遠非他所能承受的,他的內心充滿了愧疚。
愧疚于歷史的沉默,也愧疚于家族未能及時揭露真相的軟弱。
每一張照片,都像一把刀,刺入他的心臟,讓他無法忽視那份從未放下的責任。
而這些照片的由來,還得從馬庫斯的外祖父勞倫斯,生活在上海法租界的那段時間,目睹了日軍侵華的暴行。
1937年隨著日軍入侵上海,整個城市陷入了恐怖的戰(zhàn)火中。
無數(shù)無辜的中國百姓在戰(zhàn)火中喪生,勞倫斯作為一名外國攝影師,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切。
從黃浦江邊的屠殺,到龍華寺的轟炸,再到無數(shù)街頭的慘劇,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一個無法忘卻的歷史印記。
日軍的暴行并未止步于屠殺和平民的暴力,他們還無情地追蹤和打擊記錄者。
勞倫斯知道,自己所拍攝的這些照片,一旦暴露,可能會給家族帶來巨大的風險。
很快他的拍攝行為被日軍發(fā)現(xiàn),家里的兩個年幼的孩子在一次襲擊中被殺害,而照顧孩子的保姆也未能逃脫日軍的折磨。
勞倫斯雖然僥幸逃脫,但帶著僅存的一個孩子,連夜離開了中國。
回到法國后,勞倫斯將這些照片封存,嚴禁任何人觸碰。
他深知若是在當時將照片公開,家族會遭遇無法預料的災難。
之后這些照片成為家族的禁忌,家族成員心中知道它們的存在,卻始終未敢觸碰。
馬庫斯從沉默到公開
直到2010年,馬庫斯在整理外祖父遺物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些封存的照片。
當他翻開那本厚重的相冊,照片中的血腥場景立刻將他深深震撼。
每一張照片都讓他感到窒息,它們展示了無數(shù)普通人所遭受的殘酷暴行。
馬庫斯意識到,這些照片不僅僅是家族的歷史,它們也是歷史的見證,是不容抹去的真相。
面對這些照片,馬庫斯的內心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他知道,這些照片必須被公開,它們代表了太多無辜的生命,也代表了一個民族曾經(jīng)承受的屈辱和痛苦。
于是他決定將這些照片捐贈給中國,這個決定并不容易,因為捐贈的照片不僅是家族的秘密,它們承載著深沉的痛苦與無法言說的沉默。
馬庫斯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一旦公開這些照片,家族或許會因此受到嚴重的后果。
捐贈的消息剛一傳出,馬庫斯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家族成員紛紛表示反對,而他自己也收到了死亡威脅。
甚至有一天,他的住所差點被縱火,馬庫斯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他曾一度想過放棄,但他最終沒有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
最終在2025年2月,馬庫斯帶著618張照片抵達了中國,正式捐贈給了上海淞滬抗戰(zhàn)紀念館。
照片經(jīng)過鑒定,確定為20世紀30至50年代的真品,真實記錄了日軍的暴行。
8月4日,馬庫斯正式將這些照片無償捐贈給紀念館。
這不僅是對歷史的還原,更是對無數(shù)受害者的致敬。
赴日本宣講
這件事以為就這樣結束了?其實并不是。
捐贈照片后,馬庫斯并沒有選擇停下自己的腳步。
相反做出了一個震驚全世界的決定,訂了飛往日本的機票。
馬庫斯計劃在今年11月帶著這些照片的影印版前往日本,進行一場特別的宣講。
他希望通過這一舉動,讓更多的日本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了解那段歷史,認識到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罪行。
馬庫斯并不是單純地為了歷史的還原而行動,他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全球對這段歷史的深入理解。
在他的團隊支持下,馬庫斯還成立了一個名為“中國回聲”的國際協(xié)會,并且計劃通過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讓外國年輕人更直觀地感受到當時上海的慘狀。
這一創(chuàng)新的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年輕人對歷史的興趣,也能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那段歷史帶來的巨大沖擊。
歷史的傷口與未來的責任
馬庫斯深知,歷史的傷口并不會因為一張照片的捐贈而愈合。
他依然選擇站出來,以行動回應歷史的不公。
通過捐贈照片,馬庫斯不僅是在完成外祖父未竟的遺愿,更是在為自己和家族的歷史贖罪。
對于他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的決定,更是對整個民族、整個世界的歷史責任。
馬庫斯的行動為全球帶來了一種深刻的反思:我們該如何面對歷史?是否應該讓歷史的傷口永遠沉默,還是應該勇敢地直面過去,面對曾經(jīng)的痛苦和屈辱?
通過這一系列的舉動,馬庫斯不僅為中國人民帶來了屬于他們的歷史真相,也為全球歷史的見證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不能逃避,也無法逃避。
只有在回顧和反思中,我們才能邁向更好的未來。
《南京照相館》
而且近期熱映的《南京照相館》,說的又何嘗不是這樣的道理呢?
電影里照相館中的暗房,既是他們的亂世避難所,也是守護真相的秘密基地。
而這并非虛構,而是有真實的事件可循。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占領南京。
1938年1月,在南京華東照相館做學徒的15歲羅瑾,在為一個日本軍官沖印膠卷時,發(fā)現(xiàn)底片上是日軍砍頭、活埋中國同胞等暴行畫面。
激憤難平的羅瑾為保存罪證,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加洗了30余張照片,并用硬紙自制小本子,選取 16 張裝訂成冊,還在相冊封面畫圖:
左邊是兩顆鮮紅的心臟,右下方一把利刃刺向心臟,滴出鮮血。
羅瑾制作的相冊封面
此后兩年多,羅瑾一直將相冊秘密保存。
1940年,羅瑾迫于生計,離開照相館,進入位于毗盧寺內的交通電訊集訓隊學習。
他將相冊藏到廁所土墻的洞里,并不時檢查。
一天,羅瑾發(fā)現(xiàn)相冊不見了,擔心相冊被日軍發(fā)現(xiàn)會招來殺身之禍,便逃離南京。
相冊意外被羅瑾的同學吳旋發(fā)現(xiàn),吳旋翻看照片后大吃一驚,意識到這可作為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證,于是決定將其繼續(xù)隱藏。
面對日軍突擊檢查,吳旋未將藏在身上的相冊交出。他曾把相冊藏在毗盧寺一尊坐佛的底座中,畢業(yè)后輾轉多處,也始終把相冊珍藏在箱子最底層,一藏就是6年。
1946年10月,南京審判戰(zhàn)犯軍事法庭征集證據(jù),吳旋看到布告后,從皮箱底下取出相冊,送到南京市臨時參議會。
他在呈文書中寫道 “經(jīng)無數(shù)困苦,始終未忍遺棄,以便將來供與敵人清算之資料”。
最終這本相冊被編號為南京大屠殺案 “京字第一號證據(jù)”,成為審判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的鐵證。
此日軍暴行相冊成為南京大屠殺案“京字第一號證據(jù)”
1947年4月26日,谷壽夫被押赴南京雨花臺執(zhí)行槍決。
羅瑾和吳旋兩位老人分別于1998年和2005年去世,他們守護的相冊被珍藏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并于2015年10月9日,與國內各檔案機構所存其他南京大屠殺檔案一起,入選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 “世界記憶” 遺產(chǎn)名錄。
羅瑾(左)和吳旋(右)在南京重逢時拍下的合影
銘記歷史,承載未來
今天馬庫斯也是一樣,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回望過去,展望未來。
或許他永遠無法完全彌補自己家族的過錯,但他已經(jīng)以實際行動,為自己、為家族、為歷史做出了回應。
在未來,也許會有更多像馬庫斯一樣的歷史見證者,他們將繼續(xù)為不被忘記的歷史發(fā)聲,為全球的和平與公正貢獻力量。
歷史的傷口依舊鮮活,但正是這些見證者,讓我們記住,記住那些曾經(jīng)發(fā)生的屈辱與痛苦,記住那些為未來付出勇氣的人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