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湖北經(jīng)視直播報道,2024年,武漢劉小姐花2萬多元參加了中公教育的培訓班,合同約定,若未能通過筆試,中公教育會退費1.7萬元。當沒能通過考試的劉小姐找到該機構時,對方表示可以退費,但1年只能退1000元,共需17年才能退完?!暗任夷玫竭@1.7萬,我都四十多歲了。我覺得很搞笑。”
武漢劉小姐的遭遇引發(fā)廣泛關注,她花費2萬多元報名中公教育的“不過包退”培訓班,考試未通過后,機構竟告知“一年退1000元,17年才能退完”。
面對質(zhì)疑,中公教育回應稱“資金鏈出現(xiàn)問題”,建議學員訴訟或接受物資抵償。這一事件并非孤例,而是暴露了某些教培機構精心設計的“退款陷阱”:以“不過包退”為誘餌吸引學員,再以拖延戰(zhàn)術、高額維權成本逼退追討者,最終實現(xiàn)“只進不出”的資金游戲。
中公教育自2010年推出“協(xié)議班”模式,承諾“考試不過退費”,迅速占領市場。然而,其商業(yè)邏輯本質(zhì)是用新學員的學費填補老學員的退費,一旦招生增速放緩,資金鏈即刻斷裂。
這種模式與龐氏騙局高度相似,先是高額承諾吸引入局,以“不過退費”打消學員顧慮,誘導簽訂高額合同;然后用合同埋坑,退費條款模糊化,如分期退款、附加條件等,維權時方知陷阱;再就是資金池運作,新學費用于擴張而非儲備退費金,退費需求爆發(fā)時只能拖延或抵賴。
2025年中公教育財報顯示,其待退負債高達5.8億元,資產(chǎn)負債率87.86%,而黑貓投訴平臺相關投訴超13萬條,顯然,“退費難”并非偶然,而是商業(yè)模式必然的惡果。
當學員試圖維權時,中公教育早已布下“天羅地網(wǎng)”,機構聲稱“勝訴率100%”,但執(zhí)行難如登天,即便判決退費,公司賬戶早已轉移資產(chǎn),學員只能拿到一紙空文。合同規(guī)定爭議須在北京仲裁,外地學員需承擔高額差旅費,預交費用甚至超過應退金額。行政投訴則采取“擠牙膏”,部分學員通過12345投訴,機構僅在壓力大時象征性退款,其余則拖延到底。
更諷刺的是,中公教育還推出“以物抵債”方案,用二手電腦、酒水等折價60%抵扣學費,而實際價值可能低于市場價。
中公教育的套路能長期存在,與監(jiān)管滯后密不可分,一是資金無托管,退費資金未納入第三方監(jiān)管,機構可隨意挪用;二是合同無審查,格式合同中隱藏不平等條款,消費者簽約時難以察覺;三是處罰無力度,即便被曝光、被訴訟,機構仍能繼續(xù)運營,違法成本極低。
類似案例并非個例,此前“華爾街英語”“學慧網(wǎng)”等機構同樣以“教育貸+高額退費承諾”模式,最終爆雷跑路,留下學員背負債務,若不從根本上整治,此類騙局只會換殼重生。
如何避免成為“退款馬拉松”的犧牲品?作為個體,一定不要相信天上會掉餡餅,高額退費承諾往往是誘餌,因為個體搞不過機構, 專業(yè)上搞不過人家專業(yè)的法務,人家套路太深,你的認識太少,玩不過的。
“17年退款”的荒誕劇,折射出某些教培機構將教育異化為金融游戲的扭曲現(xiàn)狀。當“不過包退”變成“打死不退”,當法律維權淪為“持久戰(zhàn)”,受損的不僅是學員權益,更是整個社會的誠信基石。
監(jiān)管部門必須重拳出擊,要求教培機構設立退費保證金、規(guī)范合同條款,并對惡意拖延退費的企業(yè)實施“黑名單”制度,否則,“中公式套路”只會繼續(xù)吞噬更多人的信任與血汗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