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從2016年開始,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中醫(yī)院內科醫(yī)生姚帥在工作之余,已為400余位患者及家屬拍下逾萬張黑白肖像,記錄下他們面對疾病、衰老與死亡時的真實面孔與生命故事。最初舉起相機時,姚帥并未意識到這是一種“醫(yī)學人文”的實踐。如今,活躍在社交媒體、脫口秀舞臺等大眾視線中的他,正嘗試用攝影之外的更多方式“聯(lián)結醫(yī)患”。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劉靜怡 張爽)燈光一閃,一張張或年輕或蒼老的臉龐被定格,成為時光的印記。姚帥鏡頭下的人物各異:農民、教師、公務員、退休交警……病痛中的人們展現(xiàn)著不同的面孔,但每張看似平靜的面容下,都可能歷經著人生的驚濤駭浪。
“你有恐懼過死亡嗎?”在姚帥舉起相機時,向患者拋出的,常是這樣直抵靈魂的叩問。每次快門按下前,姚帥常需花費數(shù)倍時間與患者深度交談:傾聽他們的遺憾與灑脫,也直面家屬深藏的無助與堅韌。在姚帥眼中,當病痛將人推至生命懸崖,醫(yī)學的溫度不僅是要治愈身體,還需安頓靈魂。
姚帥鏡頭下的患者。姚帥供圖
快門之間,他為生命留下回響
2016年的初秋,在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中醫(yī)院一間閑置的辦公室里,姚帥搭建起簡易的攝影棚:打光燈、反光板、一塊白色背景。他拿起相機,開始實踐一個醞釀已久的想法。
姚帥醫(yī)生和他的簡易攝影棚。姚帥供圖
計劃之初,當姚帥向患者提出拍攝想法,質疑聲不絕于耳:“你是不是騙子?”“你到底想干什么?”一次,患者家屬甚至搶奪相機意欲砸毀。身邊人也多有不解,勸他“不要對患者投入過多感情,過度共情徒增負擔”,“醫(yī)生看病就好,拍照是‘不務正業(yè)’”。
然而,在不被看好與理解的同時,更多的患者通過與姚帥的對話和拍攝,獲得了直面疾病的勇氣。他們傾訴童年的經歷、人生的憾事、對死亡的看法……
姚帥拍攝的第一位對象,是一位因肺癌住院的老師。姚帥記得,盡管身患重病,老人每日依舊樂觀儒雅,“笑呵呵的”。生死于他,已然通透——十年前,他曾確診腎癌,手術后安然生活多年。老人常說,自己已經“死過一次,余生的每一天都是賺的”。
然而,即便坦然接受疾病,老人心中仍有深切的遺憾。作為一名嚴師,他對女兒也要求極高。一次考試失利后,女兒一蹶不振,甚至患上精神分裂,他將此歸咎于自己的過錯。拍攝完成兩個月后,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師溘然長逝。姚帥曾答應送出的留念照片,最終未能親手交付。他帶著這張照片出席葬禮,鄭重地轉交給老人的家屬,成為最后的遺照。
故事在鏡頭后不斷延續(xù)。拍攝前,姚帥總會預留約30分鐘傾聽患者的故事:他們的來處、營生、未竟的遺憾,以及對疾病難以言說的恐懼……這是姚帥有意的設計。姚帥喜歡攝影,“一直喜歡擺弄照相機”,但人在醫(yī)院,他沒有很多機會外出采風。他觀察到,許多患者深藏著“被傾聽”的渴望。一次尋常查房中,一位老人講述年輕時赤腳在寒水中挖運河的經歷,十幾年艱辛落下病根,晚年飽受折磨。那一刻,姚帥想到了有過同樣經歷的奶奶,他意識到,“每一位患者都像一部鮮活的歷史”。
這些問題像一把鑰匙,總能叩開沉默的心門。面對疾病,每個人給出的反饋截然不同:一位肝癌晚期的退休輔警終日戴著警帽,講述退休后勇擒小偷的往事,眼中銳氣不減;一位5歲男孩陪奶奶看病,稚氣卻篤定地說:“如果奶奶去了天堂,我就用電話線連過去找她!”;一對年輕夫妻中,妻子抗癌多年,曾買好菜刀想了結痛苦,但清醒時仍喃喃“救救我,我想活”……
面對“生命中最重要之物”的提問,數(shù)百位受訪者的答案驚人的一致:“健康、快樂、幸?!薄@些樸素的真理,在死亡的映照下,顯得既輕快又無比沉重。
“兜住”患者,鑄造一顆成熟的醫(yī)者之心
為何堅持做這些事?姚帥的執(zhí)著,源于切膚之痛。小學五年級時,父親被診斷出肝硬化。這讓他早早開始思索:當疾病襲來,病人和家屬如何承受與面對?但這個問題具象卻無解。
他目睹父親的沉默壓抑,母親的暗自垂淚,幼年的姚帥只覺得全家都被籠罩在無法言說的情緒中,他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敏感恐懼。直到成為一名醫(yī)生,他才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在疾病面前的選擇如出一轍——默默承受,如同當年的他,絕望又無助。
“無論是童年的經歷,還是后來父親生病的那段日子,都讓我深深感到,我們的醫(yī)療環(huán)境還是太‘冷’了?!币浕貞浧鹋愀盖筢t(yī)的畫面:陰暗的樓梯、蒼白的高墻、流淚的家屬……記憶仿佛凝結成冰,失去了溫度?!拔覐乃麄兩砩峡吹礁赣H的影子,也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根本不需要外界的什么動力?!币浱寡裕@種強烈的“助人”愿望,是自幼烙下的印記。
他將作品上傳至社交平臺,僅配以簡短的敘述:“世間百態(tài),人生況味,以醫(yī)院為一個節(jié)點?!彼丛A料,這次嘗試會引發(fā)廣泛關注。姚帥為患者拍照的故事被各大媒體報道,他登上了當?shù)貓蠹埖念^版。母親告訴他,父親特別開心,悄悄跑到報亭買了一份珍藏起來。次年,父親因肝癌離世,那是姚帥行醫(yī)的第七個年頭。即使身為醫(yī)生,他也無法阻止父親的離去。面對死亡,是每個人的必修課。這更堅定了姚帥實踐醫(yī)學人文的決心。
“為什么大家會關注我?因為人們需要‘醫(yī)學人文’?!睍r過境遷,姚帥這樣總結。本質上,這都是對“人”的深切關懷?!搬t(yī)生和患者都是普通人,在生老病死面前都會掙扎、絕望、痛苦,也都需要一個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來從容面對?!币浬钣畜w會。
當被問及這些實踐為他帶來什么,姚帥的回答是:醫(yī)學人文實踐,不僅救贖患者,也深刻影響著醫(yī)者自身。
作為醫(yī)生,姚帥也曾感受過不被患者理解或信任的時刻,而幼年時陪伴父親就醫(yī)的體驗,卻時刻讓他凝視自己的一舉一動。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他逐漸鑄造出一顆成熟的“醫(yī)者之心”:一句柔軟的安撫,有時就能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使后續(xù)診療事半功倍;當醫(yī)生與死神交手時,良好的溝通能贏得患者更深的信任,支持關鍵抉擇。更重要的是,姚帥覺得,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接納了生命的無常:“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并非終點?!?/p>
步履不停,醫(yī)學人文實踐還在路上
“攝影是凝固的瞬間,而訪談是流動的生命。”如今,姚帥敏銳地意識到:靜態(tài)影像的傳播力,已不足以承載復雜醫(yī)患關系的深度表達。他啟動另一個醞釀已久的計劃——醫(yī)學人文訪談欄目,呈現(xiàn)他心目中“更重要”的部分。
為何這“更重要”?在拍攝時,常有人感謝姚帥,“從來沒有聊過這些話題”。他們會默默流淚、會放聲哭泣,歸根結底,每個人都有被傾聽和被理解的需要。鏡頭聚焦高考學子、作協(xié)作家……姚帥的講述日漸熟稔。“盡管醫(yī)生無法根治所有疾病,但通過這種醫(yī)學人文關懷,能讓患者感覺從‘被治療’轉變?yōu)椤恢С帧?,而非僅僅被疾病定義。”他解釋道。
現(xiàn)在,姚帥不僅要承擔心內科的臨床工作,還肩負著醫(yī)院的行政職務。但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在嘗試讓“醫(yī)學人文”的理念被更多醫(yī)生了解并踐行。他創(chuàng)作健康科普短片、用脫口秀形式講述醫(yī)療故事、更新自媒體賬號……除了個人推廣,他還負責著醫(yī)院的一支志愿服務團隊,為患者提供人文關懷。
姚帥特別設立了“冰淇淋時間”,讓志愿者們能就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提問,并鼓勵他們關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叭绻梢?,我愿在學生時代就為他們播下醫(yī)學人文的種子,像蒲公英一樣播散出去,讓這份理念在更多地方扎根,讓我們擁有更有溫度的醫(yī)生。”
行醫(yī)多年,究竟該如何理解醫(yī)學人文?姚帥認為,它不應是紙上冰冷抽象的理論,而應是醫(yī)生的一種能力?!盎颊邘еЩ笈c脆弱向醫(yī)生尋求答案,是相對‘弱勢’的一方。醫(yī)生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承接他們的焦慮、悲傷與絕望,穩(wěn)穩(wěn)地兜住這份情感的重量?!?/p>
2021年,姚帥當選為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搬t(yī)學人文”這個在他拍攝初期尚不熟悉的詞語,已成為醫(yī)學界日益重視的領域。
在海南博鰲參會時,他偶然聽到父親最愛的《萬泉河水》。那一刻,姚帥很想與父親分享——那個從父親身上汲取力量并身體力行的少年,正帶著這份溫度與信念,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