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朋友問我:"新能源車數據這么好,為啥我買事后不漲,我一賣就加速漲了?"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上周看到的一組數據: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23.2萬輛和82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9.2%和38.5%。這數據夠亮眼吧?
但你知道嗎?就在這個數據公布前一周,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新能源概念股已經提前啟動。這不是巧合,而是機構投資者慣用的手法——他們總是能比散戶更早嗅到機會。
一、信息爆炸時代的投資焦慮
表面上看,新能源汽車上漲是因為
1)今年下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銷量將保持高速增長。在年初“兩新”等政策帶動下,多家新勢力車企在銷量成長規(guī)模放大的過程中實現毛利率的改善,帶動車企端盈虧平衡能見度大幅提升。同時,車企在海外多個地區(qū)的穩(wěn)步拓展,進一步加深中國車企的全球布局。
2)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加速上揚,優(yōu)質供給增加,競爭激烈程度依然較高。行業(yè)優(yōu)質車型供給仍在增加,涵蓋新能源汽車細分市場和需求。
但問題是,現在的市場環(huán)境很有意思。我們每天都被各種信息轟炸:政策利好、行業(yè)數據、公司公告…知道的越多反而越焦慮。持倉漲了糾結要不要賣,不漲又想著換倉。這種焦慮感恰恰是機構最喜歡的收割時機。
我見過太多散戶被來回收割的案例。比如去年有個朋友,看到某公司業(yè)績預增就沖進去,結果股價高開低走。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利好為什么還跌?"其實答案很簡單:他看到的"利好"早就被機構消化完了。
二、揭開機構操盤的真相
來看兩個典型案例:
這兩只都是第一批披露中報預增的股票,但走勢天差地別。有人說是因為概念不同,其實根本原因在于定價權——機構利用散戶對利好的執(zhí)念來操控股價。
很多人喜歡看資金流向判斷機構意圖,殊不知在大數據時代,連資金流向都能造假。但有一點騙不了人:大資金的交易行為一定會留下痕跡。
三、量化數據的價值
這是上面兩只股票當時的機構實際發(fā)生的動作:
圖中橙色柱體叫做「機構庫存」數據,反映的是機構資金是否在積極參與。
PS:
上文圖中的橙色柱狀,是我用系統(tǒng)觀察的「機構交易特征」數據叫做「機構庫存」。
如果「機構庫存」數據越活躍,那就意味著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多,機構資金參與的時間也越長。
如果機構資金長時間參與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態(tài)度其實很明確。
如果不看好的話,會持續(xù)參與一只股票的交易嗎?顯然是不會的!
可以看到,當這個數據活躍時,說明機構在積極參與這個股票,機會自然就更多。反之則下跌。這就是為什么同樣是業(yè)績預增,"盛屯礦業(yè)"能持續(xù)上漲而"齊峰新材"高開低走——前者有機構參與,后者沒有。
回到開頭的新能源車數據,F在你應該明白了:重要的不是數據本身,而是機構如何看待和利用這些數據。他們往往提前布局,等利好公布時正好出貨給追高的散戶。
后面,在遇到類似的情況,以下4點都是要注意的:
- 不要被表面利好迷惑
- 學會觀察機構真實動向
- 找到適合自己的量化工具
- 保持獨立思考能力
顯然,在這個市場里,真正賺錢的不是知道最多的人,而是看得最透的人。與其追逐熱點,不如靜下心來研究交易行為背后的邏輯。
好了,本篇就到這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謝謝點贊。
聲明
以上相關信息是本人在網絡收集,希望大家喜歡!
部分數據、信息,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
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與操作。所有以本人名義涉及投資利益關系的,都是騙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