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職業(yè)收藏家馮竿木,作為駐外記者,曾經(jīng)在數(shù)十年間游走世界多地,搜羅了各種稀奇古怪的老物件。翻開他的新書《搜羅東西》,就像跟著他逛自家的“小博物館”。這里,有他在潘家園舊書堆里扒拉出來的舊書舊紙,也有他在世界各地的二手市場、跳蚤攤淘來的老物件。馮竿木做收藏幾十年,把散在歲月里的“零碎”撿回來,在他眼中,這些老物件裝著回憶、帶著知識、藏著樂子,被他獨到的眼光發(fā)現(xiàn),成為他看世界的切口,也和他互相賦予了價值。
我很喜歡書名中“搜羅”一詞,覺得它降低了收藏的門檻。馮竿木告訴我,這個書名可以說是對自己四處淘東西的一個總結(jié),“搜羅意為四處搜尋、網(wǎng)羅匯集,即使在淘寶過程中沒有奇遇、撿不到漏,也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看來,馮竿木更看重的是搜羅的過程,“確實,搜羅東西時遇到的各種人和事,甚至心情、天氣,都隨著那些物件被我?guī)Щ丶襾?,擺在案頭或者書架上,隨時重溫再賞。那真是大有‘胸羅宇宙,思接千古’之樂?!彼?,“搜羅東西”說的不只是收藏,還是普通人如何與物件、與時光、與生活打交道。聽馮竿木聊他的收藏故事,講怎樣在“搜羅”里找樂子、品生活,是一件極有趣的事。他有帶著人身臨其境的能力,讓人不由自主地也想去四處走走,找一些有故事的老物件,通過舊物而勾連過往。
(東非畫家Gado為馮竿木繪制的漫畫像)
漂洋過海
撿漏來的福州“三把刀”
馮竿木的收藏始于幼兒園時期父親給予的溫暖陪伴。那時他整天盼著的,就是父親接他放學(xué)時,掌心里遞過來的巴掌大的“花紙頭”。到長大些他才知道,那些印著宮殿、花卉、大橋、神仙、珍禽的“花紙頭”是香煙紙。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那是父親最容易給他找到的玩具。
這些香煙紙漸漸積少成多,一沓沓整齊碼放在家中的柜子里,成了馮竿木最早的藏品。即便長大到小學(xué)、中學(xué),他仍會不時把這些寶貝翻出來,一張張觀賞把玩,重溫第一次接過時的雀躍。這個時候,父親的表情、動作,自己對圖案的描述評價,還有身旁孩子羨慕的眼神,都會再次躍然“紙”上。也就是從那時起,他朦朧懂得:記憶是可以附著在物件上的,收藏物件,就是收藏記憶。
隨著逐漸長大,馮竿木的收藏版圖也在不斷拓展,對老物件的偏愛愈發(fā)明顯。他不愛服裝首飾的時尚潮流,也不愛文創(chuàng)店里的眼花繚亂,只癡迷于各地的二手集市、書店、跳蚤市場、博物館。每到一處,他都會被帶有當(dāng)?shù)鬲毺赜∮浀奈锛?/p>
讓馮竿木記憶深刻的物件很多,故事也多。他曾到福州出差,閑時逛福州古玩城,被一組“刀”吸引。“被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太奇怪了!三個一組的刀,明晃晃的令人膽寒。攤主告訴我那是福州婦女頭上戴的發(fā)簪?!?/p>
“我問了緣故,才知道相傳這是福州婦女為了防倭寇,以長發(fā)做鞘,出門簪刀而行,遇賊便抽刀刺敵?!边@三柄刀長30厘米,寬4厘米,當(dāng)?shù)貗D女頭上挽一髻,發(fā)髻上插三條扁平如刀劍的簪子。主簪刀刃向下,副簪左右交叉,刀刃向外。仔細看,幾枚發(fā)簪上都刻有八仙、蝴蝶、陰陽八卦等圖案。馮竿木說:“我看著它們經(jīng)常想,簪子常伴青絲髻,佩戴者的青春也沉淀在其中?!?/p>
在福州的文化語境里,“三把刀”還沉淀出“一把為國,一把為家,一把為己”的意義,把柔情萬種的頭飾變成了寸鐵殺敵的武器,也變成了福州女性家國情懷的寄托。
馮竿木回憶,遇到這套發(fā)簪時,攤主開價兩萬元。他當(dāng)時收入微薄,難以收入囊中。但緣分無處不在,后來聽他講過“三把刀”故事的一位朋友從巴黎拍賣會上“撿漏”帶回來一套,以便宜價格出讓給馮竿木。馮竿木鄭重地為它制作了一個錦盒,之后又寫下一篇專欄文章,記錄這“半是刀鋒半是柔”的福州女性故事。
塞爾維亞萬年歷
成了他哄娃吃飯的工具
很長一段時間里,馮竿木的工作是駐外記者,跑東跑西加興趣愛好加知識儲備,使他每到一個國家、一個城市,都不由自主地去搜羅老物件。老物件本身帶有的歷史和人文的信息,讓他著迷。
馮竿木先講了一件來自塞爾維亞的萬年歷的故事。那是一個20世紀(jì)中葉的機械式萬年歷,到手純屬意外。他說:“當(dāng)時我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逛一家小店,不小心碰碎了一個小瓷盤。我很不好意思,沒想到老板大方地說:‘不用賠,你在店里隨便買點兒什么就行?!?/p>
馮竿木在店里四下一看,見主要賣的是二戰(zhàn)時期的頭盔、蘇聯(lián)報廢的手榴彈,看著就讓人心情沉甸甸的。馮竿木告訴老板,想買點兒“和平”,買點兒“平常日子”。老板想了想,從自己的電腦旁把一個萬年歷遞給他,告訴他“這就是日子”。
買回來的萬年歷常讓馮竿木琢磨過日子的門道?!爸袊苏f過日子,日子分快活和難過??旎顣r好過,難過時像闖關(guān)??刹还茉趺催^,萬年歷一翻,數(shù)字牌一落,一天就沒了,不管你高興還是難受。而想想塞爾維亞的過往,那片土地老被戰(zhàn)爭侵擾,貝爾格萊德更是在戰(zhàn)火里反復(fù)重生,塞爾維亞人在炮火里恐怕都磨出了韌性?!瘪T竿木猜測,這個萬年歷說不定也跟著經(jīng)歷過難熬的日子,那家店的老板翻它時,興許是謝天謝地平安過了一天,又興許盼著明天別再難過。
沒想到這個萬年歷被馮竿木帶回家,真成了他哄女兒吃飯的工具。“這萬年歷構(gòu)造挺有意思,底座上的小長方體一翻,數(shù)字牌啪嗒就落,能從1變到31,轉(zhuǎn)底座上的小鈕還能調(diào)月份。女兒小時候吃飯難,她吃一口飯,我就翻一下萬年歷,她就能接著乖乖吃?!?/p>
“要我說,塞爾維亞人最盼的就是和平,就是能安穩(wěn)翻動萬年歷、哄娃吃飯的平常日子?!瘪T竿木說。
老瓷盤牽出“清代第一巨人”故事
馮竿木不只是單純做收藏,藏品也是他研究歷史的窗口。他的書房里有一面墻的大書架,那里是他藏品的主要收納地。
一個從布魯塞爾市中心跳蚤市場淘回的老瓷盤,牽出了詹五九的故事。瓷盤黑白色的盤心,畫著三個身著清代服飾的人。馮竿木說,當(dāng)時這個畫面最吸引他,再仔細看,穿官服的巨人比身旁戴禮帽、穿馬甲的西方人高出許多,盤邊的法文是“中國巨人與侏儒。兩極相遇”。
馮竿木對這個“清代第一巨人”充滿好奇,于是便翻找史料,從故紙堆里查到了詹五九的故事?!罢参寰疟久彩棱O,小名五九,1841年出生于江西婺源,成年后身高達2.36米。他的父親身高也異于常人,是當(dāng)?shù)赜忻摹L人’。詹五九本在上海做工,因為身高驚人被洋人發(fā)現(xiàn),設(shè)法將他帶到了歐洲,從此開始了周游歐洲的巡演生涯。老瓷盤上畫的就是他在西方表演時的情景?!?/p>
那時的英國,熱衷于從世界各地搜羅奇珍異寶,詹五九也被當(dāng)作奇人,成了文化獵奇的對象。
“文獻里說他‘精通六種語言,溫柔、聰明、有禮貌’,可這難掩被當(dāng)作異類展覽的無奈?!瘪T竿木查找到不少關(guān)于詹五九的版畫、明信片和照片。畫面中,詹五九常與“侏儒”同框,要么身著朝服持折扇,要么換上西裝皮鞋,形象被神化夸大,甚至被描繪成“一手就能握住一個嬰兒,手掌能托起一個成人”。當(dāng)時的英國報紙曾登載,英國王室邀請詹五九到倫敦訪問,讓他用毛筆寫下自己的名字,看似榮耀的背后,是他被當(dāng)作稀罕物觀賞的悲哀。
詹五九的晚年境況,如同被迷霧籠罩。有人說他加入英國國籍,娶了澳大利亞女子為妻,在鄉(xiāng)村經(jīng)營茶室和雜貨鋪;也有人說他后來返回中國,用巡演的積蓄買了大宅子,還捐了個五品官做;還有的說他在英國娶了個矮妾,最后定居伯恩茅斯,1893年離世安葬在那里。
馮竿木曾特意前往伯恩茅斯尋訪,發(fā)現(xiàn)詹五九的故居如今成了一家旅館。經(jīng)營旅館的夫婦花了幾十年時間收集詹五九的故事,舊剪報、照片和紀(jì)念品都有,“他們希望世人記住這個‘受人尊敬的前住客’?!?/p>
在馮竿木看來,詹五九的故事折射出跨文化交流中權(quán)力與認知的失衡。“在西方的火熱追捧里,他從未被當(dāng)作可以平視的‘正常人’,只是文化獵奇的符號。這提醒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要關(guān)注個體的命運,反思文化獵奇背后的不平等。
收藏的意義在于
藏憶 藏知 藏趣
對馮竿木來說,收藏有三重意義。
第一層是藏為憶。藏品是記憶的容器,承載著親情、友情與歲月溫情。父親的香煙紙,讓童年父愛的溫暖永駐;旅途中淘到的小物件,關(guān)聯(lián)著異鄉(xiāng)的見聞與相遇的人?!岸梦锼既耍梦锼记椤?,藏品如情感錨點,每當(dāng)目光觸及,過往畫面便在腦海鮮活,那些或溫暖、或難忘、或有趣的瞬間,借由物件,永遠保鮮。
第二層是藏為知,是收藏更深層的價值。馮竿木的藏品,是解鎖歷史的微觀鑰匙。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發(fā)放的防空洞入洞章看似普通,卻折射出當(dāng)時的社會秩序與管理細節(jié);潘家園舊書中發(fā)現(xiàn)的張小妹的賣身契,關(guān)聯(lián)著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社會生態(tài)。這些小物件,將宏大歷史拆解得可以觸摸。在馮竿木這里,收藏不再是簡單占有,而成為求知的路徑。
第三層是藏為趣。收藏跳出個人維度,成為連接他人、增添生活趣味的紐帶。正如張岱所言:人無癖不可交,以其無深情也。馮竿木樂于與同好分享藏品故事。在交流中,不同視角的解讀常碰撞出火花,讓藏品的趣味翻倍。他帶著女兒逛博物館時,也會關(guān)聯(lián)家中藏品,把收藏知識融入親子互動;與朋友聚會,拿出獨特藏品分享,讓平凡日常因這些老物件變得鮮活有趣。收藏,成為他為生活調(diào)制趣味佐料的秘方,也讓他在搜羅東西的過程中,結(jié)識志同道合者,體會“通人之情,得鬼之趣”的松弛和愉悅。
與同好交流,是馮竿木收藏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敖涣鲿r求同存異,整個人是最放松的,因為談的都是我們愿意把時間花在上面的事情?!备涣魇詹仄返呐笥岩灿幸馑?,這些人看著“不著調(diào)”,卻活得有滋有味,讓你明白為什么“人有點癖好才有意思”。而與小葉、小史、老馬等藏友往來,更讓他對收藏與生活的關(guān)系有了深刻感悟。
小葉在秦淮河邊開古玩店,雖空間狹小、物件雜亂,卻對古碑、殘簡、鐘鼎等過眼無數(shù),認古字的本事堪稱一絕;小史眼光毒辣,擅長鑒別古物,對民國文人掌故信手拈來;老馬癡迷收藏?zé)艟?,自號“青燈盦(ān)主人”,誓用百豆千燈串起人類文明史。這些人在旁人眼中,學(xué)歷不高,職業(yè)平凡,卻因?qū)κ詹氐陌V狂,活出了真性情和真趣味。這也使馮竿木更加懂得:人活一世,擇一事成癖,擇一好終老,再好不過。
對舊物的愛好也是馮竿木采訪時的破冰器、敲門磚。他曾拜訪英國著名書史學(xué)家大衛(wèi)·皮爾森。大衛(wèi)·皮爾森曾擔(dān)任英國國立藝術(shù)圖書館收藏部主任、英國目錄學(xué)協(xié)會主席,馮竿木評價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懂書的人之一。他發(fā)現(xiàn)這位仁兄談起古書興致勃勃,便由此完成了關(guān)于紙質(zhì)書未來的深入采訪。
收藏 生活 創(chuàng)作的相互滋養(yǎng)
潘家園的舊書攤,馮竿木每周六必去打卡?!耙话阍缟纤奈妩c出發(fā),趕六點鐘開門?!敝芤坏街芪宓纳习嗪娜?,不去就覺得這周沒過完,馮竿木的好多朋友也是這樣,“有一位在湖南的朋友,每周六坐飛機過來,淘完周日坐飛機走?!?/p>
癮之大只為淘書。馮竿木偏愛巾箱本,因其小巧的形制適配家中有限的空間。他也鐘情有獨一無二信息的書——比如絕版書、溢價的稀缺本、帶有獨特紀(jì)念意義的簽名本等,還有外國人寫中國的著作。淘書的樂趣,不在“買”而在“淘”,馮竿木深解其中之味——在堆積如山的舊書中,憑眼光和知識儲備,挖掘被忽視的文化遺珠,他說,想寫的下一本書,就打算叫《故紙尋真》。
收藏為馮竿木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沛源泉。他出過兩本書,寫的分別是非洲和歐洲,字里行間滲透著對不同文化的觀察與思考。在國外工作時,為雜志寫專欄,他常以藏品或藏品背后的歷史為切入點,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能延伸出一篇文化隨筆。寫作過程,也是對藏品價值的二次挖掘——從個人收藏的小趣味,升華為可供大眾閱讀的文化分享。
在快節(jié)奏的工作與生活中,收藏是馮竿木的心靈支點。他坦言,曾有過放下工作、全身心投入收藏的念頭,就像陶淵明向往田園、蘇東坡寄情山水。雖未真正踐行,但收藏給予他的,無疑是忙碌間隙的精神桃源。夜深人靜,青燈黃卷相伴,把玩老物件,隨手記下幾行思緒,再與老友、同好交流切磋,可謂發(fā)真性情,得大自在。
從童年父親給的香煙紙,到如今滿室琳瑯的藏品,馮竿木的收藏之路,已走過數(shù)十載。收藏于他,是一場與時光的溫柔博弈——以微小物件為棋,在歷史與現(xiàn)實、個人與世界的棋盤上,落子成詩。
在馮竿木身上,我們看到了收藏的真諦:它不是物質(zhì)的堆砌,而是文化的傳承、情感的延續(xù)、趣味的傳遞。而他的收藏故事,也如同一本攤開的書,邀請每一個讀者走進來。馮竿木的一句話說得實誠,能給大家提供兩三個小時的輕松閱讀,讀過后覺得這幾個小時過得不冤,“我一個人占有了一個人生命中的一段時間,就是挺有價值的一件事?!?/p>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勉
編輯/張嚴涵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