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調查》記者近日接到不少農民朋友的反映,他們在網上遇到了一批假冒的農技專家。記者以“農業(yè)”作為關鍵詞在各大短視頻平臺進行搜索,隨即彈出不少所謂農業(yè)主播、助農專家的短視頻。這些網絡主播看起來非常專業(yè),正在熱心地為農民解決各類農業(yè)種植遇到的問題。但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活躍在鏡頭前的“農業(yè)專家達人”,不過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假專家”們大多從未涉足過農業(yè),甚至對農業(yè)知識一竅不通,卻能靠著量身打造的人設在屏幕前侃侃而談。
這些假冒農業(yè)專家達人的短視頻中,不僅有虛假宣傳違規(guī)銷售肥料、農藥的內容,還有很多是分享實際價值存疑的農技“小妙招”。而五花八門的內容,目的只有一個,即帶貨。此次曝光的農業(yè)電商團隊的負責人就直言不諱——無論是研究院專家還是農大學生,這些身份都是虛假的,是否了解農業(yè)知識不重要,帶貨掙錢才是唯一目的。顯然,如此打著“助農”名義的假冒農業(yè)專家?guī)ж浤J?,不過就是一種瞄準農戶的“割韭菜”模式,名為“助農”、實為“坑農”。
這種人設造假之所以能得逞,關鍵在于精準抓住了一些農民對“專業(yè)知識”的渴求。要知道,農民獲取農技指導的渠道本就有限,短視頻的便捷性和“專家”的權威感,很容易讓他們放下戒心。特別是那些“農資店絕不會告訴你”“不用就虧大了”等話術,更是利用了農民怕吃虧、求增產的心理,一步步將其引入消費陷阱。
當然,假冒農技專家的泛濫,絕非孤立現(xiàn)象,其背后有著多重推手。首先是短視頻平臺的審核漏洞。必須追問的是,這些賬號的“農業(yè)專家”身份到底有無經過必要的資質認證?“增產增收40%”的虛假宣傳為何能夠堂而皇之地公開播出?有涉事直播團隊的負責人透露:“100多萬播放量,一個播放量賺一元錢沒問題。”在流量變現(xiàn)的巨大誘惑下,平臺對內容的監(jiān)管是否輕易讓位給了商業(yè)利益?這些都不能不打上問號。
同時,這些網絡上的“虛擬”專家能夠輕松俘獲如此多農戶的信任,也反映出現(xiàn)實中,專業(yè)的農村農技服務體系依然薄弱,與農戶的實際需求形成了斷檔和脫節(jié)。比如,基層農技推廣站資源有限,難以覆蓋所有農戶,而正規(guī)的農資企業(yè)的服務又下沉不足,于是一些農戶自然就容易“病急亂投醫(yī)”。可以說,假專家們大行其道正是鉆了這個空子,先用“免費指導”來填補服務空白、收割信任,再用質量存疑的產品來實現(xiàn)“變現(xiàn)”。
因此,要有效整治假農技專家亂象,讓這套“割韭菜”模式無路可走,需要一場“全鏈條”治理。短視頻平臺必須扛起主體責任,盡快建立“農業(yè)專家”資質核驗機制,特別是對宣稱“增產”“特效”的農資視頻內容應加大審核力度。同時,平臺應設立“農技服務白名單”,推薦正規(guī)機構和專業(yè)人士,讓權威科普內容獲得更多流量。而相關農業(yè)服務部門也應加大專業(yè)農技服務的下沉力度,讓更多農戶可以方便獲得權威指導。
另外,市場監(jiān)管、農業(yè)農村、網信等部門也應建立和完善聯(lián)動執(zhí)法機制,對虛假宣傳、銷售偽劣農資的行為“露頭就打”。尤其是對涉案金額大、影響廣的案件,更要深挖背后的產業(yè)鏈,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更進一步看,這類完全靠“偽裝”出來的“坑農”生意能夠一路做大,也再次證明對于網絡帶貨模式的質量監(jiān)管當進一步完善。應該看到,這樣的“虛假”生意大行其道的另一邊,卻很可能是一些正規(guī)產品的銷售困難。放松對這類流量生意的監(jiān)管,不僅可能坑害消費者,也很容易制造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加劇市場生態(tài)的紊亂。為何“套路”賣貨能夠如此輕易得逞,這背后的更深層次原因值得深思。(朱昌?。?/p>
來源:羊城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