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蜀藩
濕地公園內(nèi)的王陵地宮探秘
覃覺民
蜀藩,始封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首代蜀王為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藩成都府,傳至第十三代蜀王朱至澍時,崇禎十七年(1644)八月,張獻忠攻破成都,朱至澍偕妃等投井自盡,蜀藩遂絕。
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人員在正覺山脈一線探明親王(僖王、成王、懷王、惠王、昭王)陵5座、王妃(僖王趙妃、繼妃及成王次妃)墓3座、郡王陵2座(黔江悼懷王陵、半邊墳郡王墓),以僖王陵為中心,形成集中的10座明代蜀藩陵墓,所在區(qū)域石靈鄉(xiāng)因此在撤鄉(xiāng)建鎮(zhèn)時更名為十陵鎮(zhèn)(今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十陵街道)。
明蜀王陵博物館,位于十陵街道大梁村八組青龍湖濕地公園內(nèi),背倚正覺山,面朝青龍湖,內(nèi)有僖王陵地宮、昭王陵地宮(遷建而來)及文物陳列館可供參觀。
精美絕倫
僖王陵
邁入博物館大門,一條復建神道撞入眼簾,兩側(cè)各植有一列龍柏,并置一尊石像生,神道盡頭是現(xiàn)代修筑的王陵門樓。陵園原有大門、神道、供壩、享殿及方城明樓等地面建筑,明末均毀于兵燹。
地表下8.91米即是地宮,全長32.5米,寬8.96米,高6.59米,呈東北西南向,為琉璃及磚石仿木結(jié)構(gòu)的三進三重殿四合院布局,大門、前庭、前殿、中庭、正殿、后庭、后殿、寢殿、琉璃磚壁等(為便于理解,本文采用考古隊員手繪圖中“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的結(jié)構(gòu)表述)沿中軸線次第展開,氣勢恢宏,儼然縮小版的蜀王府,有已發(fā)掘的“明代帝王陵中最完整精美的地下宮殿”之美譽。
沿44米的石階拾級而下,八字墻在地宮入口翼展,中央原有金剛墻(發(fā)掘后拆除),兩扇各重約2噸的朱漆石門向內(nèi)打開,各有九九排列的81枚乳釘,已超出親王墓門七七排列49枚乳釘?shù)囊?guī)格。入口當中置一座沖天耳石燔爐,爐座上繁花似錦、龍?zhí)は樵?三只龍首爐足托舉云氣繚繞的爐身,口沿及雙耳飾回紋,設(shè)計精巧,工藝繁復。
爐后即是僖王壙志碑(即墓志銘),碑首鐫篆書“大明蜀僖王壙志”,兩側(cè)各陽刻一條騰云駕霧的五爪游龍,亦超出親王“四爪龍”的規(guī)格,結(jié)合石門乳釘數(shù)量推斷,顯為皇帝特許。
碑文用楷體寫就,筆法工整嚴謹,內(nèi)容通俗易懂,概述了僖王短暫的一生。僖王名朱友壎(同“塤”),為首代蜀王朱椿之孫、悼莊世子朱悅燫嫡三子(嫡長子靖王朱友堉為第二代蜀王,不滿25歲早逝且無子;嫡次子朱友坿19歲去世),第三代蜀王。
碑文中“淳厚端淑,言勤率禮,未嘗有過”是極高的評價,與謚號“僖”恭謹無過之意相匹配。其曾經(jīng)患有“風疾”(有抽搐、暈厥、行走不穩(wěn)等癥狀,可能是一種心腦血管疾病),病愈后又突然復發(fā),宣德帝立即命人攜太醫(yī)前往救治,卻半途等來噩耗。僖王終年26歲,在位僅一年零九個月?;实壅痼@悲痛,罷朝三日并派專人前來祭奠,這便是81枚乳釘與五爪龍的由來。
步入中室,回首向上望去,不易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躍然于殿脊之上的券頂,2處被人為破壞的痕跡赫然在目。左側(cè)被修復的方形大洞,源于1978年擴建石靈鄉(xiāng)中學操場時無意間鑿穿,從而拉開了僖王陵地宮考古發(fā)掘的序幕。
右側(cè)不規(guī)則者實為盜洞,洞中還填有石塊??脊虐l(fā)現(xiàn),地宮中有2具男性骸骨,一具散落在寢殿中被劈開的棺木周圍,是為僖王;而另一具則出現(xiàn)在盜洞下方。故事情節(jié)便已了然:月黑風高的深夜,幾名盜墓賊攀上王陵封土,自上而下精準找到兩券銜接處、地宮最薄弱的部位,鑿穿券頂,踏壞殿脊,吊下繩索進入地宮,粗暴地劈開棺木拖出遺骸,大肆搜索金銀細軟?!懊稹钡檬趾?不料先上去的盜墓賊起了歹心,將還未及返回地面的最后一名同伙殺死或砸暈,并以石塊封堵盜洞以絕后患。
中室規(guī)模及布局與前室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三張祭案和一方石座。依蜀王府建筑形制,入口甬道及前、中二室均設(shè)廊房,其上琉璃燒制的脊獸、瓦與斗拱等雖已褪去華彩,仍可見其精致逼真。各門窗紋飾俱同,上部柿蒂紋、中部纏枝紋、下部團花紋,均為線刻,寓意福壽連綿不絕。
后室兩側(cè)辟耳室,中部置須彌座石棺床,四周浮雕蓮瓣、云龍及纏枝紋樣,中央辟一長方形金井,井內(nèi)填以生土,意為接地氣、承龍脈、溝通陰陽。金井之上,原有被浮雕云紋棺座托舉的朱漆楠木棺。棺床正上方寶頂淺浮雕彩繪八瓣蓮圖樣,蓮瓣中各生金輪、尊勝幢、寶瓶、寶傘、吉祥結(jié)、雙魚、妙蓮、右旋法螺,是為藏傳佛教八寶(又名八瑞相、八吉祥),象征吉祥圓滿,中央梵文“曇”字意為“法”(即“佛法”),可見僖王曾受到藏傳佛教深遠的影響。棺床后側(cè)琉璃磚壁中部有一釉陶描金雙五爪龍透雕,此設(shè)計是因壁后還有約90厘米的空間,用以堆放干燥木炭吸去寢殿潮氣,僖王身后之事竟是如此周詳。
明宣德九年(1434),一生如履薄冰的朱友壎,滿懷遺憾與不甘,撒手人寰。因其膝下無子,悼莊世子朱悅燫嫡脈自此絕嗣。原盼望在八寶輝映、天龍拱衛(wèi)、儀仗擁簇、侍仆環(huán)繞的場景中永世長眠,未曾想不僅遺骨被人擾亂,還被迫與盜墓賊同居一穴數(shù)百年。造化弄人,只余下華美的地下宮殿,無聲訴說昔日蜀王府的富麗壯觀。
不滅浪漫
昭王陵
即蜀昭王與其正妃的合葬墓,原址位于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洪河鎮(zhèn)白鶴村成渝高速北側(cè),與其父惠王陵寢東西相望。陵園大門、神道、石翁仲、祭臺、享殿、方城明樓等地面建筑均不存,地下部分在1991年修建成渝高速時被發(fā)現(xiàn),經(jīng)考古發(fā)掘后,陵穴置原地,地宮于次年整體遷入僖王陵陵園中統(tǒng)一保護。
其地宮長22米,寬5.7─6.2米,坐北朝南,與僖王陵地宮布局相似,但規(guī)模略小,均為依蜀王府建筑形制縮小的仿木結(jié)構(gòu),不同之處在于昭王陵地宮后庭、后殿、寢殿部分左右分置。地宮曾遭嚴重人為破壞,三重殿宇皆被砸毀,入眼處殘垣斷壁、滿目瘡痍。
昭王名朱賓瀚,為首代蜀王朱椿玄孫、惠王朱申鑿嫡長子,第八代蜀王、明中期著名賢王。十三歲襲封,二十九歲去世,在位十六年間為人仁厚,政績斐然,“昭”謚為“昭德有勞”之意,弘治帝常贊其賢能,親賜詩以褒譽,并要求宗室以之為楷模。其墓志銘不見蹤跡,僅殘損的王妃壙志碑孤獨地橫臥一側(cè),“妃劉氏,南城兵馬指揮明之女”“妃以賢淑選配……”“……子一人曰讓栩(第九代蜀王)”,寥寥數(shù)語,勾勒她的一生。
后庭置整石雕就的供桌一方,其后立柱上則是地宮精華之一——雙龍戲珠浮雕。不同于常見的左右排列,兩條巨龍上下對望,張牙舞爪,競逐火珠,翻騰于云海波濤之間,威風凜凜,氣吞山河。近年有觀點指出,上方龍首從側(cè)面看,臉如月牙、下巴高凸,與明太祖的某一副畫像極為相似,故此形象應(yīng)與朱元璋有關(guān)。筆者認為純屬后人附會之說,尚不論此畫像來歷如何,亦不爭“異相”還是“丑化”,單從翼善冠上出現(xiàn)帽正的細節(jié),即可辨其真?zhèn)巍?024年,國家博物館也將展廳內(nèi)的此幅畫像作了替換。
寢殿被中部隔墻分離左右,墻中下部辟一殿,殿中二門半開,俗稱“過仙橋”,便于恩愛的昭王與王妃“靈魂”溝通,含蓄而浪漫的設(shè)計,穿越五百多年時光,見證伉儷情深、琴瑟和鳴的不渝愛情。其下須彌座兩側(cè)各浮雕一龍一鳳,標識夫妻梓宮(已不存)分別所在。二人棺床之上均置鏤空金錢紋金井,亦填生土,此類形制的金井頗有創(chuàng)意、實屬少見。
精美的雙龍戲珠、半開殿門及龍鳳浮雕,是破壞者不忍毀壞還是無意疏漏?今天的我們已無從得知。誰組織砸毀了地宮?從種種慘狀來看,破壞者明顯帶有泄憤的仇恨心理,且絕非少量人力可為,屬群體行動。一代賢王,英年薨逝,落得個尸骨無存的結(jié)局,令人唏噓。
本文內(nèi)容系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原載《巴蜀史志》2025年第2期)
作者:覃覺民(成都市退役軍人事務(wù)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