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和國寶的距離,
是時空的呼應(yīng),也是文明的交響。
在歷史的長河中,
國寶猶如天上璀璨的星辰,
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每一次遇見,都是無數(shù)次回眸的剎那火花。
當(dāng)我們在安徽博物院的展廳里,
與文物兩兩相望的時候,
那些滿載家國情懷的獸首,
仿佛穿越百年風(fēng)霜與你對視。
此刻,突然意識到,
所謂國寶,是歷史的遺珍,更是文化的圖騰。
獸首為何稱國寶?
它們承載的不只是乾隆年間的宮廷盛景,
更是一場文明的絕唱。
它們曾見證皇家園林海晏堂的清泉噴涌,
卻在列強炮火中淪為戰(zhàn)利品流落異鄉(xiāng)。
從圓明園的廢墟到拍賣行的喧囂,
從海外的輾轉(zhuǎn)漂泊到今日的回歸故土,
每一個銅像都鐫刻著,
中華民族從屈辱到復(fù)興的腳印。
它們是“天工開物”的技藝結(jié)晶,
更是“國運興衰”的無聲訴說。
人生能有幾回見國寶?
當(dāng)燈光灑在獸首的肌理上,
那些歷經(jīng)磨難的輪廓仿佛在訴說:
它們的存在是一個民族記憶的錨點,
提醒我們守護歷史的重量。
每一尊獸首都是一扇通向過去的窗,
而我們有幸透過它,觸摸到中華文明的根脈。
這樣的相遇,何其珍貴,又何其鄭重。
每個人的一生,
總要與我們的根脈相遇。
由安徽博物院、安徽廣電傳媒產(chǎn)業(yè)集團、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國寶歸來——圓明園獸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正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館舉辦,展覽時間:2025年5月28日—2025年8月31日,歡迎見證,國寶歸來。
供稿:閆啟鑫
編輯:張梅
審核:馮超
終審:卞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