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這個人很有意思,既可以說是明君,也可以說是昏君。
他的前半生簡直可以說一代明君的模板,英明神武、殺伐果斷、任用賢臣,開創(chuàng)了有唐以來最繁盛的開元盛世。
如果按照這個態(tài)勢發(fā)展下去,唐玄宗將必然能成為千古一帝。
但命運很少會有一帆風順的時候,總得弄出一些波瀾來,以顯示它的玄妙之處。
在唐玄宗的后半生,他變得昏聵不堪,在朝廷中大肆任用奸臣,在邊境地區(qū)盲目地把軍隊交給異族將領管理。
他的種種騷操作,最終導致唐朝出現(xiàn)了持續(xù)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不僅差點斷送了李唐江山,就連自己也被趕下皇位,不情不愿地當了太上皇。
正因為唐玄宗的人生反轉太過于離奇,我們才必須得了解他的生平經(jīng)歷。
一、英明神武,連續(xù)兩次政變鞏固權力。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是公元685年,他的父親李旦在皇帝位置上,年號為垂拱。
不過李旦這個皇帝屬于有名無實的空頭皇帝,朝廷大小政事都由母親武則天來決定。
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一共生了四個兒子,老三是李顯,老四就是李旦。
唐朝皇帝按時間先后順序來說,分別是李淵、李世民、李治、李顯、李旦等。
也就是說,在李旦做皇帝之前,他的三哥李顯也當過皇帝??上赣H武則天太強勢,李顯的皇帝沒當多久,就被廢為廬陵王了。
所以從這說起來的話,唐玄宗能登上皇位,離不開他的祖母武則天的變相幫助。
畢竟如果按照常規(guī)順序接班的話,皇位只會在李顯和他的兒子中傳承下去,壓根輪不到李旦這一脈。
所以說,武則天的這一番操作,直接改變了大唐帝國的運行軌跡。
李旦當了幾年的傀儡皇帝后,母親武則天不再滿足于臨朝稱制,決定自己當皇帝,并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那么這樣一來,李旦就得從皇帝變?yōu)樘恿?,而李隆基的身份也從皇子變成了皇孫。
原本,李隆基的封號是楚王。變?yōu)榛蕦O后,封號降成了臨淄王。
武則天害怕自己的帝位不穩(wěn)固,在大力屠戮其他李唐宗室的同時,把自己四個兒子及其后代們都嚴格看管起來,不許他們與外臣接觸。
因此,李隆基的童年可以說是比較憋屈不幸的,幾乎沒有什么太多的自由。
隨著武則天年齡的越來越大,她居然還想立侄子武承嗣為太子。幸好在以狄仁杰為首的大臣們的規(guī)勸下,武則天放棄了這一想法,并重新把李顯立為了太子。
而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則被改封為相王。
不久,宰相張柬之等忠于李唐的大臣發(fā)動了政變,軟禁了武則天后,把李顯重新扶上了皇位。
二十歲的李隆基親眼目睹了這場政變,巨大的沖擊在他心里泛起了陣陣漣漪,他似乎學到了些什么。
唐中宗李顯重新復位后,由于性格懦弱,權力落入了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之手。
這個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也想效仿武則天稱帝的舊事,讓娘家親戚擔任軍中的重要職務,惹來了李唐宗室的不滿。
不僅如此,為了掃清障礙,母女二人還毒死了皇帝李顯和太子李重俊。
接下來,就是韋皇后準備稱帝的事宜了。
但早已經(jīng)忍無可忍的李隆基,聯(lián)合了姑姑太平公主等人,率先發(fā)動了兵變,處死了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是為“唐隆政變”。
之后,皇位自然重新歸于李旦了。
在唐朝歷史上,李顯和李旦兩兄弟都曾兩次坐上皇位,這在整個中華上下五千年都比較少見。
李旦復位后,立有大功勞的李隆基就被封為了太子。
不過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處不來,兩人都是強勢型的性格,處處針鋒相對,太平公主多次想聯(lián)合丞相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李旦為了緩和家人們的矛盾,主動退位當太上皇,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但依舊沒有太大用處。
最終,忍無可忍的李隆基決定先發(fā)制人,派兵剪除了太平公主的一眾黨羽,勒令太平公主在家中自盡。
自此,李隆基徹底穩(wěn)固了權力,完全掌控了大唐帝國。
二、勵精圖治,任用賢臣。
李隆基坐穩(wěn)了皇位這一年,還不到30歲,正是當打之年。
這些年來,他親眼目睹了唐帝國由于不斷的爭斗,而導致的國力損耗,決心重振唐帝國的雄風。
他開始重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能之士,讓發(fā)展經(jīng)濟,對國家進行撥亂反正。
經(jīng)過二十來年的休養(yǎng)生息,唐朝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幾乎達到了唐朝的巔峰期。
到開元二十五年時,李隆基已經(jīng)53歲了,大唐國力也到了頂點,比唐太宗時期還要更勝一籌。
三、晚年昏聵,躺在功勞簿上醉生夢死。
也是從53歲這時候起,李隆基變得越來越昏庸。
當時他最寵愛的妃子是武惠妃,此女是武則天的侄孫女。
在武惠妃的讒言下,李隆基連續(xù)處死了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
同年年底,武惠妃病死,李隆基很傷心。
武惠妃和李隆基生有一個兒子,叫做李琩,被封為壽王。
壽王的老婆叫做楊玉環(huán),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被李隆基看上了,使用各種手段收入了自己的后宮。
從殺兒子和納兒媳為妃開始,標志著李隆基昏聵無能的開始。
此后的李隆基躺在功勞簿上醉生夢死,不思進取了。
他逐漸排斥賢能的大臣,轉而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阿諛奉承之輩為丞相。
更關鍵的是,他盲目重要胡人為將領,把唐帝國三分之一的兵力交給了安祿山,這也為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
最終,安祿山在范陽起兵,攻破了長安后,71歲的李隆基落荒而逃。行至馬嵬坡時,思鄉(xiāng)心切的部下發(fā)動兵變,逼著李隆基處死了楊國忠和楊玉環(huán)。
幾乎與此同時,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后,在各方勢力的支持下,即位為帝,遙遵李隆基為太上皇。
78歲這一年,李隆基在年老悲傷中去世。在他駕崩的一年后,導致李隆基下臺的安史之亂終于被平定,只不過他再也看不到了!
四、結語。
李隆基的這一生,也可以說傳奇的一生。他先后經(jīng)歷了多起政變,都穩(wěn)穩(wěn)地過了下來,并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
假如他能在少活十年的話,那他的功績決定能在歷代帝王中排到前五!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假設。隨著他年齡越大,對權勢的貪戀也越重,變得也越發(fā)地昏聵,最終導致了唐朝內(nèi)亂的發(fā)生!
所以呀,人還是不要太執(zhí)著于權力,該放手時就放手,當一個超長待機王干嘛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